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晓玲关于创作:《痛,并快乐地创作着》(代后记)

(2014-12-26 16:20:41)
标签:

朱晓玲中篇小说选后记

并快乐地创作着

初春料峭的寒意、濡湿

分类: 文学评论

痛,并快乐地创作着

——《朱晓玲中篇小说选》后记

 朱晓玲

《朱晓玲中篇小说选》在中国财富出版社、当当、京东等网上有售

中国财富出版社:http://www.cfpress.com.cn/Item/2028.aspx

今年的春天,如冬天一样寒冷。且过于漫长多雨。刚入春那会儿,还下过一场不大的小雪哩。这场小雪,是去冬今春第一场也是唯一一场雪。总算给这座中原小城,填补了些子冬天的景致。窃以为,冬天少了雪,足足地失去了“夜深知雪骤,时闻折竹声”、“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冬韵。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而此时,我的窗外正在淅淅漓漓下着连淫雨。室内混杂着淡淡夏威夷竹、玉树、绿萝、芦荟、迎春花、红掌、果子蔓、龙须草、仙人球等植物味道的空气,是清新、湿润而阴冷的。

 在这夜幕雨幔笼罩下的寂寥之夜,初春料峭的寒意、濡湿的花草树木、田地里在风雨中摇曳着纤细身姿的麦苗,还没绽放花蕾的一片片湿漉漉的油菜、菀豆、蚕豆和蜿蜒如蛇的田埂上、沟壑旁,刚刚褪去枯叶已然泛青的狗尾巴草、艾蒿、绊根草、秋菊,偶尔有被冷雨淋湿衣襟夜归人的敲门声、还有远远近近汽车、摩托的鸣笛声,不知由谁家歌厅时隐时现传出如同狼嚎的歌声,组成了一曲春暖乍寒的小夜曲,撩拨、洇湿了坐拥书房橘黄色灯光下女人思绪的疆场……爱极了在岑寂深夜独处遐思的女人,听着窗外裹着萧瑟寒意,时疏时紧敲打在双层玻璃窗上潇潇雨声,心儿莫名地起了惆怅。

 

此时,她很想听一支忧伤的歌或曲子,与忧郁的心儿共舞。她轻点鼠标,在收藏夹音乐盒中,翻找出柴柯夫斯基的《忧郁小夜曲》,反复聆听。痛到深海的心,随了《忧郁小夜曲》如泣如诉的旋律,游弋到了与凡尘俗世隔绝的浩渺无垠的天外……那里静谧而美好、真实且虚幻。那里有无数山川江河,村庄、城市、森林、大海、戈壁、炊烟、田野;酽红的玫瑰、桃花、木棉花;粉红的山茶花、月季,也有葱绿茂密的荆棘和灌木丛林;有对人性、生活充满困惑的梵(中篇小说《抽调》中的主人翁);有人生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的村支书余老黑(中篇小说《村官余老黑的戏剧人生》中的主人翁);有命运多舛、坎坷的瘫儿(小说《瘫儿》中的主人翁);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都市平民敏儿(中篇小说《生活如烟》中的主人翁);有悲情村姑乔(中篇小说《太阳在窗外》中的主人翁)……这些人物、景物、自然,庞杂又似井然有序地交织、纠葛在一起,栩栩如生在她眼前跃动、漂移、更迭、影印,幻化为一个完整、残缺、微妙的世界。

 

是的,那是属于她的世界。一个远离纷纷扰扰尘世,寂寥得美丽而苍茫的世界。只有在这静穆、冷寂的世界里,她才敢于将自己的思绪彻底放松,纵横驰骋在没有人间邪恶、黑暗、贪婪、残暴无情的原野,还原一个真实的自己。享受一种安澜、自在,给心灵带来的欢愉和惆怅。然后,让心一点点沉入思想幽谷,去找寻、编织她的文字人生,开始文字之旅……今晚,她的文字之旅,注定是要在她的又一部文学专集《朱晓玲中篇小说选》的“后记”中进行了。坦白地说,她为如何抒写、定位这篇“后记”的文本基调,苦思冥想、狱炼了无数个日日夜夜,也迟迟难以动笔。

 

因为,令她极其沮丧的是,每次挣扎的结果,妥协和让步总是多于坚持。那个本真的“我”,从来没有逃脱过赋有社会属性又“怯懦”的“我”的束缚。故尔,她思想的疼痛和苦涩,对人性、对生活本质最真切的感受,远不是她的文字所能表达的。记得捷克作家昆德拉说过这样的话:“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而生活的“真切”和“实在”又是什么呢?在她看来,那不就是黑暗和苦难、虚华和贪婪么?!(无止境的贪婪,是毁灭人类的罪恶之源。)然而,她对社会、对人性最“真切”“实在”的感受,依然被一颗被现代文明浸染得麻木的心,严严包裹着。她痛切地知道,这篇“后记”的最终文本,一样难以达到她心中预期的效果。尽管她在抒写最初的“后记”中,痛快淋漓地写下了犀利、直抵人性丑陋的文句。然而可悲的是,在她一次次的修改中,所有有棱有角,带血带泪的文字,都被她一一删除。最后示人的,就是这篇中规中矩的文字了。亲爱的朋友,请不要说她在无病呻吟,事实上,她心中的苦涩,远比她文字所表达的要深重得多。呜呼!

 

说起来惭愧得很,动心思整理出版这部《中篇小说选》(下面同此),已经好几年了。之所以拖至今天还没付梓,究其原因,多多少少有些令人语塞。虽然期间的确插进了一些杂七杂八,迫在眉睫必须解决的日常琐事。如:报名到驾校学习练车;又如:驾照还没考到手(当然,驾照现在已考到手有一年之久。自我感觉,车也开得算是不错了),就如火如荼投入到购置、装修新居之中;房子还没装修完哩,又病了一场。再如:房子装修好不久,又忙于搬迁如此等等吧。忙完这些七七八八的庸常琐事,就用去了她近三年的时间。

 

心痛吗?当然心痛,这疏离了文学的三年时间。

 

然而,她再清楚不过地知道,虽然影响她整理出版《中篇小说选》专集进程的原因诸多,但归根结底,终是她自身潜在的倦怠所致。倦怠的背后,是虚无、是无意义、是不确定,是无常、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轻!是对人性更加深重的困惑和迷惘,对生命意义和文学价值无可救药的质疑。这种困惑和质疑,与世间乱象交织在一起,袭击她困扰她,足以重创她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信念和意志,紊乱那颗原本脆弱敏感的心,破碎她的梦。这样的感受,常常使她欲哭无泪、黯然忧伤。

 

面对心灵的沧桑,她自愧没有孔圣人那种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定力和博大胸襟。倦怠,便乘虚而入,噬啮她的灵魂!她时常反躬自问:生命意义何在?文学价值何在?她从来没有找到答案。心的深处,始终如一无解地忧伤着、苦难着。苦难得使她感到生命的无意义和轻,轻如影子一般没有份量。她知道,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情主义者。这种悲情,无疑深刻地影响着她的创作走向。因此,她创作或生活的生命流程中,与悲怆、悲情、悲伤、沉重、怜惜、忧郁、忧愤、伤痛、苦难、凝重这些触及生活和灵魂深处的文字,水乳相融,浑然一体——它们构筑着她的文字体系。

 

按说,整理出版这部《中篇小说选》,应该不是很费精力的事情。因为选编进这部《中篇小说选》专集中的《抽调》、《村官余老黑的戏剧人生》、《生活如烟》、《东边日出西边雨》、《太阳在窗外》等小说,都是陆陆续续刊发在《青海湖》、《中国文艺》、《中国文学》等一些文学期刊的独立篇章。有好几个中篇,如:《村官余老黑的戏剧人生》、《抽调》等小说,都还是刊发在文学期刊头条的作品。 

   

一位再好的作家,也要拥有一片适合他生长的土壤和环境的。我一呆就呆了八年之久的《伊甸文苑》论坛,就是这样一个抚慰、温暖心灵,提升作家思想品质的家园。我及我的作品在《伊甸文苑》,一直倍受学识渊博、文学艺术修养造诣极深的章凝、熊友鱼、格丘山、海外逸士、诗人之赋、老方、主持、唐夫等文友的深切关注和帮助。我发自内心地感激他们。我没有理由不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最深切的敬意——谢谢你们!是你们的深切关注和真情交流,使我有勇气一直往前走,永不言放弃!

我还要感谢我的老公,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支持我的创作事业!没有他的支持,我想,我是很难一路风风雨雨走到今天的。

 

当然,我还要感谢资深出版人温文先生,对我多次出版文学专集的鼎力相助!

 

最后,由衷感谢著名诗人、作家石英老师在百忙之中,为我的《中篇小说选》作“序”。我的《中篇小说选》,能得到德高望重、刚正不阿的石英老师写“序”,是我个人及我作品的莫大荣耀。石英老师在“序”中对我作品中肯到位的指正和认可,是我文学生命的珍品。我将永远铭记在心!

 

记得这个春天的某天下午,我给石英老师去电话,很忐忑地表达了想请他为我的《中篇小说选》作“序”时,石英老师一丝丝都没犹豫地爽快答应:“好啊好啊。为你的专集写‘序’,我肯定写,别人的不行。”末了,石英老师谦和地说:“你尽快将你的书稿和你的创作简历给我寄一份来,我会认真为你写的。”说实话,在这物欲横流,一切以利益为交换条件的时代,石英老师仅凭我这个从来没有大红大紫过的文学挚着者的电话,就热情应允为我的《中篇小说选》写“序”,我的感动和温暖,是没有语言可以表达的。唯有在心中默默感激:感谢您深深感谢您——成就斐然,著作等身,为人谦和的石英老师!

 

直抵人性丑陋、触痛无数神经,以文字辛辣、尖刻著称的鲁迅先生,曾经温和谦卑地写过这样的文字。他说:“创作虽说抒写自己的心,但总愿意有人看。”他还说:“创作是有社会性的。但有时只要有一个人看便满足:好友,爱人。”我想,我就是这样一个痴迷又孤独的文学创作者吧。只要有一个人在读:好友、爱人。我便快乐、忧伤、坚定地创作着!因为,这是我终其一生,要走下去的路,别无选择。是为后记!

 

朱晓玲关于创作:《痛,并快乐地创作着》(代后记)

朱晓玲关于创作:《痛,并快乐地创作着》(代后记)

朱晓玲关于创作:《痛,并快乐地创作着》(代后记)

注:此文刊发于《中国文学杂志》2015年第4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