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朱晓玲中篇小说村官余老黑 |
分类: 中篇小说 |
现在我们还是来讲余老黑的故事吧
(在这一章节里,村民们就早已将余黑皮在不经意之中叫成了余老黑)
长得黑皮黑脸,人高马大的余老黑,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中后期,果真让已逝多年的五婆婆在十多年前说的话得到了验证,他不仅成为他们家的人物,而且是余家屯村的人物:成为统管全村(五个湾十二个生产小队)老少爷们近5000多号人的一村之长,而且将村支书这个职务干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
余老黑是在同老支书办理交接手续的这一天,才知道一直使他仰慕的村委会,原来是一个负债累累、人员雍肿的烂摊子。余老黑接手村支书的时候,村委会的债权、债务情况是这样的:债权大概有1000多元钱。而这1000多元钱的债权,全是好几届村委委员们打下的借条。这些借条是:
原任会计余纳森借450元,时间是1986年10月28日;
原任村委主任余饶桥借250元,时间是1993年6月25日;
原任村妇联主任龙水花借300元,时间是1995年元月10日;
前任治保主任余水桥借100元,时间是1987年12月2日。
老村支书余福享将这些字迹模糊纸张发黄缺角卷边的借条在交接手的那天,让会计转给余老黑时,皱巴巴的老脸呈愧意地说:“老黑,这些借条上的钱,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都是一些呆账和死帐,恐怕永远也要不回。余家屯村的家底实在太薄,以后就看你的了。”老村支书的话音刚落,一直闷不做声的会计好象有意要让老村支书更加难堪似地又由破旧的办公桌抽屉里面窸窸窣窣地拿出一大摞类似于借条的纸条来,摆放在坐他对面的余老黑的面前,说:“这些都是这几年村委会的债务款。大概是2万8千多块钱。除了一小部分是为了发给村干部们的津贴而向村民们打的借条外,其余的全是为了招待各级领导在餐馆打的欠条。”
余老黑望着摆在面前的两摞泛黄的纸,眉头皱成了疙瘩。他真想打退堂鼓不干了。他一直认为村官是蛮好当的,在村人面前也风光,呼风唤雨八面威风。没想到,接手的这个村官不仅是个芝麻粒儿大点的官,还是个背了一身债的穷官。他真想拂袖而去,还是回到煤气站去做他的灌气工。每月舒舒服服地拿回450元钱,过着悠哉悠哉的日子……余老黑在这样想着的时候,思绪就一下子游移到了老远的地方……
没当过官也没多少文化的余老黑在接手村支书之前,在一家离余家屯村不远的部级工厂的煤气站做临时工,每月有450多元钱的收入。余老黑承袭了爷爷的勤俭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加上在他35岁的那年才娶上的四川媳妇又勤俭持家,家中的小日子也算过得舒坦安康。
余老黑就是在这个煤气站做临时工时入的党。
其实余老黑之所以能在煤气站做临时工时就入了党,这还得益于他狡诘的一面。他表面上看上去蛮憨厚老实,其实内心里的鬼点子还是蛮多的。他为了达到在这个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的地方长期做下去的目的,极尽所能地笼络和亲近煤气站的职工和党支部书记骆新强。脏活重活没人干的活他都抢着干。谁叫他干什么,他立马就去干。别人说:“黑子给我倒杯水来。”“哎。”他立马就会放下手中的活儿去给别人倒水。别人说:“黑子,我今天家里有事,你帮我顶个班吧。”“没问题,我顶。”他憨憨地笑着说。别人说:“黑子,我老爹病了,下午你陪他去厂部医院看看病吧。”“行行,我这就去。”……总之,只要是煤气站的职工提出的要求,他没一个不满足的。尤其是对煤气站的支部书记骆新强,他更是伺候得殷勤而周到。比方说骆新强是北方人不爱吃大米,余老黑就将他们家每年收割的麦子碾成面粉后几乎全送给骆新强家。刚开始骆新强死活不接受。余老黑就说:“这面粉又不是我花钱买的,是我们家地里自产的,你怕啥嘛?再说,你将你家不吃的大米给我,我也不反对呀。”骆新强觉得此话有理。就开始接受余老黑背来的大袋小袋面粉的同时也回馈给余老黑大袋小袋的大米。骆新强是个典型的北方大汉,耿直又爽快。在与余老黑一来二去的交往中,觉得余老黑是一个乐于助人、勤劳肯干的好同志,很符合党员标准。有一天,他对余老黑说:“你写个入党申请书吧。”“写申请书,写么申请书?”余老黑一脸迷糊地问。实事求是地说,余老黑在这个时候还没有野心。而且他压根儿也没想到做临时工还能入党。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