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观后感——是反战而非爱国主义题材
(2009-05-12 00:00:00)
标签:
南京反战爱国主义娱乐 |
分类: 随意拾笔 |
5.1看的这个片子,到现在5.12才写观后感,头脑里面电影的印象该模糊的都模糊了,但对于这种刺激心理而非满足眼球的电影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记得放假之前,我信誓旦旦的打算: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而要花钱支持这部电影。但是到了电影院我发现我错了,对于这种反战题材影片,我压根就不应该以某一方的角度去看这场灾难,它并没有过于聚焦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从更高一点的角度去演义战争给所有人带来的摧残。
影片一开始便确定了以日方为第一人称作陈述,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电影的又一进步——第一个进步我认为是《色戒》。因为国外早已经将备受争议的题材搬上荧幕,无论是《天才瑞普利》的扭曲的心理,还是晦涩难懂的《老无所依》,无论是让人只能无奈称赞的《断臂山》,还是16岁便身为人母的《朱诺》。他们并不是要去争论到底孰是孰非,而仅仅是将现象摆出来,表明这也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与我们共生共存,我们不可回避,至于观众怎么想,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自然有众多口水为了各种不同的利益而去水漫金山。而刚刚提出和谐社会的中国,其实自古早已将和谐渗透入骨髓,有些问题并不是不敢拿出来说事,而是觉得不和谐而本身不愿意拿出来晒。
至于刚开始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屠杀,其场面之残忍与“壮观”(不对,“壮观”太褒义了,应该用“浩大”),以及那震彻海天的中国万岁,的确达到了爱国主义的目的。而除此之外,镜头对各种人物表情的特写,又显而易见的刻画出影片本就要隆重展现给观众的另一个层面——崩溃。这种崩溃产生了两种极端:一是失败方无力回天的万念俱灰,另一个便是胜利者的丧心病狂。在看日军对中国人惨不忍睹的屠杀场面时,我并没有看到一群恶魔妖孽,而是看到了一个个可怜的被恶魔嗜去心血的行尸走肉——不过二者又有什么分别吗?被吸血鬼咬过但没死的人,最后不也变成吸血鬼了吗?但我怎么想,也觉得二者确实有差别——这其实是我从前没想过的——原来侵略者也有主导发动战争和被动参与战争两种人。而真正的魔鬼是那些对天皇信仰得无可救药的人,或者可以说是法西斯思想本身,而其他人虽名为侵略者,却仍为整个战争的受害者,这也许就是影片里面的那句“活着比死亡更艰难”的含义吧。记得《夜访吸血鬼》中有一个场景是资深吸血鬼对洛伊的诱导:“我可以教你如何无悔的活着。”而洛伊冷漠的答道:“如果我告诉你现在我心中剩下的只有悔恨呢?”……………………煎熬……在中间日本军队庆功大会上,那一张张麻木呆滞迷茫而又坚定眼神,再加上那阵阵钻心得让观众痛不欲生的鼓声,真的实在考验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这还是一个重点场景,时间拉得很长,再加上五星级影院出色的音效,仿佛它就在那等着你心疼,你心疼了还不行,还要用凿子敲上几下,搅它几搅,看看你脸色,嗯,确实疼了,来,再浇些辣椒油,我相信所有人此时的脸色都扭曲得很难看,真应了那句话:花钱找罪受。
对于反战题材来说,这还算是一个比较不错的电影啦,至少我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记住它。就我看过的反战影片里,国产的这个算一个,还有个就是《紫日》,韩国的《欢迎来到东莫村》,还有写纳粹的《钢琴家》不知道算不算,《辛德勒名单》口碑很好,但一直没看过,可能也是反战的。
对于《南京南京》来说,我还是有几点觉得别扭的:一个是高圆圆戏份太多,另一个就是刘烨太帅。。。自始至终,感觉高圆圆出场的任务就是最后被人对着脑袋击毙的,可能“姜淑云”这个角色在架构上本来就很难安排吧,亦或是高圆圆的演技问题,说不好,反而觉得百合子演的满充实的。而刘烨,他的帅气确实有点抢戏,让人觉得有点拿明星当噱头的意思,无论如何也要在被屠杀的人群中安插个英雄形象吗?这种沉重的片子应该不需要太耀眼的主角吧。还有影片最后那个孩子看似惨烈的笑容,导演是否真要从这个笑容中透露出什么涵义吗,我可能理解还不到位。
不过,从开场后5分钟一直到最后一个人出场,大家都在沉默,可能被这电影如此压抑的气氛所震撼。很难推敲大家带回的是什么。我就一直在考虑,我前面那三个顶多小学二年级的小朋友,回去会不会写观后感,他们的观后感会怎么写?如果真的只写到“恨日本人恨的牙根都痒痒”,那这半价都要30块钱的票岂不是白瞎了?如果只是让你得到爱国主义教育,还不如看我小学时学校组织去电影院看的《南京大屠杀》呢。虽说那时候的《南京大屠杀》我当时也没看懂,但它至少将狭义爱国主义的那种对日本的单纯恨植入了我幼小的心灵——其实对不懂事的小孩来说,这就够了——除非他们的任务只是陪大人出来看电影。就像小学时我看完《大话西游》写的观后感居然是:我被唐僧大无畏的精神感动了……——虽说也没错。大学时重温《大话西游》才发现我有多么浪费了那当时价值十块钱的电影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