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表演是生命的提升——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生命学》及实验演出研讨会上的发言

(2013-12-11 21:39:05)
标签:

娱乐

文化

情感

杂谈

旅游

教育


表演是生命的提升

 ——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生命学》及实验演出研讨会上的发言

         

1、          生命表演学的直接性

北京电影学院林洪桐教授提出的表演生命学理论,是斯坦尼表演体系的拓展和延伸。我曾有幸去林教授的课堂上看过该剧目一上午的表演排练,也看了成品的汇报演出。从林老师的生命表演学教学中,我第一感受就是体验到生命表演教学的直接性,第二,就是它的层次性。这个直接性和层次性加速解决了困惑于表演者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怎样表演戏剧事件发生的逻辑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思考是向前性的,我们只能预测将要发生什么,或许还会预测到大约何时发生,但无论如何我们无法预计到它将怎样发生。我们不能直接奔向要发生的事件,而是在另外一些事件中逐渐向着那个事件滑过去,离它越来越近,最后终于由一个外因,促成了事件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甚至不知道事件的最终结果,只有等它发生了,我们才能恍然。才去回忆与这个最终事件有关连的种种迹象,才去反思、去追溯。表演中我们称这个中间的过程叫做思考判断的过程。但在演员表演的时候,因为剧本的结果的事先预知性,演员表演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直奔主题,省略了由事件到事件的中间细节和过程,而一步达到由事件到情感的飞跃。这就是老师们在课堂上所说的 “为结果而结果”。这种直奔主题的表演在目前社会整体浮躁的大背景下发挥的尤为不堪。如果我们喜欢研究表演,您就会在无数的影视剧、甚至是舞台剧中看到这种空心的、缺乏心理依据、缺少心里动作的直奔结果式的表演,我将其称之为“僵尸派表演”。你不难看到许多剧中人脸上一脸的泰然自若的表情,却在泪流满面的镜头;也不难看到那人嘴上说着”我爱你”的表白,眼里却不见一点儿爱意,而是一片迷茫…….或许是时下流行的整容术把他们原生态的脸变成面瘫?再或是他们真的碰到了吸血鬼被偷走了心脏?……真的,看到这些“僵尸派”的戏,我经常会有不忍目睹的感觉当然现在电视剧生产环境很复杂,很多戏的把握不在演员本身,不懂表演的导演有很多,没有表演鉴赏力的制片人也多。身为演员,我不愿意说滥竽充数的演员多上加多,只能说真会表演、真懂表演的演员少之又少!

生命表演学就是给心理贫瘠的表演者们注入的一剂强心剂,让演员充分运用自己的自身条件,以角色当自我的全身心地感受,让表演者真正脚踏实地地行走在戏剧事件之中,步步推进地进行角色行为,直至完成他(她)的最高任务。所以我说生命表演学具有直接性。直接注入到演员的血脉,触及演员的心脏跳动起来、使全身的血液流动起来,沸腾起来。只有这样表演出来的角色才能是活生生的形象,生命表演学是那些“僵尸派”表演的一边照妖镜。

2、生命表演学的层次性

还有一个困扰许多演员的问题就是情感表达问题。很多学生问我说:“老师,我本来在家里练习的时候可激动了,都流泪了,可是一来上课就所有的情感都没了……..”或者说:”我第一次演的时候最真切,后来就淡了,在后来就一点儿都没有了 ”。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 ,一个人对情感的掌控往往是最难的事情,情感不是随时随地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每个人都有不想哭,可泪水止不住往下流的真实体会;也会有原本不报太大希望,却获得意外喜悦,心情大好的经验;更会有心里安慰自己不生气,可还总是不能逃脱气愤之苦时候。所以情感、情绪这种东西往往是说来它不来,挥去它不去之物。即使是再优秀的演员也不能游刃有余地操纵自己的情感,(很多时候都是运用情感的技巧在演戏),而情感的到来往往是因为一个微小的刺激,一种味道、一个场景、一抹光。。。。这些细小的东西可以瞬间唤醒人心底的情感,瞬间让你忧伤、喜悦、思念、甚至让你崩溃…….表演生命学就是注重于对演员真实情感的培养和细致体会,要知道表演是在没有自然刺激的情况下,充分地、旱地拔冲似地表现各种情感,这完全源于演员自身的全心全意的投入和对角色的理解体验。我认为演员在表演角色的时候必须对人物的心理做剥洋葱式的层次分析,一层层的表象、面子、里子、衬子、核儿都得掰开看看,当然,洋葱剥到底也是什么都没有,空的,这并不影响这个比喻,因为你对角色剥到底他也只是剧中人,戏剧本身就是建立在假定性之上的,所以角色就是个洋葱,角色人物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而演员不仅要把不存在的洋葱人演成让观众相信他存在的真实人,还要让这个人“活生生”起来,这就需要为角色构建生命,为他搭建思想、感情、心里依据等等看不见的内部东西,也要搭建外表、语言、生活习惯等等外部的东西,这也应了林教授生命表演学中的让角色靠近演员的观点,关于这个论点我们另行讨论,今天我不多谈。

为了说明表演层次性这件事我把现成的已经搭建完成的角色拆开来掰碎了说,就借举林洪桐老师在这次的表演生命学实验剧目的例子,其中《打左灯,向右拐》中的一场戏。剧情是大款肖然愿出2千万买妓女出身的、摇身成功转型成著名主持人的、并已成为他情妇的卫媛小姐的4个嘴巴,而视钱如命的卫媛愿意接受他的耳光,最终得到了她想要的钱,而肖然在买到嘴巴之后却感到自己的痛苦和失败。这场戏对观众是非常有震撼力的。我认为如果用上述剥洋葱的方法分化肖然的角色表演,至少要有8、9种或更多的表演层次:人富心贫的感受——拿钱顺心的牛气—— 一掷千金的气概——惟我独尊的霸气——心狠手毒的宣泄——虐待狂似的得意——短暂胜利的欣慰——最终失败的痛苦——无法排解的孤独…….

卫媛角色的表演也应该有不少于8\9个表演层次:见钱的喜悦——对换取条件的害怕——为钱豁出去的决心——被打懵的瞬间(第一个耳光)——艰难地忍受——坚持(第二个耳光)——痛苦(第三个耳光,被打倒在地)——露出绝望地痛苦(第四个耳光)——释怀(终于打完了)——祈求(用皮肉之苦换来的2千万的卡)——(拿卡)对自己付出的一丝安慰——盯着肖然(露出胜利者的微笑)——离开(用微笑遮盖着的内心的苦痛)。

这样细致的表演是有难度的,绝不是通常所见的歇斯底里式的,更不可能是“僵尸派”的,演员要完成这样的情感曲线,不是一时一刻就可以体会到的。要有足够强大的心理支撑,这是绝对符合斯坦尼体系深度体验的典型案例。它好像是控制式的喷发,一切显得那么饱满充沛,但又不爆裂,这会让观众感到压抑,让观众很想毫无顾忌的大喊,但却不能。被压抑着要放没放时的能力才是最大的,就像已经冒起烟的火山,你知道他蕴藏着巨大的能量,随时会喷涌而出,摧毁一切!表演要达到这样的体验,不用投入生命的感受,岂能!

对于事件的赋予性我觉得林老师给的也比较到位,“茶馆”那场戏中戏,就是“三个死党”对事件的赋予性诠释,茶馆的强调向观众深入展示了人物关系,“满台飘洒”的人民币也是作者和导演对当今社会价值观的一种有张力的嘲讽和内心哀怨的表达,这是一种对戏剧事件的“赋予”。大家知道赋予就是给出,有赋予就会有回报,我觉得每场演出到这一幕时,观众热烈的掌声就是对“戏剧赋予性”的回报。

“表演生命学”的一个教学实验剧目的非市场化汇报演出,能够得到这么多专家、资深人士、尤其是观众的关注和喜欢,剧场里不断地加座、还有观众的眼泪和他们热烈的掌声就是对林老师这位用一生的心血和汗水,专注于表演艺术教育的教育家的所有付出,进行的最好回报。就

                                                         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 教授    

                                                                 周笑莉

                                                                2013-12-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