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今作此文目的并不是要讨论剧本台词的精彩写法,也无意与辛苦码字的编剧们挑刺,只是想借龚先生的感受,引出咱自己的专业问题————表演艺术。
演员是个古老的行业,在古今中外都是一个经历了无数次文化变革而始终没有消亡的职业。演员职业的特点就是没有固定的,公理性的张法所遵循。所谓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也好,还是德国布莱希特的表现派也罢,甚至具有上百年历史的中国戏曲派别在内,都不能被规定为在表演中一定被遵循的,一成不变的公理式法宝。演员的表演大多会根据这些体系,去自由的发挥。表演者的。不同演高明就在于表演艺术的鲜活性和独到性,与每个表演个体的生命性格特征紧密相连,不同的表演者会创作出完全不一样的同一角色。
众观中国五千年文化更多给予人的暗示是:内在而含蓄,说白了就是做人要内敛,不能太张扬、太透明。现如今中国社会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之后,各种人的劣根性的东西暴露的要比以前多得多,甚至是远远超越了道德和心理底线的。加之信仰匮乏,利欲熏心的大环境,使很多想做演员的年轻人在学习表演时,不能真正打开自己的心扉,不能用一颗透明的“水晶之心”来真正感受表演的意境。尤其是近些年来,一切的造价行为甚至影响了一代人的思维,假话、假脸、假表情.......“假模假势”是否已经成为部分年轻人在生活中的常态?
很多年前,我还没有从事表演教学的时候,就曾经提出了一个“演员似水论”。当时完全是多年实践经验的一种感受。这个理论的主题是:演员应该让自己永远保持在一个纯净的状态,好比循环流动的净水,看似清澈、透明、无色、无味,但其中却包含着各种矿物质、微量元素、也包括细菌;如果你追求自身的品质,可以补充自己的矿物质和有利微量元素而变成山泉、如果你过得很随意,也可以永远装在一个容器里慢慢滋生细菌,越变越朽;更可以加“糖”类这些看似甜蜜的东西,实际可以加速自身的腐化。这是你对自己的选择。那么,与此同时,与你自己工作有关的是你既然是水,就应该具有水的特性,倒在任何形状的容器中都要随形,随色、随味。随容器的形状而改变外形。随添加剂的味道和色泽而改变自己。当然,如果净水自身已经产生了味道或变得浑浊,外界的添加剂只能造成味道难闻和颜色不纯。而每次所扮演的角色就好比这些容器和添加剂。你要随之而不断变化,有融合其中的能力。
然而,当扮演结束,水的自净功能总是在每次的添加之后,经过沉淀和过滤回到原有的状态。
演员如水的比喻是我个人的感受和观点,水的柔弱与强硬是人尽皆知的另一个特性,身为职业演员能坚持自我的同时又能游刃有余地处理角色,乃是职业生涯的最高追求。
众观今天的大众艺术,如果用惨不忍睹来形容是过份的话,用不负责任这个词应当说是很贴切的。影视剧行业从策划到播出的整个过程,赚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演员作为行业链中的一环,而且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一环,就更没几人带着责任去考虑工作了。我有个很不好的习惯,不喜欢看电视,尤其是电视剧,我知道身为从业人员,这样很不对,但大多情况下我是真的看不下去。我们经常看到的是电视剧里的大哭小叫,吵吵闹闹,真是不忍目睹,(包括自己演的角色)表演之浮躁,不走心,表面化倾向严重。我曾经有这样的亲身经历,一次我扮演一位历经磨难的母亲,该剧导演特别喜欢让演员哭,几乎每场戏都要求演员哭,近景镜头几乎都要求“眼里充满泪水”我就此很反感,如果按照生活逻辑,首先一个苦难之人,身在苦难之中时,他本人并非感觉自己很苦难;其二,苦难生活会锻炼人的意志,反而会比较坚强;其三,假若一个母亲每天怜悯自己是苦菜花,泪水连连,绝不会有勇气和毅力照顾大两个孩子......但我与此导说不通,他的理由是:我们要夺观众的眼泪,演员就是要感染观众......"晕,这就像看喜剧时如果观众不笑,就去搔他们的痒痒一个道理。我无语、悲愤、失望,种种种种,最后只能每天眼药水伺候,但药伤害的是我的眼睛啊!!总结下来都因为看在钱的面子上才有了各种妥协。没错,只能投降,让不好的添加剂加入我的原体水中,之后再靠我的自我净化排除他们,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日久天长的添加会影响原体水的品质,终有一天我的自我净化功能来不及消化和排泄那些污物,而变成自暴自弃的脏水死水。我所能做的只是延迟这一天的到来。
那么究其原因,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演员的天性?使我们的戏看上去那么的虚假,做作、甚至恶心,根源是如今的人心之浮,在现实生活里就是一颗踏实不下来的心,怎能在虚假的戏中装作踏实,在高的演技也难掩内心的虚假。我认为被称之为“神剧”的不只是“手撕鬼子”,当你看到身穿军装却一脸媚像的延安女战士;再去搜搜网上真正的延安时期老照片来对比对,不觉得咱拍的是神剧吗?当你看到脸上画着厚装,没有节奏地眨着两只空洞的眼睛,或莫名其妙地从眼里滚出两滴眼药水;嘴里背着生硬的台词的戏,你不觉得是神剧吗?
当你看到有些演员众戏一面,永远皱着眉头装深沉,你不觉得是神剧吗?
可怜的中国观众,没有任何挑剔,给什么看什么,不反抗,不评论;不呐喊,这本身就是神奇。
艺术家的职能,除了愉悦观众,还有要引导观众对个门类艺术有正确审美的责任。然而在当下中国这个责任完全消失了,甚至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本身都没有对本职工作的审美能力,还何谈引导大众。我经常静下来想想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于我来说表演艺术最大的魅力在于“人心分裂”,表演是演员一定要用自己的真心来演戏剧中的假事儿的事业,这种真假的付出是绝对不成比例的,当然吃亏的一方是作为第一自我的演员。虽然在斯坦尼体系中的第一自我(作为演员的我)总在指挥调动着第二自我(作为角色的我),但第一自我所付出的真,是第二自我的表现所弥补不回的。这就好比你全心全意地爱上了一个人,如果他对你也好(角色塑造的成功),你感觉心里得到了回报,如果他对你不好,哪怕是有一点点的瑕疵(角色塑造的不够满意)你都会有被伤害感,会伤心。演员之脆弱有时是其他行业者不能感受的。
还有一个观点我觉得自己要记下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表演专业必然要突出肢体表现力。二十年前我就有个梦,我想什么时候演员可以不出外景,在摄影棚里做各种动作和表情就可以完成应有的拍摄。当美国电影《阿凡达》上映时,我忽然意识到我的那个梦实现了,因为他们运用了数码动作捕捉技术,演员只要穿上表演捕捉服,他所做的动作和表情就可以被记录下来而经过电脑合成运用到任何想运用的场景中去。这只是一个开始,我坚信以后会越来越先进。而且科技进展会非常之快。这就给我们从事表演的人带来新问题,演员是否做好了“独立表演”的准备,这种被我称为“独立表演”的状态是你一个人撑下来的一部戏,没有对手交流,没有场景,只有你在封闭状态下的肢体动作、心理节奏、台词,表情,体验感受
。而且,肢体动作一定要细腻,准确;我想,大多数演员,没有这样的能力,也没有做过接受这种训练的心理和肢体上的准备。科技会带来表演方式的变革,这是我对表演艺术未来的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