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年前,我从东北来到上海,那时的上海远不是今日这般繁荣,破屋乱瓦旧的很。从北方来的我,在上海人中也算是时髦的了。最早接触名牌化装品是在87年的深秋,那时,一个法国的摄影小组来上海拍一些年轻人谈恋爱的专题。走过七、八十年代的人都知道,上海外滩长堤的恋爱墙是一道著名风景线,许多人在那里约会,或窃窃私语、或卿卿我我。还有一些谈恋爱的人喜欢约会在公园,在隐秘的树丛中,更有不被打扰的安宁。法国人当时是看好了外滩长堤和公园才来拍摄的,但他们不成功,原因是他们一把摄影机对准那些情侣,人家就跑开了,他们为拍摄设定的问题,人家也不回答。没办法,急于回国交差的他们,只能求助戏剧学院,找几个学生扮演情侣协助完成片子。我是被叫去参加演出的一个,那时有同班的男生正好在追我,我们演起来很象真实的情侣,回答问题也比较配合,所以法国人很高兴。拍摄结束那天,法国女导演把我叫去,送了我一个白色的纸袋,就是典型的CHANEL(香耐尔)的包装,说这是他们谢谢我的礼物,算我的稿酬了。那时我对赚钱没有概念,人家送礼物我觉得很过意不去的,心想也没帮人家多少忙。内疚之余,回去打开纸袋,见里面大大小小足有二、三十精致之极的瓶子,当时并不知道这些精致瓶中装的黄色或无色的液体是多么的珍贵。见上面NO.5°、NO.19°也不知道都是什么意思,只感觉有沁人心脾的芳香。有见识广的同学告诉我:这就是法国人的香水,香水和花露水绝非等同之物。于是,我便见人就送一瓶法国香水给人家,全然不知那是液体黄金的价格。但因那瓶子的精致实在让我喜爱,便每每叮嘱人家用后将瓶子还给我。时隔近20年,没有一个人还回过瓶子,自然,我也不记得到底把它们都送给了谁。。。。。不过我有一阵子到是害上了收藏香水瓶子的喜好,从那以后的好多年,只要有朋友欲送我礼物,我就说:送香水吧,要好看瓶子的香水。每有到香港或国外的机会,更是拼命买香水。以至于有相当一段时间,我有只抽屉里都是各种品牌的、打开的、没打开的、或使用了一半的香水,各式各样。。。。。。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香水的占有欲减低了,那些精心珍藏的瓶子们,也随着数次搬家的动荡减少了许多。。。。。
从有了“香耐尔”香水以后,好象许多世界名牌的产品就打进中国市场了,也知道有类物质叫名牌了。但我当时还是很麻木的,不太认识它们。有一次,一个经常来学院玩的人(我至今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和职业,以现在的判断就是想来泡MM的吧。)约我去“黄楼”跳舞,(就是今日贵都大酒店的地方)送了我一套化妆品,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是质量很好的塑封包装,里面有口红、指甲油、眉笔和一盒四色眼影。我说不需要,他诚恳让我收下并说这是很好牌子的。我当时心想:上海人真是怪,牌子不牌子使用功能不是一样吗。后来我才知道,那是LANCOME(兰寇),的确是化妆品中的大名牌。
我上大学的时候,是年轻人追逐名牌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在我的周围,我亲身经历和目睹了许多和名牌有关的故事。或许是我接触名牌的开端不好,太容易了就得到了那些上好的东西;或许是因为我来自被称“蛮夷之地”的辽阔北方,根深蒂固的“土气”至今难以刷洗。反正直至今日我也没觉得使用名牌和非名牌到底有什么本质区别,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假冒伪劣还是不能使用的)只要自己感觉合适,都一样。名不名牌只是拿给别人看的。说到这儿,我想起一些演艺界的虚荣事来。好玩。出去拍戏时经常会碰到一些特爱捏着的演员,(女士居多不乏有少许男士),有次遇一女演员,进房间先打开化妆箱,将许多著名品牌的全套化妆品一一摆放在桌子最显眼的地方。我看着。摆放完毕她转头对我说:“这些都是我从外国买回来的,一瓶就好几千块呢。。。”。“美金啊?外国东西真够贵的。。。”我装傻地表演羡慕状。她居然也没听出来,而是露出很满足的神态。我窃笑。想想我真够歹毒的,人家喜欢那些东西我干吗阴险地讽刺挖苦啊?!批判,批判!
200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