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分享
(2010-09-06 10:43:55)
标签:
sns分享人人网校内网超级链接优酷印刷品筛选信息小区广播杂谈 |
分类: 杂谈·评论 |
打开人人网(原校内网)的分享页面,可以看到窗口右边赫然写着“每日分享TOP10”,上面是我的头像,紧跟在后面的是一行“催人奋进”的字:“你今天的排名:0,还需好好加油啊!”而紧跟着的排名表里显示,第一名的成绩是2256条分享。
俺只想问那位“达人”,现在才上午10点,您的分享就已经达到两千多条,如此多的内容,您都看了吗?
这样的所谓“分享”功能,不只人人网有,开心网、QQ空间、新浪微博、豆瓣、鲜果、googlereader等越来越多的常用网站都有。“分享”——这个好听又好用的功能被用作网站推广最有力的工具之一。打开优酷、土豆、新浪等网站,帖子或视频下就罗列着五花八门的各种网站快捷分享键。
只需食指轻轻一点,一篇文章、一个相册或者一个视频就可以简单地被列入自己的“分享”栏目之下,收为囊中之物。而对于原网站来说,这样一个小动作则意味着又一次自愿推广行为的完成。曾经有一个视频,里面空无一物,只是黑底白字写着“此视频需分享之后才能观看”。也在网络上流传甚广,被欺骗的网民们乐此不疲地继续传播这个无聊的视频,在分享的评价里写上各种诱人的注释。比如:“高清美女”“你看你会后悔”之类。最神奇的是,很少有人发觉这种无聊。
除了分享给其他人,分享功能还有“留着以后再看”的作用。这点酷似买书,很多时候,一些厚重又觉得有必要看的书被我们买回来之后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分享”里名字很诱人但内文很长的文章大多也是如此,有些人真的会在闲暇的时候把之前的分享而未看从新找出来看——如果那真是一篇很重要的资料的话。而正是这种保留行为所留下来的信息,才是真正为人们需要的,可惜的是很少有人会回头去看。
网站层层超级链接的树形结构与书本的翻阅模式的巨大区别决定了印刷品是用来被反复阅读的,而网络中的信息则永远只有显示在“首页”才会有人去看,“最新”的才是受众关注的。无论内容是否无聊、低俗、血腥、暴力……决定其排序的永远是所谓的“点击率”。网络阅读方式不改,数字出版就永远代替不了传统出版物。因为一种不经过大脑的条件反射的盲目的点击与分享不可以也不可能代替经过精雕细琢、三校核红的正规出版物。
网络曾经的“引用”与“转载”的模式已经逐渐被疯狂的“分享”取代。分享的内容五花八门,有视频、图片、散文、心理测试、游戏等各种消磨时间的东西。分享成为一种潮流的象征,我在……网分享了,你去找找看吧。也成为一种常在对话中出现的句子。从来没有人认为自己的分享隐含的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相反却觉得这是一种信息的共享,甚至一种高尚的行为。
“分享”,一个多么伟大、让人听着多么舒心的词。
如果说博客和论坛的出现让每个人都成为了信息输出的终端,那么“分享”功能则的确是使得每个人都成为了重要的信息传播者。但是在传播的同时,我们也在不经意见接受到了大量未经专业编辑筛选整理过的垃圾信息。
除此之外,分享使得我们比看电视更加习惯支离破碎的思考方式,如果说电视让人们习惯了无逻辑,那么超级链接则使得我们习惯了在各种逻辑之间甚至听觉与视觉之间的跳跃,聊天、论坛、帖子、网络游戏、视频,当我们的大脑习惯了这种跳跃,书本、印刷品便成为无人问津的无聊读物。按照一个逻辑进行下去的行文只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与此同时我们每个人变得无所不知,哲学、美学、考古、金融、营销、设计……我们似乎在各个领域里畅游自如,没有不知道,只有想不到。无论多么精深的理论,在网络上也能找到最浅薄的表达方式,让你在两分钟之内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了。分享功能实现了我们在这样的“知道”之后,再进行“分享”,我们又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其实,作为众多“分享者”中的一员,你“知道”吗?
你什么都不知道。
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说,除了让人耳目一新的事物和那些皆大欢喜的笑料,人们更倾向于分享那些自己也不甚了解的知识,以显示自己广阔的知识面和阅读量——类似于消费心理学中的“面子心理”。
我们生在一个比任何时代都更习惯断章取义、自作聪明的时代。我们从小就听说相对论、黑洞、易经、梦的解析……却很少有人明确知道这些到底是什么。我们生在一个信息传播以KB为最小单位的时代,而它的传播却是以数十GB每秒秒为单位计算的。
多么可怕。
分享不受文化程度、专业、地点等的限制,只要眼界所及,都是你的分享范围之列。一个从来没碰过高等数学文科学生可以分享一篇阐述“流体物理”的帖子,小学生也可以成为“权威科学家解释2012末日预言”之类帖子的传播者。
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分享任何信息。
分享万岁。
当大量垃圾信息也被只是看一个标题就分享的人以10GB/秒甚至更高速度肆意传播的同时,全世界有无数坐在键盘前的人正在纠缠于各种突然蹦出的分享链接,在与自己无关的信息上浪费大量的时间。更无耻的是那个制造出每日分享TOP10的人,他一定要受到良心的谴责,因为出现在榜上的人背后只有两种可能:
“我是工作人员”,或者,“我是无聊达人”。
问题是,为什么会有人千方百计去当那个“上榜者”,出现在个人页面上的“点击率”又究竟有何意义?
哥挣的不是点击率,是寂寞?曾经在豆瓣的某小组里看到过“求关注”的帖子,他们太需要被关注了。那些寂寞的心灵真是贫乏地可怕。
筛选信息和自我控制成为当代人最重要的素质,否则,你的一天都将在接受无边的垃圾信息中度过。在为了不存在的“点击量”或者“浏览数”拼杀在网络之中的时候,不如去阅读一下严肃无聊的印刷物吧。起码你没有那么容易走神。
很少有人能在百度里输入一个词之后坚持直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就离开,而是被大量其他的新闻、网页、无关却貌似有趣的帖子吸引,也很少有人能在海量分享里寻找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而是被大量其他人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吸引,最后自己都忘了自己最初要干什么。或者说,最初他们就是来看“分享”的。
分享是一种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小区广播,而SNS理论告诉我们,只要你分享,你发出的信息会传播给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坐在电脑前面的人。
分享需谨慎?分享不需要大脑。“分享”是一种传播性极强的隐蔽的群体行为。
分享是真理的传播者,也是真理的扼杀者。
分享让我们活在资源丰富的假象里,浪费了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
今天你分享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