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德国》连载291《秘密研发,就此在U城展开了》

标签:
中国人在德国连载文化情感教育 |
分类: 苦禅·道生 |
《中国人在德国》
雅兰·著
享有著权严禁刊载转载侵权必究!
《家 睦》篇
《中国人在德国》珍藏版
已被: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海淀区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海南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金陵图书馆、世界华商基金会、国际中医养生大会理事会、新媒体国际合作组织等海内外国家图书馆和机构收藏!
…………
016/ 秘密研发,就此在U城展开了
在诺记的时间,我非常开心。虽然项目只进行了几个月。
诺记的企业文化,实在是太棒了。氛围特别放松,同事也非常友好。
我们项目组,有两个特殊的会议,一个叫Software(软件),代表饮料。一个叫Hardware(硬件),代表做饭。每周中的一天,我们组员,会聚在一起,开“Software”和“Hardware”的主题大会。这一天里,大家在一起做饭,聊天,胡扯淡。
我所在的部门里,一共有四个同事。其中的三个同事,原来都是T公司派来诺记的Externer(外部员工),现在,直接被诺记聘用,变成Interer(内部员工)。这对于我来说,是个好事,让我在这里的工作,更加地如鱼得水。
那时,我还处于试用期,他们对我也不苛求太多。
记得刚来的时候,我被诺记食堂的价格,惊住了。
一顿午餐,才花了三块六。我惊叹道,你们这儿真好,午餐好便宜。而且外部员工和内部员工,都是一个价。“价格相同”是我自己脑补的。因为我老婆的公司,外部员工的午餐要七块多,内部员工才三块多。而且,在全德国,普遍是外部员工的餐品价格,比内部员工高得多。
没想到的是,那帮诺记的内部员工,跟看傻子似的看着我,说,你们外部的三块六,我们内部的,才两块多。
在诺记工作,自然是不缺手机,各种手机随便玩。
我参观诺记样机测试车间的时候,非常震撼。测试诺记手机的装置,种类繁多,让人眼花缭乱。
比如说,为了测试手机屏幕的完整实用性。诺记会使用机器夹着手机,在沙子里,速度非常快地使劲摩擦,发出“嚓嚓嚓”的声音。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手机屏幕,在经过多次、长期的摩擦之后,屏幕上出现的划痕,在预测范围内,不影响继续使用。类似的实验,还有牛仔裤测试。是用牛仔裤,在一台手机上,来回蹭。蹭的时候,会发出“歘歘歘”的声音。因为大部分人,喜欢把手机,揣在牛仔裤的口袋中携带。
诺记以“耐摔”著称,跑不了必须有的跌落实验。所以,在测试车间里,只见一排排的手机,排着队。离地,约有大半人高,下面是地砖。“嘌嘌嘌”的,机器一松开,手机直直地往下摔。这个目的,是为了检测手机在被摔后的机能完好程度。
2007年的时候,第一代iPhone手机刚刚问世不久,诺记手机,还占着世界终端消费市场的49.4%。当时的诺记,拿iPhone做跌落实验,让手机从一米高的地方,自然跌落至地面, 只听“啪”的一声,iPhone掉在地上,屏幕稀碎。诺记以此断定,iPhone有没有未来。
其实,人们使用手机,早已不需要持久性了。
我们现在用的智能手机,多是两年一换,甚至是一年一换。我们不需要,再使用五年以上的手机了。
2007年到2012年的五年间,iPhone全触屏智能手机,销量早已远远超过了诺记。
诺记把精力都放在测试上面,没有未来的市场眼光,只一味地追求手机的耐用性和耐摔性。这样做,虽然保证了质量,但成本非常高。
2012年,诺记秘密研发一套全新的无按键操作系统,同时配有五种不同的新机型。当时的全触屏无键设计,非常的先进。虽然现在,已经普及开了。
所有参与这个项目的人,都必须签订保密协议。开发过程中的任何信息,不允许对外透露分毫。
于是,全套系统,外加五个机型,一千多个工程师。秘密研发,就此在U城展开了。
我进去后,做的是手机自动化测试系统。这个系统,是为了检测诺记为配备新手机,所自主研发的新系统。但理论上,这个自动化的测试程序,可以测试任何一部智能手机,甚至智能小家电。可以被认为是“万金油”。
我们项目组的任务,是写一套自动化测试程序,控制Kuka机器人的机械手臂,在一个工作台上,将手机送到不同的测试装置前,一次性完成全部测试流程。
我们的第一次内部测试,检测的是一个智能咖啡机,以展示我们产品灵活配置的能力。最终,效果还不错。
这个自动化测试平台,是用来模拟人的测试过程。我们把手机固定在机器上,给人工耳,放音乐听,检测声音。机器再把手机放电子眼那儿,检测屏幕效果,还会给手机附上一层膜,模拟触屏效果。所有的手机,都要挨个检查。
这个项目挺帅的,全自动化的流程,非常酷。我也很喜欢。
可惜作为外部员工,我没能全程参与这个项目的完成,只是一个早期的开发者。后来,整个项目组搬去了中国,也没有听说这套系统,被正式投入使用。随着诺记的改朝换代,这个项目,极有可能胎死腹中了。
……………………………………
书中有关话题与范畴,逐入:人文,社会,文化,哲学,历史,教育,医疗等;
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参考价值,史料价值,收藏价值……
对比、沉淀、融合、提升、超越,是《中国人在德国》的核心创作理念与思想。以此,全面有力的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真正做到:铸造大国,屹立东方,傲然世界!
……………………………
内容简介:
这里的人物影像,不是直观谫浅。而是迄今为止,唯一集中呈示在德华人的一本专著。
书中文字,具有穿透力。通过阅读,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他们心域的宽度,广度,深度,以及每一寸气息里,饱含的温度。
他们是不同的。个人成长,教育背景,出国原因,融入状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冲突;他们又都是相同的,他们都是华人在德国的一个缩影。
他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广袤的未知世界。也正是由此,他们构铸了在德华人的大千万象。
就国家与民族而言,他们是弱小的,但在生命的进程中 ,在不屈的闿拓中,他们又都是强大而无憾的!
他们每个人的声音,都是中国的心跳。他们每个人的步履,都是中国的深脉。虽然他们都在德国,但他们都是有着一颗中国心!
文字,是他们的灵魂,是无声的音符。
不同阶层的阅读者,从中,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
书中主要内容:
着力刻画人物的成长与蜕变。历尽万象艰辛后,在异国他乡,最终形成了独立个体。更深层的,是想把在德国的华人历练后的生存状态,用文字呈现给海内外的中国读者……
所有的美景,不是天然而成。凤凰涅槃,烈焰燃烧后的重生,由内而外,都是极致的景象。
“他们当中,有餐厅老板,自由职业者,科学家,机构职员(联邦政府公职),公司雇员,射击协会会长,律师,工程师,赛车教练,留学生,年轻夫妻等,他们是不同的。个人成长,教育背景,出国原因,融入状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冲突;他们又都是相同的,他们都是华人在德国的一个缩影。他们是浓墨,他们是重彩……他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广袤的未知世界。也正是由此,他们构铸了在德华人的大千万象……”
“所有的一切,抵达到他们,即是切面,也是交错融合的焦点。” 这是序言《他们是浓墨,他们是重彩》中的文字。
在构思《中国人在德国》时,我是想尽可能,让每个人物,都能鲜活饱满起来。这只是外在的阅读感受……随着文字的流淌和加深,再让读者,去触探每个人物的内心。思想。及灵魂……再扩充到大我的家国情怀!根系处,仍是人物(被采访者)和读者难以割舍的羁绊与绕缠:一个小我的人,到底该怎样去生存,去融合,去追索等方面的思考……另一方面,作者也想表达:一个人,又该怎样活着,才能真正拥有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整本书,处处都是看点。章章都有收获!
………………………………………………
一、《中国人在德国》
灵魂,都已打开了!只在等你,静心阅读……
亮点阅读:
《中国人在德国》,不仅在国内会产生影响(尤其是青年学子),在德国的华人界也会产生影响…因为:迄今为止,无论是国内作家还是华人作家,都还没有写出一本《中国人在德国》的书。或者是类似的书…就像凌鼎年老师说的,写出欧洲的,也没有…《中国人在德国》是第一本。
读者,通过此书的阅读,也会产生更强的民族凝聚力量。
华人,他们每个人,不是一个人。他们是一群人。一个群体。他们是一种符号和象征…在德国,他们是中国人…他们是中国。他们的血管里,流淌着中国血液…他们站在德国的大地上。他们的身影,毅力着。从没倒下过…他们的身后,有强大的中国,在做支撑!所有文字,都是表象…物质,不仅有表象。真正有价值的,都是潜藏在内核…
书中人物,除一人之外,其他人,都是以留学生身份,去往德国。
现在的中国,是留学大国。每年,去国外留学的学生人数,都在递增。德国因为免学费,所以,去德国留学,是很多国内中层阶级孩子的向往。
学生通过《中国人在德国》,可以了解到,留学德国后,所要面临和将来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也可谓:此书,即是一本留学指南针…对于想去德国旅居和定居的中国人来说,此书,也可谓是一把解剖德国各阶层的手术刀。因为书中人物,已经渗透至德国社会各阶层,他们的亲临感受,让此类读者,通过文字阅读,即能做到恰当的选择与规避。以便让自己,能够在德国,求得最好的生存方式。
学子睿才,追求与思考并行。书中,尽显东西方文化与教育的碰撞,互通,共融。
通过阅读,人文,社会,文化,哲学,历史,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读者,都会寻索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地球,已趋国际化…《中国人在德国》方方面面的生活、经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话题广泛,可令读者增广见闻。
对于国内的各阶层阅读者,此书,既是了解德国的一个界面,也能让阅读者,通过文字本身,能够更深层的了解到:德国独有的文化特色和社会风情。通过阅读,神思上,会产生无尽遐想……
……………………
作者简介
雅兰,著名作家,社会学家,旅德作家。以思想敏锐,文字敏锐,视角独特著称。游离于言论、散文、小说、诗歌等诸多文体。
作品刊发于《红豆》、《青春》、《雨花》、《小说族》、《青年作家》、《小小说月刊》、《小小说选刊》、《华人时刊》、《日本·中文导报》、《德国·华商报》、《澳大利亚·大华周末》《凤凰资讯报》、《金陵晚报》等。
著书《中国很高兴》、《性殇》、《从压抑到泛滥》、《在我离开你之前》、《中国人在德国》。
因创作微型小说而引发的风暴漩流,被中国文坛列为《新世纪以来的文学事件》之一。被《北京文学》杂志评为“2004年中国十大文化热点之一”。轰动中国文化界。与此同时,引发海内外海量媒体的关注与跟进报道。并在2018年,入选“江苏省改革开放40年最具影响的40篇微型小说”
………………
雅兰信箱:
shuiyanqingli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