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德国》连载211《我总是需要一个清晰而严密的逻辑链》

标签:
中国人在德国连载文化情感教育 |
分类: 西东·东西 |
《中国人在德国》
雅兰·著
享有著权严禁刊载转载侵权必究!
《Winston 》篇
《中国人在德国》珍藏版
已被: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海淀区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海南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金陵图书馆、世界华商基金会、国际中医养生大会理事会、新媒体国际合作组织等海内外国家图书馆和机构收藏!
……………………
003/ 我总是需要一个清晰而严密的逻辑链
刚到德国时候的心情,我想不起来了,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
我工作,是为了生活。而不是我的生活,为了工作。
现在,我每天都会傻乐呵。
每天,都把自己的时间,排得满满的。生活中的乐趣,总得自己找。
我从来不认为自己的乐趣,应该寄托在工作,或者是某个人身上。自己的乐趣,是属于自己的事情,自己也应该要为自己定一个人生目标。
运动和阅读,这两个,是我的最大爱好。
纸质的书,我有很多。搬家的时候,丢了很多书。现在,还保存了一个柜子的书。现在,我很少看中文小说。我喜欢看德文和英文的原本小说。
如果说,最喜欢的作者,应该是Ken Follett,中文叫肯·福莱特。他的作品我都有收藏。最近,看过他的著作,是《世纪三部曲》。然后是房龙,奥威尔,哈耶克(他应该不算作家)。 近些日子,才能真正看懂马尔克斯的作品。
肯·福莱特的《世纪三部曲》翻译到中国,分别是《巨人的陨落》、《世界的凛冬》和《永恒的边缘》。这些方面,我其实还是喜欢看原来作者的版本。
说实话,近三十年,大陆的中文译版质量太差,这都是普遍性的。不管是逻辑的,文学的,还是译者本身的文学水平,还是触及一些思想性的方面。翻译出来后的结果,都是不太理想。所以,我都是宁可看原版或者英德译本。
我喜欢看很多类型的小说,但对科幻小说的兴趣不大。
亚洲圈的作家,我喜欢村上春树。他的所有系列,中文版的,英文版的,我都看过。因为看不懂日语。有时,会将两种文字版本,对比着看。
阅读的时候,我是会挑版本的。个人觉得某些中文的版本要好一些,毕竟中文和日文的贴近度,比较高一点。因为两国之间的文化相似,如果换做其他的国家,译版肯定也有问题。
除了运动和阅读这两个爱好之外,我还喜欢文化艺术史。包括不同文明状态下的艺术延续,还有建筑史,我都很感兴趣。
比方说,对整个亚洲宗教的变迁开始。从最早的印度教,到佛教,再到佛教传入日本,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这千年的变迁。所以,我才一直都想,到日本的奈良和京都,去好好晃几天。但是,目前还没去。
看博物馆,如果是有顺序的话,首先还得从巴黎吉美博物馆, 到柬埔寨的吴哥窟,到后续的日本奈良,京都寺庙建筑群。
看书的时候,随着内容的进入,就能把整个东南亚的历史脉络,搞清楚了。从伏南,真納,高棉王朝,大城王朝,到吞武里王朝等等。
然后,是佛教的宗传,到日本的建筑史的影响等。只有清楚了脉络,读完了,感兴趣,才会想去看。
稀里糊涂去看一个东西,是没有意思的。
我是一个非常敏感严谨的人。
我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要求,或者是一种习惯的要求。不管说什么做什么,我总是需要一个清晰而严密的逻辑链。那种满嘴跑火车的事情,我不干。
我的这种生活方式和态度,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
……………………………………
书中有关话题与范畴,逐入:人文,社会,文化,哲学,历史,教育,医疗等;
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参考价值,史料价值,收藏价值……
对比、沉淀、融合、提升、超越,是《中国人在德国》的核心创作理念与思想。以此,全面有力的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真正做到:铸造大国,屹立东方,傲然世界!
……………………………
内容简介:
这里的人物影像,不是直观谫浅。而是迄今为止,唯一集中呈示在德华人的一本专著。
书中文字,具有穿透力。通过阅读,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他们心域的宽度,广度,深度,以及每一寸气息里,饱含的温度。
他们是不同的。个人成长,教育背景,出国原因,融入状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冲突;他们又都是相同的,他们都是华人在德国的一个缩影。
他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广袤的未知世界。也正是由此,他们构铸了在德华人的大千万象。
就国家与民族而言,他们是弱小的,但在生命的进程中 ,在不屈的闿拓中,他们又都是强大而无憾的!
他们每个人的声音,都是中国的心跳。他们每个人的步履,都是中国的深脉。虽然他们都在德国,但他们都是有着一颗中国心!
文字,是他们的灵魂,是无声的音符。
不同阶层的阅读者,从中,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
书中主要内容:
着力刻画人物的成长与蜕变。历尽万象艰辛后,在异国他乡,最终形成了独立个体。更深层的,是想把在德国的华人历练后的生存状态,用文字呈现给海内外的中国读者……
所有的美景,不是天然而成。凤凰涅槃,烈焰燃烧后的重生,由内而外,都是极致的景象。
“他们当中,有餐厅老板,自由职业者,科学家,机构职员(联邦政府公职),公司雇员,射击协会会长,律师,工程师,赛车教练,留学生,年轻夫妻等,他们是不同的。个人成长,教育背景,出国原因,融入状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冲突;他们又都是相同的,他们都是华人在德国的一个缩影。他们是浓墨,他们是重彩……他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广袤的未知世界。也正是由此,他们构铸了在德华人的大千万象……”
“所有的一切,抵达到他们,即是切面,也是交错融合的焦点。” 这是序言《他们是浓墨,他们是重彩》中的文字。
在构思《中国人在德国》时,我是想尽可能,让每个人物,都能鲜活饱满起来。这只是外在的阅读感受……随着文字的流淌和加深,再让读者,去触探每个人物的内心。思想。及灵魂……再扩充到大我的家国情怀!根系处,仍是人物(被采访者)和读者难以割舍的羁绊与绕缠:一个小我的人,到底该怎样去生存,去融合,去追索等方面的思考……另一方面,作者也想表达:一个人,又该怎样活着,才能真正拥有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整本书,处处都是看点。章章都有收获!
………………………………………………
一、《中国人在德国》
灵魂,都已打开了!只在等你,静心阅读……
亮点阅读:
《中国人在德国》,不仅在国内会产生影响(尤其是青年学子),在德国的华人界也会产生影响…因为:迄今为止,无论是国内作家还是华人作家,都还没有写出一本《中国人在德国》的书。或者是类似的书…就像凌鼎年老师说的,写出欧洲的,也没有…《中国人在德国》是第一本。
读者,通过此书的阅读,也会产生更强的民族凝聚力量。
华人,他们每个人,不是一个人。他们是一群人。一个群体。他们是一种符号和象征…在德国,他们是中国人…他们是中国。他们的血管里,流淌着中国血液…他们站在德国的大地上。他们的身影,毅力着。从没倒下过…他们的身后,有强大的中国,在做支撑!所有文字,都是表象…物质,不仅有表象。真正有价值的,都是潜藏在内核…
书中人物,除一人之外,其他人,都是以留学生身份,去往德国。
现在的中国,是留学大国。每年,去国外留学的学生人数,都在递增。德国因为免学费,所以,去德国留学,是很多国内中层阶级孩子的向往。
学生通过《中国人在德国》,可以了解到,留学德国后,所要面临和将来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也可谓:此书,即是一本留学指南针…对于想去德国旅居和定居的中国人来说,此书,也可谓是一把解剖德国各阶层的手术刀。因为书中人物,已经渗透至德国社会各阶层,他们的亲临感受,让此类读者,通过文字阅读,即能做到恰当的选择与规避。以便让自己,能够在德国,求得最好的生存方式。
学子睿才,追求与思考并行。书中,尽显东西方文化与教育的碰撞,互通,共融。
通过阅读,人文,社会,文化,哲学,历史,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读者,都会寻索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地球,已趋国际化…《中国人在德国》方方面面的生活、经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话题广泛,可令读者增广见闻。
对于国内的各阶层阅读者,此书,既是了解德国的一个界面,也能让阅读者,通过文字本身,能够更深层的了解到:德国独有的文化特色和社会风情。通过阅读,神思上,会产生无尽遐想……
……………………
作者简介
雅兰,著名作家,社会学家,旅德作家。以思想敏锐,文字敏锐,视角独特著称。游离于言论、散文、小说、诗歌等诸多文体。在公开发行的刊物及相关网页开设各版《雅兰专栏》。著书《中国很高兴》、《性殇》、《从压抑到泛滥》、《在我离开你之前》。
因创作微型小说,而引发的风暴漩流,被中国文坛列为《新世纪以来的文学事件》之一。被《北京文学》杂志评为“2004年中国十大文化热点之一”。轰动中国文化界。与此同时,引发海内外海量媒体的关注与跟进报道。并在2018年,入选“江苏省改革开放40年最具影响的40篇微型小说”。
雅兰信箱:
shuiyanqingli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