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国人在德国连载文化教育情感 |
分类: 西东·东西 |
《中国人在德国》
享有著权严禁刊载转载侵权必究!
《彭康康》篇
008/ 偷渡客,是没有身份的非法移民
偷渡客中,有人是真穷,有人反而是老板。接触的多了,发现他们大都千篇一律。
那个时候,国内盛传,“欧洲遍地是黄金”。为了能来欧洲淘金,这些人,全家一起东拼西凑。甚至,不惜借高利贷。
他们为了来德国,要给蛇头至少20万人民币。这在1998年,是一笔非常巨额的数字。他们不仅要背负巨额债务,偷渡的过程,往往需要一年。路途遥远,而又充满艰辛。
偷渡客,是没有身份的非法移民。他们的护照,都被蛇头收走,有组织地销毁了。因为一旦从他们的身上,发现护照,他们必定会被警察遣返回国。没有护照,也就无法遣送,警察唯有把他们,收留下来。
这恰好,是他们的目的。
运气好的偷渡客,如果能安全到达德国境内,蛇头会安排中餐馆接头。因为是非法用工,他们大多被困在餐厅里,打黑工。挣着最少的钱,做着最脏最累的活。打工挣的钱,用来还债。债还完了,剩下的钱,再给他们的家人。
运气不好的偷渡客,一旦被警察抓到了,必须接受审问。警察经过分析后,如果认为偷渡客,是从中国来的,就会找中国的翻译。每次审问,需要五六个小时。因为要审的,是一批人,而不是一个人。
我会帮警察问他们,姓什么,叫什么。这是基本的审讯流程。
对于我的提问,他们有多种反应。
第一类人,一句话不说。
那些不说话的偷渡客,我无法同情他们。他们把自己,当作一个哑巴,不给我任何回应。
因为不说话,他们只能被继续收监。
边防警局对他们,管吃,管住,继续审问。关到一定的法定时间,必须把他们转送到难民营。换句话说,偷渡客不说话,是能够成为难民的。
面对这一类的偷渡客,警察自然有应对办法。
偷渡客坐在审讯室,已经有两个小时,三个小时,甚至四个小时。警察会突然要求所有人,都离开。仅让偷渡客一个人,坐在那里。
整个屋子,只有偷渡客一人,静静的坐着。
这个时候,警察会悄悄地,拿着铁棍,从偷渡客的背后,走过来。只听“嗙”的一声巨响,铁棍被用力地敲打在桌子上。
如果偷渡客回头,就说明他不是聋子。既然他能听见,那就继续审。
偷渡客选择闭嘴,消耗时间。警察也会用时间,来消耗偷渡客,他们不让偷渡客睡觉,长时间不睡觉,人的意志力会下降。迟早有一天,偷渡客会开口说话。
虽然,有些不人道,但也没办法。
协助审问了很多次,见识了各种审问手段。但我从来没看见过,警察使用暴力。
第二类人,是说话的。他们说话,就是在讲故事。
十个故事,有九个半,是一样的。大部分的说辞,都会归咎于,国内当时的计划生育。他们说,我老婆怀了二胎,居委会主任来,强行拖着我老婆打胎。孩子没了,我老婆也自杀了。我待不下去了,所以,我来到了德国。
第一次听到,我是同情。第十次听到,我感觉有趣。我听了第一百次,整个人都被逗乐了。而那些警察,听了有几千次。
当一个胡扯的故事,被讲了100遍之后,我翻译的时候,自己都会笑出声。
很明显,这种说法,是有人教他们的。故事的真伪,无法查证。但在那个年代,只要用上这种说法,基本上,都能在德国留下来。最终,成功当上难民。
第三类人,是临时导演,他们擅长即兴编故事。
这类人,大部分都是乡下人。遇到审问,一紧张,就忘记蛇头,是如何教他的了。也可能是上课没认真听讲。亦或是,他觉得蛇头讲的故事,无法说服别人,就开始自己想着法子编。
然而,他们所受的教育,以及逻辑思维,不足以让他能在短时间内,化身为福尔摩斯,搭建出一个缜密的故事结构。
所以,他们的的故事,大都漏洞百出。这些说辞,会被警察用电脑记录下来,再送到法庭上。这样一来,他们必定被遣送回国。
他们跟翻译说过话,证明他们是中国人。而充满漏洞的故事,证明他们在撒谎。
虽然不开口的偷渡客,让人气闷。居委会和二胎的故事,很无聊,但它们没有漏洞。这些故事,一定出自于一个优秀的编剧。它们能够很有效的,博取到德国人的同情。
……………………………………
书中有关话题与范畴,逐入:人文,社会,文化,哲学,历史,教育,医疗等;
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参考价值,史料价值,收藏价值……
对比、沉淀、融合、提升、超越,是《中国人在德国》的核心创作理念与思想。以此,全面有力的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真正做到:铸造大国,屹立东方,傲然世界!
……………………………
内容简介:
这里的人物影像,不是直观谫浅。而是迄今为止,唯一集中呈示在德华人的一本专著。
书中文字,具有穿透力。通过阅读,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他们心域的宽度,广度,深度,以及每一寸气息里,饱含的温度。
他们是不同的。个人成长,教育背景,出国原因,融入状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冲突;他们又都是相同的,他们都是华人在德国的一个缩影。
他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广袤的未知世界。也正是由此,他们构铸了在德华人的大千万象。
就国家与民族而言,他们是弱小的,但在生命的进程中 ,在不屈的闿拓中,他们又都是强大而无憾的!
他们每个人的声音,都是中国的心跳。他们每个人的步履,都是中国的深脉。虽然他们都在德国,但他们都是有着一颗中国心!
文字,是他们的灵魂,是无声的音符。
不同阶层的阅读者,从中,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
书中主要内容:
更深层的,是想把在德国的华人历练后的生存状态,用文字呈现给海内外的中国读者……所有的美景,不是天然而成。凤凰涅槃,烈焰燃烧后的重生,由内而外,都是极致的景象。
“他们当中,有餐厅老板,自由职业者,科学家,机构职员(联邦政府公职),公司雇员,射击协会会长,律师,工程师,赛车教练,留学生,年轻夫妻等,他们是不同的。个人成长,教育背景,出国原因,融入状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冲突;他们又都是相同的,他们都是华人在德国的一个缩影。他们是浓墨,他们是重彩……他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广袤的未知世界。也正是由此,他们构铸了在德华人的大千万象……”,“所有的一切,抵达到他们,即是切面,也是交错融合的焦点。”这是序言《他们是浓墨,他们是重彩》中的文字。
在构思《中国人在德国》时,我是想尽可能,让每个人物,都能鲜活饱满起来。这只是外在的阅读感受……随着文字的流淌和加深,再让读者,去触探每个人物的内心。思想。及灵魂……再扩充到大我的家国情怀!根系处,仍是人物(被采访者)和读者难以割舍的羁绊与绕缠:一个小我的人,到底该怎样去生存,去融合,去追索等方面的思考……另一方面,作者也想表达:一个人,又该怎样活着,才能真正拥有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整本书,处处都是看点。章章都有收获!
………………………………………………
一、《中国人在德国》
灵魂,都已打开了!只在等你,静心阅读……
亮点分析:
《中国人在德国》,不仅在国内会产生影响(尤其是青年学子),在德国的华人界也会产生影响…因为:迄今为止,无论是国内作家还是华人作家,都还没有写出一本《中国人在德国》的书。或者是类似的书…就像凌鼎年老师说的,写出欧洲的,也没有…《中国人在德国》是第一本。
读者,通过此书的阅读,也会产生更强的民族凝聚力量。
华人,他们每个人,不是一个人。他们是一群人。一个群体。他们是一种符号和象征…在德国,他们是中国人…他们是中国。他们的血管里,流淌着中国血液…他们站在德国的大地上。他们的身影,毅力着。从没倒下过…他们的身后,有强大的中国,在做支撑!所有文字,都是表象…物质,不仅有表象。真正有价值的,都是潜藏在内核…
书中人物,除一人之外,其他人,都是以留学生身份,去往德国。
现在的中国,是留学大国。每年,去国外留学的学生人数,都在递增。德国因为免学费,所以,去德国留学,是很多国内中层阶级孩子的向往。
学生通过《中国人在德国》,可以了解到,留学德国后,所要面临和将来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也可谓:此书,即是一本留学指南针…对于想去德国旅居和定居的中国人来说,此书,也可谓是一把解剖德国各阶层的手术刀。因为书中人物,已经渗透至德国社会各阶层,他们的亲临感受,让此类读者,通过文字阅读,即能做到恰当的选择与规避。以便让自己,能够在德国,求得最好的生存方式。
学子睿才,追求与思考并行。书中,尽显东西方文化与教育的碰撞,互通,共融。
通过阅读,人文,社会,文化,哲学,历史,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读者,都会寻索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地球,已趋国际化…《中国人在德国》方方面面的生活、经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话题广泛,可令读者增广见闻。
对于国内的各阶层阅读者,此书,既是了解德国的一个界面,也能让阅读者,通过文字本身,能够更深层的了解到:德国独有的文化特色和社会风情。通过阅读,神思上,会产生无尽遐想……
……………………
作者简介
雅兰,著名作家,社会学家,旅德作家。以思想敏锐,文字敏锐,视角独特著称。游离于言论、散文、小说、诗歌等诸多文体。在公开发行的刊物及相关网页开设各版《雅兰专栏》。著书《中国很高兴》、《性殇》、《从压抑到泛滥》、《在我离开你之前》。
因创作微型小说,而引发的风暴漩流,被中国文坛列为《新世纪以来的文学事件》之一。被《北京文学》杂志评为“2004年中国十大文化热点之一”。轰动中国文化界。与此同时,引发海内外海量媒体的关注与跟进报道。并在2018年,入选“江苏省改革开放40年最具影响的40篇微型小说”。
………………
雅兰信箱:
shuiyanqingli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