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温馨雅兰
温馨雅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0,021
  • 关注人气:2,27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人在德国》连载104《全世界,只有我一人能做》

(2021-11-12 14:05:34)
标签:

中国人在德国

连载

文化

情感

教育

分类: 苦禅·道生

《中国人在德国》 雅兰·著                                                                       全球推广。寻求出版!

享有著权严禁刊载转载侵权必究!                                                                         (自费勿扰) 

最后一个》篇 

《中国人在德国》连载104《全世界,只有我一人能做》

014/  全世界,只有我一人能做

 

我在工作学习中,没有遇到过太大的挫折。

因为做实验,不一定,每次都会成功。所以,在实验中,遇到挫折或失败时,都已经习惯了。

如果做的实验,和我的预期是一样的,我就会兴冲冲地去找老板。我跟他说,老板,你发财了!老板还会很疑惑地问我,你确定吗?真的是成功了吗?怎么会这样?

老板是一个掌舵的,虽然在细节上,他了解的没有我多,但是老板有经验。他知道,研究的方向,能走还是不能走。

老板是英国贵族,是西印度公司传承下来的继承人。他的家族,是传统的书香门第。老板的妈妈,是《牛津大字典》的编辑。

老板说过一段对我启发很大的话:在大航海时代,有一段时间,大家都去找鸟类的新品种,并且拍下照片,这被称为“猎鸟时期”。如果真的是鸟类的新品种,大家都会奔走相告,说是发现了新的品种,或者是新的动物。

这个时期,跟现在生物的快速发展时期,是一样。大家一直处于发现和探索的阶段。但是,现实情况是,拍到的90%的所谓“新品种”的照片,不是鸟打架,掉了几根羽毛;就是鸟的后面,有一只红果子,导致看上去,它的脑袋是红的。

意思是,这90%的情况,都是False Positive的,就是假的新品种。但由于有着10%的存在,使得事情具有意义。

这就是科研本身。

作为一个成熟的科研工作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去寻找10%的新事物。还要有能力来鉴定90%False Positive

做科学,首先要保持冷静。其次,要有对待探索的热情,和兴奋的心。

在冷静,和面对新事务的热忱之间,研究者要有完美的平衡。

就科学而言,老板的作用,就是告诉研究者,实际上,图片上的鸟,看起来是红色的,是因为它的脑袋后边,有个红果子。

做科研这么长时间了,我做的很多科研项目,都是世界第一。包括现在,我组织的新部门,会不断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合作请求。

有些项目,全世界,只有我一人能做。因为在做的过程中,会有不断的细分。细分到我这个方向后,就剩下我一个人了。

打个比方,某科研机构,想知道他们的新发现的基因组合。而我因为过去,发表过这方面的文章。他们会来找我,说,我们看到你的文章了,你把东西做出来了,能不能也做一下我们的?

这算是与他们合作搞科研开发,后期发表文章的时候,我是冠名我所在的部门。

这里,可以说一个很前沿的研究成果。整个基因组中,有5%的片段,是不符合基因组整体的描述。

传统的说法是,有两个不同的人,他们之间,大概每1000个碱基,会有一个差别。这1‰的差别,造成了个性和长相的不同。

我们以小鼠为研究模板,发现并不是这样的。

基因组中,有5%的地方,导致两个个体之间的差别非常大,比人和狗的差别,还要大。而在这个片段,测序困难,多变性强,组装困难。如果用传统的方法,进行研究,是看不到的差异的。

所以,我们采用了新的算法,把这段儿组装出来。

目前世界上,唯一具备能力,来组装这个片段的人,就是我。

现在基因测序,不可能测全序。必须把基因组,打成小的碎片。然后,通过计算机,把小的碎片,组装成大图形,就跟拼图一样。

但基因里面,其中有一段,是很难拼出来的。因为里面有些花纹,都是重复的,无论怎么拼,都是对的。

传统的方法,是任选一个看上去对的,贴上去,就完了。

然而,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错的。因为它是重复的,同时,它又有一定的规律。

过去,这是科研人员,从来没有考虑过的。

 

 

 

……………………………………


书中有关话题与范畴,逐入:人文,社会,文化,哲学,历史,教育,医疗等;

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参考价值,史料价值,收藏价值……

 

对比、沉淀、融合、提升、超越,是《中国人在德国》的核心创作理念与思想。以此,全面有力的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真正做到:铸造大国,屹立东方,傲然世界!

 

……………………………

 

内容简介:

 

这里的人物影像,不是直观谫浅。而是迄今为止,唯一集中呈示在德华人的一本专著。

书中文字,具有穿透力。通过阅读,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他们心域的宽度,广度,深度,以及每一寸气息里,饱含的温度。

他们是不同的。个人成长,教育背景,出国原因,融入状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冲突;他们又都是相同的,他们都是华人在德国的一个缩影。

他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广袤的未知世界。也正是由此,他们构铸了在德华人的大千万象。

就国家与民族而言,他们是弱小的,但在生命的进程中 ,在不屈的闿拓中,他们又都是强大而无憾的!

他们每个人的声音,都是中国的心跳。他们每个人的步履,都是中国的深脉。虽然他们都在德国,但他们都是有着一颗中国心!

文字,是他们的灵魂,是无声的音符。

不同阶层的阅读者,从中,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

 

书中主要内容

 着力刻画人物的成长与蜕变。历尽万象艰辛后,在异国他乡,最终形成了独立个体。

更深层的,是想把在德国的华人历练后的生存状态,用文字呈现给海内外的中国读者……所有的美景,不是天然而成。凤凰涅槃,烈焰燃烧后的重生,由内而外,都是极致的景象。

 

他们当中,有餐厅老板,自由职业者,科学家,机构职员(联邦政府公职),公司雇员,射击协会会长,律师,工程师,赛车教练,留学生,年轻夫妻等,他们是不同的。个人成长,教育背景,出国原因,融入状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冲突;他们又都是相同的,他们都是华人在德国的一个缩影。他们是浓墨,他们是重彩……他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广袤的未知世界。也正是由此,他们构铸了在德华人的大千万象……”,“所有的一切,抵达到他们,即是切面,也是交错融合的焦点。这是序言《他们是浓墨,他们是重彩》中的文字。

 

在构思《中国人在德国》时,我是想尽可能,让每个人物,都能鲜活饱满起来。这只是外在的阅读感受……随着文字的流淌和加深,再让读者,去触探每个人物的内心。思想。及灵魂……再扩充到大我的家国情怀!根系处,仍是人物(被采访者)和读者难以割舍的绊与绕缠:一个小我的人,到底该怎样去生存,去融合,去追索等方面的思考……另一方面,作者也想表达:一个人,又该怎样活着,才能真正拥有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整本书,处处都是看点。章章都有收获!

 

………………………………………………

 《中国人在德国》腰封文案:

 

一、《中国人在德国》

灵魂,都已打开了!只在等你,静心阅读……

 

二、一个人的壮阔历史,被轻轻掀起
一个国家的神秘面纱,被缓缓撩开

三、他们站在德国大地上。他们的身影屹立着…他们身后,有强大的中国,在做支撑!

 

市场亮点分析:

 

《中国人在德国》,不仅在国内会产生影响(尤其是青年学子),在德国的华人界也会产生影响…因为:迄今为止,无论是国内作家还是华人作家,都还没有写出一本《中国人在德国》的书。或者是类似的书…就像凌鼎年老师说的,写出欧洲的,也没有…《中国人在德国》是第一本。

 

读者,通过此书的阅读,也会产生更强的民族凝聚力量。

华人,他们每个人,不是一个人。他们是一群人。一个群体。他们是一种符号和象征…在德国,他们是中国人…他们是中国。他们的血管里,流淌着中国血液…他们站在德国的大地上。他们的身影,毅力着。从没倒下过…他们的身后,有强大的中国,在做支撑!所有文字,都是表象…物质,不仅有表象。真正有价值的,都是潜藏在内核…

 

书中人物,除一人之外,其他人,都是以留学生身份,去往德国。以此,《中国人在德国》出版后,也可以在国内各大院校做推广活动…现在的中国,是留学大国。每年,去国外留学的学生人数,都在递增。德国因为免学费,所以,去德国留学,是很多国内中层阶级孩子的向往。

 

学生通过《中国人在德国》,可以了解到,留学德国后,所要面临和将来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也可谓:此书,即是一本留学指南针…对于想去德国旅居和定居的中国人来说,此书,也可谓是一把解剖德国各阶层的手术刀。因为书中人物,已经渗透至德国社会各阶层,他们的亲临感受,让此类读者,通过文字阅读,即能做到恰当的选择与规避。以便让自己,能够在德国,求得最好的生存方式。

出版后,可以在各大院校,做线上线下联动推广。

学子睿才,追求与思考并行。书中,尽显东西方文化与教育的碰撞,互通,共融。

通过阅读,人文,社会,文化,哲学,历史,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读者,都会寻索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地球,已趋国际化…《中国人在德国》方方面面的生活、经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话题广泛,可令读者增广见闻。

对于国内的各阶层阅读者,此书,既是了解德国的一个界面,也能让阅读者,通过文字本身,能够更深层的了解到:德国独有的文化特色和社会风情。通过阅读,神思上,会产生无尽遐想……

 

……………………

 

作者简介

雅兰,著名作家,社会学家,旅德作家。以思想敏锐,文字敏锐,视角独特著称。游离于言论、散文、小说、诗歌等诸多文体。在公开发行的刊物及相关网页开设各版《雅兰专栏》。著书《中国很高兴》、《性殇》、《从压抑到泛滥》、《在我离开你之前》。

因创作微型小说,而引发的风暴漩流,被中国文坛列为《新世纪以来的文学事件》之一。被《北京文学》杂志评为“2004年中国十大文化热点之一”。轰动中国文化界。与此同时,引发海内外海量媒体的关注与跟进报道。并在2018年,入选“江苏省改革开放40年最具影响的40篇微型小说”。

 

………………

雅兰信箱:

 

shuiyanqinglian@126.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