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国人在德国连载文化情感教育 |
分类: 苦禅·道生 |
《中国人在德国》
雅兰·著
享有著权严禁刊载转载侵权必究!
《最后一个》篇
011/ 在科隆大学做研究,很有趣
在科隆大学读博期间,做研究,是很有趣的事。
我们课题实验,需要研究不同小老鼠(Mouse)的DNA。DNA的其中一段,会因为小老鼠是来自不同的地方,差异会很大。即便是同一窝的小老鼠,也都会不一样。所以,为了增加样本的多样性,我们都去想办法,多去一些地方,抓小老鼠。
德国的几个城市,已经被我们抓的差不多了。于是,大家转战,去别的地方。
2010年,我去过很多地方。同事去了巴西和印度,我去了中国和德国的几个地方。
内蒙是第一站。我没回老家,在那里,抓不到Mouse(小鼠)。
我也托朋友,去抓老鼠,但抓到的,都是Rat(大鼠),不是我们要的小鼠。
医学上,用的大鼠,比较多。我们做研究,用的是小鼠,因为大鼠不好研究。大鼠的生长周期长,吃的多,个头大,还占地方,身长跟兔子差不多, 跑的快,它可以跟猫打成平手。
在基因学上,研究小鼠,比较方便。几个月,就能繁殖,而且个头小,只有25g重,它的尾巴,跟身体一样长。
仓鼠,小鼠,大鼠,是三个很不同的物种。
仓鼠叫Hamster,是仓鼠科。它尾巴很短,甚至没有。仓鼠的距离,比小鼠和大鼠,还要遥远,大概有3500万年左右。
对于小鼠和大鼠,中国人是不分的。其实这两种鼠的差别,非常大,基因也是不一样。小鼠,是长不大的。有时候,大鼠会吃把小鼠,当成食物吃掉。
我老婆,在那个时候,还是女友的身份。她说,有个亲戚,在农村,能抓着很多老鼠,我们就去了。去了一看,果然是我们要的小鼠(Mouse)。
然后,到我妈的老家河北,在我姥姥那里,抓了一批小鼠。到河南,也抓了一批。也去了云南,我们两个人,就全当是旅游了。反正,所有的费用,都报销。
我们是通过朋友,付钱给当地人,让他们抓老鼠的,十块钱一只。
只要是他们抓来的,我们都要。但有一点,我们只收小鼠。除了小鼠,其他的,都不要。
最多的一次,收了十只小鼠,才100块钱。
老鼠不是那么容易抓的,可难抓了。当地人,一家里面,也就抓出两三只来。这样,已经是翻箱倒柜了。有的人回家,把自己睡觉的床,给掀了。他们这样,也是想翻出几只老鼠来。
在云南,我们没有抓到老鼠。
当时,我联系朋友的时候,他说,我们这里的老鼠,多了去了。于是,我就去了。结果去了之后,才知道,在我们去之前的两年,那里闹过鼠灾。
一般鼠灾之后,可能由于疾病的原因,老鼠会消失一两年。
恰好去的时候,是小年。一只老鼠,都没有。我们抓到的,是奇奇怪怪的啮齿动物,都不是老鼠。还抓到了竹鼠和果子狸,当地人,都管它们叫“老鼠”。
那只竹鼠,有一尺多长。云南人问我们,要不要?我们说,不要。他们就兴致冲冲地拿回家,点火烤着吃了。
抓老鼠的时候,我随身带着一把刀。抓到一个,解剖一个。被取肝的老鼠,没必要用针,插进它的身体,它还得挣扎。所以直接弄死它,然后,取肝。
我把老鼠的肝,取出来,泡在有75%酒精的容器里。取肝,是因为肝小,细胞还多,方便进行DNA的定量分析。取下鼠肝后,剩下的鼠肉,可以用来喂猫。
对于解剖老鼠,我老婆看多了,也就习惯了。
她一开始是很害怕老鼠的,但我会从实验室,带老鼠回家去。
当时有个朋友,寄养一只猫在我家里。我们俩商量,这只猫懒成这样,会不会抓老鼠?我说,要不,我从实验室,带一只老鼠回来?
真的,我就带回来了。我们想让那只猫,去抓老鼠。
原先,我是把老鼠关在厕所里的,想让猫去玩的。结果,老鼠从门缝里,窜进屋里去了。
那只猫以“神”之视角,站在高处的楼梯上,看着我们俩,到处在抓老鼠。它当时的心理独白,估计是:“好好玩耶,这两个愚蠢的人类在抓老鼠”。
最后,老鼠还是被我们抓到了。
抓到后,并没有对老鼠进行当场解剖。解剖它,没有意义。因为,它是实验室里的老鼠。
实验室里的老鼠,是近亲养殖的产物。它们很傻,不会跑的太快。
纯粹的实验室老鼠,来自于过去的宠物鼠,它们经过了几百年的宠物历史,已经相当温顺。与之对应的,称作“野生来源鼠”。它们是几年或几十年前,野生老鼠繁殖培养出来的,它们的身上,保持着强烈的野性。
跟实验鼠不同的是,大鼠Rat特别的凶猛。
欧洲中世纪有一种非常残酷的刑法——鼠刑。
他们把站着的人,跟开口的铁桶,绑在一起。铁桶的开口处,正对着人的肚皮。而铁桶里,放一只或者几只老鼠(这里特指“Rat”)。都固定住以后,罗马人开始给铁桶加热。随着桶内的温度变高,老鼠会因为越来越热,而感到恐惧。这时候的老鼠,撕咬能力最强。
老鼠很难受,就会通过开口,把人的肚子,挠一个洞。再拼命地往里面钻,能钻到人的内脏里。人会疼得受不了,就会痛苦地大叫。声音越高,老鼠是越会往里钻。因为在同时,桶底下的火,也是越烧越烈。
整个鼠刑,会持续大概五个小时以上。
在德国的野地里,也能看见Rat。它会在夜里,出来活动。它的尾巴,跟身体一样长,能有一尺半那么大。
以前,新闻中,常常报道的假冒羊肉串,应该也是Rat。因为Rat肉多好养。
……………………………………
书中有关话题与范畴,逐入:人文,社会,文化,哲学,历史,教育,医疗等;
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参考价值,史料价值,收藏价值……
对比、沉淀、融合、提升、超越,是《中国人在德国》的核心创作理念与思想。以此,全面有力的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真正做到:铸造大国,屹立东方,傲然世界!
……………………………
内容简介:
这里的人物影像,不是直观谫浅。而是迄今为止,唯一集中呈示在德华人的一本专著。
书中文字,具有穿透力。通过阅读,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他们心域的宽度,广度,深度,以及每一寸气息里,饱含的温度。
他们是不同的。个人成长,教育背景,出国原因,融入状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冲突;他们又都是相同的,他们都是华人在德国的一个缩影。
他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广袤的未知世界。也正是由此,他们构铸了在德华人的大千万象。
就国家与民族而言,他们是弱小的,但在生命的进程中 ,在不屈的闿拓中,他们又都是强大而无憾的!
他们每个人的声音,都是中国的心跳。他们每个人的步履,都是中国的深脉。虽然他们都在德国,但他们都是有着一颗中国心!
文字,是他们的灵魂,是无声的音符。
不同阶层的阅读者,从中,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
书中主要内容:
更深层的,是想把在德国的华人历练后的生存状态,用文字呈现给海内外的中国读者……所有的美景,不是天然而成。凤凰涅槃,烈焰燃烧后的重生,由内而外,都是极致的景象。
“他们当中,有餐厅老板,自由职业者,科学家,机构职员(联邦政府公职),公司雇员,射击协会会长,律师,工程师,赛车教练,留学生,年轻夫妻等,他们是不同的。个人成长,教育背景,出国原因,融入状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冲突;他们又都是相同的,他们都是华人在德国的一个缩影。他们是浓墨,他们是重彩……他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广袤的未知世界。也正是由此,他们构铸了在德华人的大千万象……”,“所有的一切,抵达到他们,即是切面,也是交错融合的焦点。这是序言《他们是浓墨,他们是重彩》中的文字。
在构思《中国人在德国》时,我是想尽可能,让每个人物,都能鲜活饱满起来。这只是外在的阅读感受……随着文字的流淌和加深,再让读者,去触探每个人物的内心。思想。及灵魂……再扩充到大我的家国情怀!根系处,仍是人物(被采访者)和读者难以割舍的羁绊与绕缠:一个小我的人,到底该怎样去生存,去融合,去追索等方面的思考……另一方面,作者也想表达:一个人,又该怎样活着,才能真正拥有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整本书,处处都是看点。章章都有收获!
………………………………………………
一、《中国人在德国》
灵魂,都已打开了!只在等你,静心阅读……
二、一个人的壮阔历史,被轻轻掀起
一个国家的神秘面纱,被缓缓撩开
三、他们站在德国大地上。他们的身影屹立着…他们身后,有强大的中国,在做支撑!
市场亮点分析:
《中国人在德国》,不仅在国内会产生影响(尤其是青年学子),在德国的华人界也会产生影响…因为:迄今为止,无论是国内作家还是华人作家,都还没有写出一本《中国人在德国》的书。或者是类似的书…就像凌鼎年老师说的,写出欧洲的,也没有…《中国人在德国》是第一本。
读者,通过此书的阅读,也会产生更强的民族凝聚力量。
华人,他们每个人,不是一个人。他们是一群人。一个群体。他们是一种符号和象征…在德国,他们是中国人…他们是中国。他们的血管里,流淌着中国血液…他们站在德国的大地上。他们的身影,毅力着。从没倒下过…他们的身后,有强大的中国,在做支撑!所有文字,都是表象…物质,不仅有表象。真正有价值的,都是潜藏在内核…
书中人物,除一人之外,其他人,都是以留学生身份,去往德国。以此,《中国人在德国》出版后,也可以在国内各大院校做推广活动…现在的中国,是留学大国。每年,去国外留学的学生人数,都在递增。德国因为免学费,所以,去德国留学,是很多国内中层阶级孩子的向往。
学生通过《中国人在德国》,可以了解到,留学德国后,所要面临和将来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也可谓:此书,即是一本留学指南针…对于想去德国旅居和定居的中国人来说,此书,也可谓是一把解剖德国各阶层的手术刀。因为书中人物,已经渗透至德国社会各阶层,他们的亲临感受,让此类读者,通过文字阅读,即能做到恰当的选择与规避。以便让自己,能够在德国,求得最好的生存方式。
出版后,可以在各大院校,做线上线下联动推广。
学子睿才,追求与思考并行。书中,尽显东西方文化与教育的碰撞,互通,共融。
通过阅读,人文,社会,文化,哲学,历史,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读者,都会寻索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地球,已趋国际化…《中国人在德国》方方面面的生活、经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话题广泛,可令读者增广见闻。
对于国内的各阶层阅读者,此书,既是了解德国的一个界面,也能让阅读者,通过文字本身,能够更深层的了解到:德国独有的文化特色和社会风情。通过阅读,神思上,会产生无尽遐想……
……………………
作者简介
雅兰,著名作家,社会学家,旅德作家。以思想敏锐,文字敏锐,视角独特著称。游离于言论、散文、小说、诗歌等诸多文体。在公开发行的刊物及相关网页开设各版《雅兰专栏》。著书《中国很高兴》、《性殇》、《从压抑到泛滥》、《在我离开你之前》。
因创作微型小说,而引发的风暴漩流,被中国文坛列为《新世纪以来的文学事件》之一。被《北京文学》杂志评为“2004年中国十大文化热点之一”。轰动中国文化界。与此同时,引发海内外海量媒体的关注与跟进报道。并在2018年,入选“江苏省改革开放40年最具影响的40篇微型小说”。
………………
雅兰信箱:
shuiyanqingli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