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2009-08-29 20:15:38)
标签:

教育

思考

自杀

中考

高考

严禁刊载转载·侵权必究 中国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http://zhuanti.xinli110.com/Article/UploadFiles/200801/20080124163550990.jpg

 

多数人认为,男人是钢铁铸造的,遇到难迈的关口时,男人的承受能力多半是经得起考验的。男人不会像女人,遇事暗叹、回避、怨天尤人,但一枚男人跳楼的重弹轰天炸响时,惊讶的人们都在纷纷猜测:这是真的吗?

这是真的!真的有一个男人跳楼了,而且这个男人还是一个小学教师。7月底,南京六合东沟镇中心小学校门口停下一辆自行车,自行车的主人是该校的青年骨干教师,40多岁,当天上午,这个教师还与同事约好了下午的娱乐活动,可一个多小时后,教师就与他的同事阴阳两界了。

事发当天上午的9点多钟,这个教师走上了4楼办公室,20分钟后,只听见咚得一声闷响,教师躺在教学楼下。教师跳楼的举动让该校的校长百思不得其解,当时正是学校放假,不知该老师为什么选择突然来校,事先既没有安排他值班,也没人约他到校。第二天的上午,小学校园里哭声一片。哭声来自学生和家长,还有那些相约的同事。

任何认知都不可能是绝对的。如果说男教师的跳楼自杀跟大众的常规思维发生了碰撞,那女人的跳楼自杀应该是大众所能接受的了。可如果跳下去的是一个女教师呢?而且是年轻貌美、甚至还没有谈过恋爱的一个27岁外语女教师……

2009年8月27日,南京汉口路小学英语教研组组长身着红色的衣裙从18层楼的楼顶飞跃而下,仅此一刻,外语女教师的生命停止在当天上午的九点多钟。之前的女教师给人的印象是有耐心、谦和,常见笑脸的人,而她写在小学生作业本上的遗言却是:活在这个世上太累了……也许女教师寻求到了真正的解脱,但她的妈妈却哭昏倒地,悲伤袭来,周围邻居不忍目睹,纷纷伸手将之扶起。

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着实不愿写下这些让人揪心的文字!却又不得不以此来激起一些回声。

想起前不久的调整字形风波,还有班主任有权管理学生(这个可以有?还是可以被有?),这让我产生了教育部的脑子是否该用福尔马林浸泡一下的念头,抑或教育部的脑子严重感染上超标的猪流感了。

几年前,我曾写过《天问:有多少落榜生等着跳楼?》,那是因为每年的中、高考结束后,全国各地的媒体都会有大同小异的报道,说得都是落榜生如何的跳楼,或者就是已经中榜而交不起高额费用的家长去跳楼的。有关于跳楼自杀的学生和家长,你们在阴间也不要忘了,你们的成功死亡还是要感谢中国的建设部,因为他们的楼层盖得越高,你们跳楼的弧线会越美丽。当然,如果跳楼自杀的多数为乡下人,你们最为感谢的还是你们自己,因为那些高楼都是你们的血汗和辛苦垒积起来的。最最要感谢的还是中国的教育部,没有那些脑抽疯的人,你们不可能会到另一个世界去体验别样的人生!

教育部的人不去思考探讨美国的教育是如何成为世界的顶尖教育航空母舰,而是整天不痛不痒地在中国教育小绵羊的屁股上扭着秧歌。当调整44个汉字字形的歪风刮了几天后,他们又开始给全国的班主任赋予管理的权利了。试问,没有给班主任下放权利之前,他们的脑袋都去干嘛了?关键是,这样的权利在被赋予后,又能起到什么效果?是否真正能力除老师在管理学生、或面对教育时遇到的瓶颈恶障?

很多年前,举国上下一片提倡素质教育的呼声,可如今,全国人民看到的素质教育又被提倡到了何种高度?看看吧,应试教育将学生和老师折腾成什么样了?有老师接到过这样的短信:马路上面黄肌瘦的只有两类人,一类是学生,一类是老师。这个短信虽是玩笑,却也不能不引发人们思考:中国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媒体有明确报道,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50%!面对这样一个数据,还有谁去指责那些接踵跳楼的骨干青年教师:他们的心理是脆弱的!

几年前的一名30多岁男教师因解答不出学生的提问,也是自杀身亡。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这一工具,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教师实行检测。检测表明,69%的被检测教师有自卑心态、忌妒情绪、焦虑偏高等心理障碍。以上的两个数据是多么的可怕!一个又一个教师的跳楼自杀,是该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时候了!

 

 

附文:教师们的呐喊!

呐喊一:谁给我们时间!

老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复性的。拿班主任来说,从学生开学报道这天起,繁忙琐碎的一学期就开始了。作为教师,备课上课乃是根本,如今,备课这一工作基本上都要晚上加班才能完成,当然这种加班是老师自发在自己家里的加班,从没人给过他们加班工资。学校的8小时工作时间根本就没有为备课留下余地。除了奔波在课堂和办公室之间,他们还要填写一张又一张名目各异永远搞不清到底有没有实际作用的表格,写一篇又一篇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写些什么的计划、总结、论文、案例,参加一个又一个层次不同规模不一的会议和培训;还要搞好教育课题研究,开展各类学生活动,抓好各项比赛的训练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事实上,很多老师的工作比以上我所写的还要琐碎和繁忙。

工作繁杂可以不在乎,毕竟做了教师这一行。可是没有时间好好钻研教材,好好备课,却是他们最大的惶恐和不安,所以不得不加班。可是,是什么让老师连最不应该失去的备课时间都失去了?

呐喊二:谁给我们真实!

教育重研究,重积累。但古言过犹不及,如今,这种研究和积累的风气之盛,已形成老师的又一种压力。一个课题研究,可以拿出几大箱的材料。一次教学质量评估,准备材料要做一两个月。最高级别的应属省、市级实验学校验收调研了,材料可以装几卡车。每学期,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调研活动多达数10次。每次调研,老师都要做好各种各样的材料,统计好各种各样的数据。这些工作都是额外的,完全挤占了老师本就不多的空余时间。

问题是,这些材料究竟有多少现实意义呢?连教师座谈学生座谈都是事先预演好的,不会说话的纸又能反映出什么呢?尤其是说明学校常规和学生情况的材料,大多是老师在领导授意下为配合学校工作自编自造的,根本没有任何实际参考价值。但是,对调研有用,对领导印象有用,对充实学校档案柜有用,对加快纸张消费促进纸业发展有用,谁来考虑老师的迷惑和忧虑?谁来体会老师在教授学生说谎时的痛心和尴尬?

呐喊三:谁给我们宁静!

我们相信,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育改革是正确的、必须的,但经过层层理解后的层层传达,到了基层教师那儿,这些改革容易变味。就拿前几年的“减负”来说,最初,不仅学生拍手叫好,老师也是拍手庆幸。学生负担轻了,老师的负担当然也相应减轻。而一年之后,随着学生考试成绩或多或少的滑坡,家长的质疑随之而来,于是减负呼声弱了,老师负担又上去了。

近年来,由于“择校”现象愈演愈热,学校终于彻底丢弃了减负口号,提出“理直气壮抓质量”,当然这“质量”毫无疑问着就是指学生的考试成绩。这一“理直气壮”,就是无数孩子的童年被作业扼杀,就是老师负担的恶性加重。

再说说如今教育界普遍存在的“一边高喊素质教育,一边紧抓应试教育”的现象。不仅老师无所适从,连领导们也不能自圆其说,只得自我解嘲地认为素质教育包含应试教育,两者并无矛盾。可是天天在教室里上课的老师心知肚明,两者根本水火不容!抓了素质就要付出考试成绩滑坡的代价,抓了成绩就不可能顾及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然而在方方面面的启发下,他们也懂得了水来土掩、兵来将挡。明天要来开素质教育现场会了,便把学生作业本收掉,发给他们各种课外读物,在墙壁上橱窗里布置好学生的各种手工手绘手写作品,关照学生对谁也不许说假期要补课;下周要考试了,学生每天不完成三张试卷别想回家——当然,回家后还有一张试卷要做。

面对这样的教育“运动”,老师怎么能不疑惑?谁在真正为教育着想?谁在真正为孩子着想?

呐喊四:谁给我们理解!

社会往往把国家民族的希望都寄托在教师身上,冠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家长则把所有的人生追求和寄托都放在孩子身上,老师肩上的重担何止千钧?干得好是理所当然。一旦稍有差池,责难声便席卷而来。加上几次行风建设调查,学校因受乱收费牵连而声名狼藉,一瞬间老师似乎成了过街老鼠,骂声四起。而老师的委屈谁能明白?他们也是人,也会力不从心,也会疏忽马虎,也会犯错误。而且,一个工作在一线的老师,哪有权力去制定什么教育政策包括收费政策?而面对现状,谁愿意给他们理解和宽容?

呐喊五:谁是真正的专家!

长期以来,教育牢牢遵循着“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由一批专家学者掌控着教育思想的演变、教育方式的更新,这本无可厚非。但理论一旦脱离了实际,往往就变得虚无飘渺,令老师无从掌握。笔者近年来有幸参加了各种规模的培训不下数十次,培训笔记记了几大本,但这些宝贵理论真正能对教学实践起多少作用呢?不少老师反映,听专家讲座就如听《天方夜谭》,满嘴国内国外的最新理论成果,就是没有谁把眼睛朝下看,看看我们的教学实际,了解老师们的真正需求。实实在在的教育由远离教育实际、动不动就跑国外做研究的专家学者来指导,成了教育的最大悖论。

学校肩负着教育人、培养人的使命,这“人”既指学生,也指老师。一所学校若能培养出一批成功教师,无疑是最足自豪的资本。问题是,教师成功了,出名了,拿什么证明?除了荣誉证书,便是工作性质的变化了。名教师怎么能天天呆课堂?名教师得负责对外交流和宣传,树学校形象的,成为学校吸引生源的资本。于是原先做班主任的可以不做了,原先一周上15堂课的可以变成一周上5堂课了,原先是普通教师的可以考虑选拔为行政干部了。一来二去,成功教师就离开了教学前线,走上了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岗位。

很普遍的例子是:几乎所有的校长都曾经是优秀的教师,但几乎所有的校长都是不上课的,专门负责外出开会,搞好上下人际关系。还有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一些特级教师成名后就理所当然地离开本职岗位,如明星大腕般外出“走穴”挣钱,礼堂里一堂公开课,收入远远超过一个月薪水。而那些数十年如一日呆在课堂与孩子为伴的,通常都不是领导眼里的好教师,起码不是成功教师。教师的成功以离开教学一线为证明,是教育的又一大悖论。

教学是一项扎扎实实的实践工作,教学经验是一个老师最可宝贵的工作积累。但通常,教育行政机构的领导们在会议上对老师说得最多的是:要尽快转型,从经验型教师转为科研型教师,要多写论文。于是写论文成了教师的本职工作之一,而且要求之高、数量之多,超过了一般老师的承受范围。“要想别人所未想,写别人所未写”,“要敢创新,有新意”。为促老师写论文,写好论文,学校往往把教师论文与教师收入挂起钩来。于是某市去年教师论文“产量”就突破了两万篇,但其中有价值的却不足百篇。由经验上升为理论当然不错,但要考虑老师的实际情况,如此齐头并进一视同仁的做法,只能逼老师“做”论文:摘抄拼凑,不知所云,反而冷落了本该记录整理的教学经验。况且,如果老师都能搞科研做学者,要那么多的教育专家干什么?这岂不是教育的又一悖论?

呐喊六:谁逼着我们“患病”!

工作压力巨大,且重复繁琐、无法量化,使老师的身心长期处于压抑状态。除极少数人能通过自身奋斗或社会关系跃居领导岗位,从而离开教学一线外,大多数老师只能日复一日地呕心沥血。由于接触面不广,他们的生活圈子基本上呈两点一线状态。加上社会舆论固有的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使老师跟现实之间一直保持着距离,于是,他们很少能有舒解压力的机会。长期的精神压力导致老师群体中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


国家、省、市每年都有“优秀教师”、“十佳教师”评比,但看看他们的事迹介绍,总是令人揪心:多少教师的成功、出名是以身体为代价的啊!他们的事迹中充斥了“病倒”、“休克”、“手术”、“坚持上班”这样的字眼。事实上,除了成天在校园里忙忙碌碌,他们哪有时间留给自己锻炼身体呢?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责任在于教师;孩子思想不端正,责任在于教师;孩子在社会上学坏,责任同样在于教师。家庭管教无力,社会影响深重,缺乏舆论导向,而学校、教师为此“力挽狂澜”却成为家庭、社会舆论的焦点,教师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大环境中艰难的走着自己的路,压力重重的做着自己的工作。

古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今天却变成了“一日为师,终生受骂”。不是吗?教学严格的老师会让年幼的不懂事的学生恨之入骨,教学宽松的老师又会让长大成人的学生计较一生。这样一个终生受骂的职业却拥有极为高尚的称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的灵魂是那么好教育的?人的灵魂可是另一个人所能拯救的?所以他们处于极为可悲的处境:时刻承受着生活的多重挤兑!

首先是社会。应试教育是最近几年教师头上顶戴的新的骂名。谁也不曾注意到,作为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无权取消考试,却不得不保留挨骂的权利,被骂成:禁锢学生的思维;侵犯学生的权利;伤害家长的感情!可是又有谁知道现在的考试不仅在考学生,而且在考老师!

其次是家长。社会上不是指责教师,就是棒喝教师,却对尊重教师无能为力!这样的社会现状直接导致了家长对教师的种种要求。谁会去想,一个班主任除了要去管理几十名学生外,他还要进行正常的教学任务。而我们知道,只有一个孩子的家长们对自己孩子的管教是多么的头疼!

再次是教师的上司们——一些端坐在研究桌前的教育家们。他们在那里异想天开,今天提出一套方案,明天又做出一个指示,而第一线的教师必须立即跟上,稍有差迟,一大堆的批评与呼吁就会接踵而至。就像减负,狂喊着减负的人却不能取消考试,结果让每一个教师变成了超人──既忙着能力素质的培养,又应付难度一点不减的考试。结果学生非但没有减负,反而增加了新的烦恼──对提高个人素质的无所适从。

而教师也同样在教学餐桌上又要精心准备一盘素质大餐,而且必须做的精美而实用。这是教育家们尚未实现的方案,却很可笑的扔给了在多重压力下生存的教师们完成!

请问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者到底应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要想救救我们孩子,不先救救我们的教师行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