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国很高兴巩胜利章夫雅兰文化文学 |
分类: 西东·东西 |
严禁刊载转载·侵权必究
外出采访时,经常有人要我留下电话,因我是跟朋友去的,而且本身也没有名片什么的,没办法的时候就硬着头皮拿笔丢迹。写好后,也总是道歉似得跟对方打招呼,不好意思呀,我的字写得不好。每当这时,朋友就会为我打圆场,朋友也是笑着跟对方说,雅兰还是在谦虚,她这样就像木匠说家里没凳子裁缝铺里没剪子。这样的遭遇有好几次。说实话,我真的不是在谦虚,而是我对自己缺乏信心,说到底也就是没有自信。如我这般的人,我对自己有很多方面的不自信。有次跟一个朋友聊天,朋友见我那样降低自己,就对我说,你很优秀。即使朋友这样说了,而我也知道自己是几斤几两,但无论如何就是自信不起来。
一般我是很少看他人文字的,每次上传博客后都会走马观花地浏览一下他人的博客,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在我之外有那么多自信的写作者。有的人不是一般的自信,而是超强的自信,看他们的博客文字,犹如看见孙悟空三世再现,那个了得真的是云里雾里。看后也替这些人感到惋惜,那么有能耐的一个人生活在凡间岂不是虚设了自己。虽说我不自信,但我却有个邪门。以我的辨别看待事物,基本上八九不离十。只要稍微瞄那么几排文字,就能掂量出那些人肚里到底有什么货。掂量之后,有很多或者说绝大多数都是假大空,这些人是不得不让我去嘲笑他们的。整天唧唧歪歪地文化来文学去的,原来都是半瓶子的料。如果真的让这些人整天在捣鼓文化文学什么的,捣鼓出来的结果还不定让人笑掉大牙呢!还是拿文学来说事吧,这样现实感会强烈一些。月前我接到一个信息,此信息之前的文字都是与对方简单的交流,突然对方要我做出解释……
全文见《中国很高兴》127、128页
……这就是我们当前的文化,是被信仰的文学圣地,就这样被个人小我化地当做茅厕来糟蹋了。
这样的文化,我们有何甚求?这样的文学,我们又能如何?
我们整天在以文化喊口号,什么文化大国,文化大省,说实话,每次听过夜郎自大的垂胸呐喊,我都暗自窃笑。我们的文化大吗?大在哪里?或者说,我们有文化吗?
有人会说,我们肯定是有文化的,中国都上下几千年了,我们的文化资源是世界任何地方都比不了的,怎么能说没文化呢?然而,请你告诉我,我们的文化又在哪里?
欧美文化思潮随着钢炮铁船在鸦片战争时期就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也在瞬间支离破碎。从那以后,我们的文化民族性和文化独立性都被侵蚀瓦解。而现在的风靡中国的不仅是欧美文化思潮了,某种程度上,谈论欧美文化思潮也成落伍之人了。就在今天,韩国的演唱组合“东方神起”会在南京的奥体中心引爆狂热的韩流,据说,一张几百元的门票已被炒到三千多元,狂热到何种程度可想而知了。这种想象不得不让我们去正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文化迷路了,我们的千年文化已经丢失了。我们现今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丢失文化的时代,我们已经找不到自己了。
少年哈韩哈日,青年放纵情人节,中年信奉基督教,老年沉迷感恩节;还有日本料理、韩国料理,全民狂欢圣诞节,种种的西方文化已经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冲击得面目全非。我们的根呢,我们的精神家园又在哪里?
历史的本身就是文化,现象演变和存在的本身也是文化,战争更是一种残酷的人类发展文化,四月五日清明节,却是让我很心痛。这天看学生的作业,学生竟然写到自己是笑嘻嘻地去凭吊革命烈士的,还写到一路上有同学学着青蛙在呱呱地叫。又想起前几日去烈士塔周围去采访,首先见到烈士塔前敬献的花圈都是东倒西歪的,甚至有的都被风吹得零散了。我们找遍了整个山,一座烈士的墓地都没找到。听当地的老人讲,解放前的山上有许多碉堡和战壕,同样的找遍整个山,什么也没有。这就是我们的发展文化!我不知,我们要将什么样的文化流传给后人?文化一旦与教育脱节,我们还能传承什么文化?
文化丢失了自信心,我们内心的堤坝也不再牢靠了,我们终日惶恐,我们就像乱头苍蝇到处碰撞。我们的文化已没有主象,难怪小小的韩国生有鼠吞蛇象的雄心。一个千年传承的端午节,却是变相地被韩国抢了去,我们的国人也只能是鲁迅笔下的阿q了,自己安慰自己吧,因为韩国申请的只是江陵端午祭,跟我们的端午节丝毫不相干,最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这个事件难道不是我们的耻辱吗?难道还不能让我们警醒吗?
为什么现在西方许多博物馆里都有无数的中国古珍异宝,除了那些被明目张胆强虐过去的,我们的国人自己有没有犯错?有没有人去深刻地反思过?
现在到处都在喊空口号,什么文化大国,文化大省,文化创建,我们这样做,无非又是在凭空创造出一个新生概念或名词,其实这种空洞的表现正是证明我们丢失了自己的文化。
我们的学界也提出了重塑文化精神,重建中国新文化体系,完成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的命题。我可以给你当头一棒,这是在白日做梦,只靠口号达到目的是根本不可能的,且不说传统文化精华糟粕并存,让当代的人们去涉猎传统文化是一件卡喉的事,读古诵韵比读现今的英文还要困难。
面对文化的迷失困境,我们不得不追问,中国文化之路在何方?学界形成的共识是不能完全迎合西方,当然更不能盲目复古,应该重建属于当代中国的新文化体系,重塑当代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可是又该如何去做呢?
德国存在主义代表人物卡尔·雅斯贝斯曾经指出,在继承中,人拥有一点实际能力,那是不可摧毁的东西;在传统中,则拥有一点绝对的东西,那是不会遗失的。中国文化的传统之河就像黄河长江一样,源远流长,每个时代的人们所创造的灿烂文化都应该积淀下来,然后遗传给后代。我们需要真诚地回溯自己的文化,点滴的积累和创建,经年久远已过去,我们必能创造出一个崛起的文化大国,如果真的能有这么一天,我们倒是不必去喊任何的空口号了。
《中国很高兴》相关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