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生活不如创造生活
就学生的写作而言,许多老师在引导的时候说的更多的一句话是:学生要好好的接触生活。有了接触,就会有感受。有了感受,学生自然会写出自己内心里的表达。单一的看老师说的话,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我们如果去深思,此话多少还是值得老师与学生再行推敲。
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出自《吕氏春秋》。是说以鱼给人,不如以捕鱼(的手艺)教授给这个人。详细具体的意思是:给一条或一些鱼给你,你总会有食完它的时候,那倒不如给你捕鱼的工具和教你如何去捕鱼的方法技术来得实际有用,这才是永远解决你能长久有鱼吃的根本的有利的方法。
这里的授之予鱼是很直观的,呈平面,是一种死,无法蕴涵创造的动力。不如授之予渔,则是认知和传授的另一面,能够穿透肤浅的表层并深入,让学生在得到的同时并能激发学生的再创造。
人在感受之初时是平面的,如果由平面联想到另一面,还需一个曲折思维的过程,何况一个在逐渐接受和感知的孩子,他的内在还是一个狭窄的瓶颈,在认知的过程中,他的思维不可能是多向的,所以,他的感受也不会深刻到某种境界。当我们需要孩子的思维走向转折时,我们的期待有的时候是落空的,因为,孩子的思维停留在平面上了,呈一种静止的状态。如果学生受了老师感受生活就能写好作文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是没有受益的,以学生的稚嫩来感知平面的外界,得到的只能是一种浅薄。何况,外在的世界本身就很渊深。
换一种引导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创造生活,让学生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喜怒哀乐全部根植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让学生的思维和感知由一个平面跳跃到另一个平面,这样,学生不仅有了最真实切身的体验,同时,创造也激发了学生体能和智能的灵动。
我一直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聪明的孩子,孩子自身的生命在成长时,以他的幼小无知来抗衡平衡接受强于他自身生命的外在,孩子是了不起的,生命是伟大的,但又是柔弱无助的,孩子在生命前行的路上,他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他的引导者,尤其是老师,在传播教育的同时,要正确的全面深入的开挖学生的智慧泉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创造中感知生命,领略生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