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
更应该痛打假文化
衡量一个社会和国家前行的尺度,首要的标准是看待文化。
文化是一个大的概念和范畴。何谓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对文化的概念集中的转移在精神财富上,诸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今天是消费者的打假日,一般的民众将聚焦点过多的投放在物质的消费上,这与媒体及相关的舆论导向有关,因而让民众忽略了对假文化的声讨。
现在的文化有诸多的假。剽窃他人的智慧,改名换上自己的号,就是自己的大作了。多年前,我参加了一个笔会,风景绮美,由感而发的写了一些狗屁诗文。在回南京之前,被一同去的河南女人索要留存,索要的时候,河南女人说了一大堆的动感情的话,将我说的鼻子一把眼泪一把,临别时,我将那些狗屁诗给她留做纪念了。大概半月有余,沈阳的朋友来了一个长途,告知我,在另一刊物上看到了那些狗屁诗,署名不是我,却是那个河南女人。如这般不是君子风范做法的还有很多。现在,不仅有小人在剽窃,有的高人也在剽窃。金庸的文字不是被某某人动过了吗?古龙的文字不是也被某某人动过了吗?就连非常火的郭某某不是在明目张胆的抄吗?还有高级的教授和普通老师的论文,不也是抄的千篇一律吗?难道真是应验了这一句话,天下文章一大抄?
当前的文化界,还有一个怪现象,尤其是在文学的范围。什么怪现象?就是出书。有许多的人写了许多的狗屁文字,如果按照正规刊物的用稿要求,可能一个字也不能用,但为了给自己贴上文化的标签,不惜重金通过非法渠道来自费出书。待这些所谓的名著出了炉,不是东送一本就是西送一本,反正也买不出去。我的手头就有好几本这样的大作,我连翻都不翻一下。想当初,那些送书给我的人甚是可笑,为了让我知道是什么人给他写了序,还特地将自己的书翻开让我看,等这些人走了后,我就将那些书扔在旮旯里了,动都不动,浪费时间。
不仅在文学上,文艺上也是。今年的春节晚会没看,后来听说有的小品也是涉嫌的,跟陈佩斯的面条极其相似。说实话,现在的春晚真的没什么看头了。陈佩斯都隐身了,要想逗观众乐,那些人也只能是模仿,黔驴技穷了。还有假唱,假画,假古董等。
还有假的文化人。经常的看到一些人,以什么名誉自喻。写了什么,就是作家。画了什么,就是画家。唱了什么,就是歌唱家。泼了什么墨,就是书法家。想来很可笑。上年的冬天,有一个学生的家长,是个在政府衙门当官的先生,为了他的孩子,我们坐在一起。当中,家长与我谈起了一件事。说,有个外地的访问团来本地参观访问,对于本地是书画圣地的声誉早已如雷贯耳,所以,参观完就提出想与本地的名家聚一聚,领教一下名家的风采。于是,组织出面,将那些画家书法家统统的收罗来,大吃大喝一番后,留下墨宝。这些名家有的还挂有什么头衔,免不了的,其中有的人是化钱买来的。因为有头衔而且还是名家,所以名家在留墨宝的时候兴致很高。聚完后,访问团回去了,在回去的路上,不甚感慨,不过如此呀!言下之意,真材实料的甚少,没有几个能够拾上手的。
回想王家卫的电影中有一个情节。旧上海的胡同里,天刚朦朦亮,狭窄的胡同二边是高高的错落的小阁楼,里面住着还在沉睡的人。胡同里停着一辆木制的厢车,厢车的主人是一个老者。老者站在朦朦的天色下,一边打着手中的木棒,一边使劲的高声吆喝,倒着呢,倒着呢!老者在喊什么倒着呢?老者在喊粪便,老者是收粪便的。可惜,现在的人几乎都用抽水马桶,没人收粪便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