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成都,识汉字——黉门街

标签:
黉门街历史街区文化街区杨遇春存古学堂 |
分类: 生活在四川 |
走过黉门街
2022.3.27
入川不仅让我了解了以前不太知晓的古蜀文化,还开始了我的识字生涯。走在大街上,时不时就有不认识的字,让我怀疑我的学都白上了!
春天特意去成都,看了以前没见过的黄风铃花,走了著名的万里桥,一转身一抬头问题就出来了,又尴尬了!那是啥门街?“黉”个字读啥?难道是“黄”门?幸亏有拼音标识,但还是不知道是几声。又幸亏手机人人有,网络随时有,才解决了这一难题。原来这个“觉”字头+“黄”字底,不读“黄”而读“红”。开启识字生涯。
黉门指学校校门,也是古时对学校的称谓。所以古代考中秀才被称为“身入黉门,天子门生”。可见在古代,“黉门”是一个多么神圣的词语。
成都黉门街,起于小天竺街,止于浆洗街,长358米,宽18米。我看到的一侧街上的墙画。

这是我们那个时代男孩子们都喜欢玩的轱辘圈。


这门口的偷偷一瞥很有趣

是怕踢毽子的妹妹跟随吗?

糖葫芦我们儿时的回味,也是美味。

自行车当年也是家里的三大件,要有票才能买到啊!

足球源于中国的蹴鞠。

看,墙上的配电箱好熟悉啊!
1875年,这里叫东巷。
清道光年间,四川崇庆武举人杨遇春(1761——1837),官至陕甘总督,告老还乡,在此受领一处别墅。
1927年国学馆改为“四川大学中国文学院”,1931年文学院并入四川大学,此地改设川大附属高中,校门移至小天竺街。
1934年附高停办,改设私立济川中学。
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成都市第十六中学”,现为“成都石室锦城外国语学校”。
不过现在的国学巷和黉门街是各自独立的街道,杨遇春的别墅在国学巷。
从光绪三十年(1904年)起,地图上就标有“黉门街”,此街已超过百年。看资料讲,不仅我这个外地人不识字,读错音,当地市民也是用了4年时间,才彻底纠正了路牌上的错误,把“簧门街”变回“黉门街”,黄门终于成了红门。
据说当时有的公交车上的语音报站也是“簧门街”,让当地人哭笑不得。
哈哈,虽然是一条小街,我也涨知识了。问了几个同学,都不认识这个字。学无止境!
黉门街——成都高等学堂起源地
https://www.sohu.com/a/511295112_121123871
成都街巷系列(18)——一个错别字引出“黉门街”(下)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803/17/498756_4892723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