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亚细亚——亚洲六国文物展
标签:
川博大美亚细亚六国文物展叙利亚杂谈 |
分类: 生活在四川 |
昨天这个历时三年的亚洲文明中国巡回展最终结束,我也利用疫情期间允许的空隙,赶上了最后一班车,如愿以偿在展期的最后一个周末特意去成都看展,还是不免惊叹于亚洲人的伟大与文明,亚洲文明引领了欧洲文明。
2019年,为了配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亚洲其他文明古国在京举办了“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并由此开启了长达3年、共计6个城市的国内巡展。而川博的大美亚细亚——亚洲六国文物展是该展的收官之站。
每次看博物馆,都是收获满满。
川博的这次展览与其他几站的布展不同,它不是以时间为线索,而是以亚洲三大文明的发祥地来构架整个展览,视野更宏大、也更具学术性,对于我们参观者来说也更难于理清思路,这就需要听讲解。
两次参观川博,都遇到了极棒的志愿者讲解员,不仅讲解生动,内容也非常丰富,增加了好多展品外的内容介绍,并具有一定的学术性。老师们都能用易懂的语言讲解深奥的历史内容,绝对精彩,不枉此行,也不枉我对博物馆的热爱。
此次川博的展览分为三个单元——《悠远璀璨——两河流域文明》、《兼容并蓄——印度河与恒河流域文明》及《华夏之光—黄河与长江流域文明》,让观众近距离、一次性领略亚洲古老文明的魅力与精彩。
川博此次展出的文物分别来自6个国家——叙利亚、黎巴嫩、柬埔寨、巴基斯坦、日本及中国,仅国内借展的博物馆就多达8个,展出的众多文物都堪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两河流域,包括今天的伊拉克、伊朗、土耳其和科威特的部分地区。两河流域文明,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河流中间的地方,这里的河流指的就是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
这些地方我们大多数并不熟悉,应该说只是知道名字而已。
此次展览展出了两河流域出土的距今1万年左右的女性石雕像、陶狗、陶羊、石斧等文物,虽然岁月已经模糊了它们的外形,但它们就在那里。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是楔形文字,这是我们从小在历史书上学过的,可能真的就是一个传说,这次竟看到了。社会的进步与向前发展,让我们可以触摸历史。
苏美尔文明是世界最古老文明之一,其行政长官的形象,通过距今5000年前的祈祷者雕像能够一窥究竟;

祈祷者雕像(约前3000)叙利亚马里出土

幼发拉底河沿岸的庙宇中有很多正在祈祷中的男女小雕像。这些雕像置于庙宇内墙边的椅上,他们分别代表了行政官、官员、办事员、商人等社会富裕阶层的人士。
画面中描绘了一位苏美尔国王(左一)和留着长发的苏美尔祭司(右二)共同主持宰杀公羊的祭祀场景,出席的还有一位留着胡子的马里人(最右),他们均双手紧握表示祷告。
重点:这里老师补充了这样一个细节:这幅画的背景是黑色的沥青,不过这当然不是我们现在用的铺路的沥青,而且取自自然界的天然沥青,白色的是贝壳。我也突然想起备课时发现的马赛克壁画,在庞贝的墙上。而哈尔滨的圣伊维尔教堂的育婴堂也有一幅百年的马赛克,非常精美。

看,这颜色和造型太优美了。
蓝色玻璃迷你双耳瓶(公元1-2世纪)
背面有打制印记。







柬埔寨佛的表情永远是这么恬静,永远带着微笑,被称为”高棉的微笑“”


以青铜文明为切入点,三星堆戴金人头像、青铜面具,四川博物院镇馆之宝象首耳兽面纹铜罍、嵌错水陆攻战纹铜壶等精美青铜器一一亮相,三星堆祭祀区去年新鲜出土的文物盘龙形器盖、玉刀、“诸葛亮”青铜人头像也与公众见面。

秤砣,一斤16两,所以说半斤八两。



这是近期出土的三星堆铜人,是否就是所说的“诸葛亮”青铜人头。

此外,展览还围绕丝绸之路组织了精美展品,其中胡旋舞石刻墓门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镇馆之宝,它反映了开放包容的盛世大唐,不仅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更体现出中华民族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博大胸襟。
胡旋舞石刻墓门 (唐618年—90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石门正中各浅雕一舞伎,均单足立于小圆毡上,一腿腾起。扬臂挥帛,翩翩起舞。四周衬以卷云服饰,舞者似腾跃于云气之上,与《新唐书》、《乐府杂录》中所载的胡旋舞演出情形不谋而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