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最美三苏祠——银杏树叶飘落时
标签:
三苏祠苏洵苏轼苏辙银杏飘落 |
分类: 生活在四川 |
眉山最美三苏祠——银杏树叶飘落时
2021-11-23

来眉山已近半年,几乎逛遍了眉山的大小景点,唯独三苏祠还没来过。
究其原因有二,一是认为学校里的荷花很好看,不用去三苏祠看; 二是因为它有门票,想等到最好看的时节再去拍照。
这一等,就是5个月。实际,三苏祠全年都很美!既然我已经错过了三苏祠的荷花,又错过了三苏祠的桂花香,决不能再错过三苏祠的银杏了。(补记:我同城网购了三苏祠特制的桂花红茶,桂花就是三苏祠里桂花树上的桂花)

还没喝呢!
今年,四川也如哈尔滨般没有了秋天,一步跨入冬天。天气越来越冷,一时间唯恐银杏叶落光,赶上那天中午开始放晴,于是,打了电话问明情况,说走就走,这么多年第一次带着单反出发了!
知道学生有学生票,但是售票处没有写教师有优惠,就没问。目前门票为40元。三苏祠周边的街道我以前来过,这次径直来到南大门。

哇!银杏树好美呀!银杏树为眉山的市树。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hú)行(háng)南段,始建于北宋,现为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建遗存,占地面积65,000平方米,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及祠堂。
三苏祠由前厅(古祠大门,即南大门)、飨殿、启贤堂、来凤轩、东西厢房及廊构成三进四合院,在同一中轴线上,由南而北。

看看下面三苏祠的演变史,足见从古至今人们对三苏的推崇。
宋真宗二年(1009年),苏洵出生于此。之后苏轼、苏辙也生于此。
元延祐三年(1316年),三苏故居改建为祠堂。

从模型看,当年并不大。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重修三苏祠。
明嘉靖九年(1530年),侍御邱道隆命眉州太守莫钝维修扩建三苏祠,并割九寺庙田产为苏祠祀田。
清康熙四年(1665年),眉州知州赵惠芽摹拟重建三苏祠主体建筑——飨殿、启贤堂、木假山堂、瑞莲亭。


明年去看瑞莲吧!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眉州知州黄元煐重修三苏祠并置买祀田。
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三苏祠增修祠堂的东西厢房和方墙门道。复置三苏父子像龛三座。
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眉州知州赵来震对三苏祠进行大维修,三苏祠“池之两岸,叠石成壁”,建来凤轩(原济美堂)等。
清咸丰三年(1853年),增修快雨亭。当时何绍基任四川学政使,来眉州监考举子。因到三苏祠拜谒三苏父子,至此亭避大雨,遂命此亭为快雨亭,并手书匾额。


这就是传说中的快雨亭。

何绍基大人写的匾,仍悬于此。南大门的三苏祠也是出于何大人之笔。

清同治九年(1870年),增修三苏祠大门(现为前厅)、耳房。
清光绪元年(1875年),四川督学使张之洞来眉山倡导修建云屿楼(原名东坡楼)、抱月亭、绿洲亭。


目前,这里不开放,需要维修。

抱月亭对面是东园入口,没有开放,期待中……。



抱月亭前是一片荷塘,夏季一定美,会再来。现在荷叶已黄。


(绿洲亭藏在荷塘深处的竹林中,很幽静。当时看有人小坐,并未打扰。)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眉山人将披风榭重建于三苏祠。
民国八年(1919年),眉山驻军旅长陈国栋进驻三苏祠,将其作为司令部。在此期间,陈国栋筹资对三苏祠进行了大维修。
民国十七年(1928年),眉山地方官绅集议拓建三苏祠,相继增修了南大门、百坡亭、式苏轩、半潭秋水一房山、船坞、彩画舫等,并修甬道、小桥,将三苏祠改名为“三苏公园”。


百坡亭前枯萎的荷叶。

百坡亭出入口。

在修建……


这里已成工具房。


看,那颗歪歪的桂花树是不是像一根桨?

当时,船坞里有个大姐在吹口琴,我很欣赏她的雅兴。她告诉我她是小学老师,已退休,零起点学口琴,真的很不错。我们互相加了微信,称为微信好友了。

还有一个小插曲。看到画面中这个大姐了吗?她在独自拍视频,她的手机里播放着极美的歌曲,然后,她举着手机,对着镜头,认真地唱着,但没有声音!……原来她是在假唱!但她很是自我陶醉,看到她视频的人一定认为是她唱的那些歌。哈哈!不过,也很有趣啊!看,她多认真开心。
回来继续看眉山三苏祠的历史。转入新中国。
1950年初,眉山县(今眉山市东坡区)文化馆成立,兼管三苏祠事务。
1959年,成立三苏纪念馆,上级调赠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博物馆一批古籍善本于三苏祠。国庆期间陈列正式对外展出。
1967年,三苏纪念馆改为人民公园,陈列室改为工农兵展览馆。
1978年10月,三苏祠重新开放并复名为三苏祠。
2007年至2008年,眉山市委、市人民政府建三苏纪念馆、碑廊及陈列馆、文物精品展览馆、文物库房、西园、游客中心及停车场、纱縠行。

(此站也叫宋城,觉得更有韵味。)
关于三苏祠的历史已经追溯到了10多年前,现在开启我的三苏之旅吧。
南大门
三苏祠南大门素面台前饰三级垂带式踏道,后饰三级如意式踏道。房面为水泥预制筒瓦和小青瓦覆盖,正脊两端鸱吻,创脊饰龙头和卷草式图案,皆为钢筋水泥预制。门楣正中悬挂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题写的“三苏祠”匾,门柱上刻对联一副“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为向楚撰文,刘孟伉书字。

大门右侧的翠绿的树为眉州第一树,有1000多岁了,极其繁茂,几乎罩住了半个三苏祠的山墙。

此树为黄葛树,属榕树科。在里面能看到交织盘绕的树干,无法拍全树冠,太大了。


我便是由此门进出的。
一进去,就被镇住了。满地金黄的银杏叶,人们大多驻足于此,拍银杏,拍自己,给他人拍照。

今天来的正是时候,银杏树太美了。


门前这两棵银杏树也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其中一棵被雷劈死一年后竟然起死回生。
下面让我们看看专家专业的解读。
前厅
三苏祠前厅是悬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南西看为三橙四柱二室,北面看为五橙六柱。小青瓦房面。脊正中饰汉文寿字及卷草式图案,脊饰全为陶制品。朝南中间三槛为敞厅。

前厅

门帽正中“文献一家”,一副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还有三苏介绍。跨过前厅,即是飨殿。
飨殿
小青瓦房面,脊正中有宝顶式三重檐楼阁式饰物,高1.50米,脊上有对称的六组走兽,脊两端饰鸱吻,整个饰物均为陶制品。前三楹有三匾,从左到右分别为“文峰鼎畴”、是父是子”、“文章气节”。

飨殿内塑三苏父子像,正中悬挂一匾“养气”。


苏洵

苏辙

苏轼

外面有一口钟,写着苏氏家训。


钟上的这对小兽挺好玩!
启贤堂
歇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小青瓦房面。正脊两端饰鸱吻,有卷草式图案。垂脊、戗脊上饰走兽,亦有卷草式图案。东、南、西三面有回廊。



司马光题写的呀!喜欢这字!启贤堂前有苏家的古井。



还发现了这句话,应该是后人添写,倒也是事实,最近,四川的冷让我想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爱上了杜甫。杜甫与四川有缘。
转过去,就是木假山堂。
木假山堂
小青瓦房面,堂前正中间上方置有一匾,为清乾隆年间所立,杭州人宋凤起题匾,匾书“木假山堂”;堂后壁书有苏洵所做《木假山记》;堂正中放置有木假山。堂前为方池,沟通瑞莲东、西池,池内有石砌台,上作盆状,内塑石山三峰,与堂上木山相映成趣。石山上有小竹一丛,榕树、黄杨各一株。堂前两侧各有石坪桥一座,上覆回廊,穿回廊可达来凤轩。

三座小石山。旁边拦着,不得靠前。


这里的水极清,鱼儿清晰可见。

来凤轩
悬山式屋顶,小青瓦房面,与连接启贤堂的桥廊组成第三进四合院。轩后有翠竹万竿围护,使主体建筑显得更为集中。
不记得这个地方,是不是变成文创售卖处 我就忽略了?倒是买了三块苏轼的小橡皮。

出了纪念品中心,就看到了著名的苏轼坐像。坐像对面便是披风榭。

我的大作,人字合一。
披风榭
坐南朝北,一楼一底,重檐歇山式,四周置飞来椅,北面留7米宽门道。房面为筒瓦覆盖,正脊有寿字形宝顶饰物,有卷草式图案。

了解了为什么眉山被称为“诗书之城”。杜甫也推崇苏轼。


披风榭对面即为苏轼坐像。

苏轼水中倒影。
我在三苏祠转了一下午,几乎踏遍了允许参观的地方。

我看到了这幽静的小门,

也穿过此月亮门,走过秋天的荷塘,


也曾眺望对面的抱月亭,


突然发现这字竟为岳飞所书,有力。




绕过洗砚池,特意看了一下后面的字,还是喜欢启功的字。


百坡亭里拍东坡,宛若东坡坐披风。花开时拍起来是不是会更好?

不愧为峰回路转,没有路,必须返,上去又下来,有趣的设计。去百度搜了一下,此语出自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从此左转,看到了八娘(苏小妹)伴母石雕。


前面是船坞,这里的枫叶好美。一群大姐在拍照。我偷拍了这群快乐的女人们。

此处的茶馆极其幽静。

水中倒映也美。

祠里还有很多小亭子,如,………


听荷轩,这里都是那天出来晒太阳的老者。

祠中还有各种小桥。

听荷归来


这个方孔不多见。
另外,在此我也了解了眉山的一些历史和苏家的故事。

四川园林。

苏轼家是苗族?





看,这就是现在仍然繁茂的千年古树。

认识了这个縠字,这里原来是商业街。

当年的苏家大门。






当年,纱縠行的繁荣。





还有这些精美的绘画。

古眉州城图。




东坡语。

竹画天绘成。祠中石头很多。


秋天的枫叶也很美!西门的枫叶更美!


游客纷纷拍照。





东坡爱竹,众所皆知。

银杏落瓦,独成风景。

眉山人爱银杏,不言而喻。大人比小孩玩得嗨。


回望三苏祠,满眼书卷气。

回眸三苏祠,女子画中行。

我的三苏之行,还算细致。

最后,学会了如此自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