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之魂——反讽

(2011-10-04 20:44:52)
标签:

我的文学观

反讽

文化

分类: 读书,写作,看电影,做饭

文学之魂——反讽

反讽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历史悠久,在文学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可以说它无处不在。

Eiron原是希腊戏剧中的一个人物——“愚人”。他貌瘦似愚,聪明,机智,在历次与他人的较量中总能化险为夷,战胜吹牛大王AlazonEironeia一词最早则见于柏拉图的《理想国》(Republic),它近似指“使人上当受骗,圆滑,狡诈的辩论方式”,① 苏格拉底扮演“愚人”。他佯装对事情一无所知,不断地向对手提出一些乏味而又天真的问题,使对方渐渐落入圈套,再出奇不意地展示真相,击败对方,这就是“苏格拉底式反讽”,也就是最初的反讽。罗马演说家西塞多与昆体良则认为,Ironia 是指“一种演讲特征与说话方式,其大部分内容与要表达的真实含义相反”。②

在英国,Yronye 直到1502年才在英语中首次出现。它指“一个人嘴上说一样,实际却是另一个意思”。③这虽代表了反讽的普遍用途,但它的使用并不广泛。17世纪末18世纪初,Irony这个词被广泛应用,然其含义却越来越复杂,诸如, fleerfloutscorn等也被看作是反讽的雏形,统称为言语反讽(Verbal Irony),反讽成为一种时尚。

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不失其原意的基础上,反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反讽不仅指用讽刺语言来实现某种目的的人,还可以指事或其他。反讽不再是有限的行动,而是永恒而自觉的行动。它已不再仅仅被固定在语言上,还可以是非语言的。

在德国,就掀起了一场反讽革命。这场革命首先表现为反讽主体的转换。人们不再把反讽者视为主体,而把注意力转向反讽的受嘲讽者,于是,就有了奥·施莱格尔1811年在《亨利五世》中看到的“事件反讽”(Irony of Events)。继而,蒂艾尔又发现了“情境反讽”(Situational Irony)。

1833年,英国学者康诺普·瑟沃尔在On the Irony of Sophocles中,提出了“戏剧反讽”(Dramatic Irony),指人物对于正在逼近的危险全然不知,仍自我陶醉。这不仅是英国反讽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世界反讽史上最后主要的一跃。随后,“命运反讽”(Irony of Fate),“时代反讽” Irony of Time),“环境反讽” Irony of Circumstances)等应运而生。奥·施莱格尔在潜心研究了莎士比亚的作品后指出,他的反讽不是针对某个人的弱点,而是针对全人类不能自愈的天性。左尔格也认为“真正的反讽始于对整个命运的沉思” ④。这样,又出现了“世界反讽” World Irony)和“宇宙反讽” Cosmic Irony)。接着,弗·施莱格尔则更加大胆地提出了“浪漫反讽”(Romantic Irony),把反讽概念推向高潮。他认为创作本身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它不能照搬生活,只能是超越生活,这种超越本身就是“浪漫反讽”。随后,1841年,柯尔恺郭尔在《反讽概念》 The Concept of Irony)中把反讽置于美学与伦理学之间,指出反讽是看到事物的方法,观察存在的方式;而亨·阿米尔认为存在一种“哲学反讽” Philosophical Irony),因为“荒谬与生活交织在一起;真正的存在就是栩栩如生的矛盾”⑤。19世纪后期,统治文坛的则是以海涅为代表的“虚无反讽” Nihilistic Irony)。

进入20世纪,塞缪尔·海恩发展了柯尔恺郭尔的观点,认为反讽“是一种生活观,它承认经验可接受多种阐释,其中没有人能一贯正确,这种不协调的共存便是存在结构的组成部分”⑥,也是反讽存在的基础。于是,反讽成了人们永恒探索的主题。

注释:

①,②,③,④ Cuddon, J.A, 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Penguin book, England, 1979, P335, P336

Amiel, Henri-Frederic, Joural Intime, 15th, Nov, 1876

Hyne, Samuel, The Pattern of Hardy’s Poetry, Chapel Hill, N.C. 1961 1652字)

                                            

说明:这是我的硕士论文开头的一部分。写于1995年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