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丝》中的现代主义意识

标签:
我的文学观哈代苔丝原创评论文化 |
分类: 读书,写作,看电影,做饭 |
《苔丝》中的现代主义意识
(1994年8月5日)
《苔丝》是其有影响的力作,其中我们处处能看到这种尝试的痕迹。虽说在其中,哈代确实刻意运用了巧合,或者还有些不切实际的插曲,但他这样做,无非是想通过这些事件展示一下他的哲学思想或宇宙观。如,他让一个仅受过一点教育的农村姑娘,道出了关于星星的极有哲理的评论,她语出惊人,让我们不可思议;再如苔丝给安吉尔的信就偏偏塞到了地毯下面,使真相没能及时通达,导致苔丝更大的不幸。之所以如此安排,哈代是想要告诉读者人生无助;人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存地,只好听凭命运的摆布。“人(尤其是女人)任凭外界那独断独行的命运所摆布的悲观主义和宿命论的世界观是这本小说所隐含的自我意识的哲学”(6)。人类最难的是沟通,而这种互通受阻往往导致悲剧,这也是现代人的悲剧。
就其主题来看,这个“纯洁女人”的故事,并不单单勾画的是一个普通女人的命运,这实际上是“英国农民阶层的毁灭”(7),它更具有“社会文献的性质”(8)。农民阶层的瓦解是一个历史的进程,并不是由于苔丝父母的不善经营造成的。小说开头就强调了这一进程,向读者展示了英国农村的现状——农民走出土地,去另外谋取生路是历史的必然。苔丝的去“认亲”可以看成是这一必然性的象征。她不再以土地为依托,她得靠出卖劳动力而生存。从她离开家乡的那一刻起,她就是一个劳动力了,尤其是在塔尔不塞牛奶场,她是一名真正的挣工资的工人,完全的无产者,只能出卖劳动而谋生;接着打麦场更是向我们展现了现代工场的雏形;最终,我们看到苔丝的一家都被迫离开他们的家园,移居到城镇。这样,一个无产阶级化的过程完成了。历史的进程就是如此。可见,它是“对农民世界的毁灭表现得最动人的小说”(9)。
就《苔丝》的写作方法看,无疑也渗透着现代主义的意识。如果我们说小说中的打麦机,鲜明生动地再现了历史大变革对于英国农业的冲击和影响,告诉我们现代的大机器生产必将占主要地位,那么,就整部小说来看有没有类似打麦机给我们现代意识的提示呢?有。这就是全书的统一性——贯穿全书的情节。而这往往也是“现代小说评论中最薄弱的环节”(10)。就《苔丝》的统一性看,即贯穿全书的主要情节,首先是“猎取”(11)。主人公苔丝一开始就被视为猎物。从她要去德伯家“认亲”始,这种猎取与被猎取就开始了。我们最先看到的是亚历克这个阔少,骑着骏马,一大早就来接她,猎取开始了。苔丝被动地躲避着,第一回合她没有躲过,在树林——猎场,在一个晚上,她没能躲过陷阱,被亚历克捕捉到了,她失去了贞洁,猎人获胜。接着,她在孩子死后,离开家乡,到了奶牛场。这回她又成了安吉尔“猎取”的目标,她处处小心,不让自己轻易失去自我。安吉尔梦游,把她放在棺材里,这一象征也暗示了“猎取”的主题(12)。她被命运之神驱赶着,最终还是不能逃脱;她被安吉尔捕到了。如果这是一个甜蜜的陷阱,当然我们就不能说这是一个悲剧;然而,安吉尔这个卫道士,伪君子却任凭她在陷阱中挣扎,拂袖而去。在苔丝的信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猎取这一主题 (13),她写道:“我的苦难只能向你呼救——我没有别人了……如果我因堕入可怕的陷阱而垮下来,我最后的结局就比头一次更惨了”。苔丝不得不离开奶牛场,回到家中。但家已不存在,全家被迫迁移,包括苔丝在内的全家都成了猎物。他们无以为家,最后只好在家族的墓穴中安身,被猎人围猎到“陷阱”中,全家被“命运”这一猎手捕获。这时,当初的猎人又出现了,不过这次已披上宗教的外衣,新的猎取又开始了。明知是陷阱,但为了生存,苔丝不得不就范,她再一次被捕获。似乎故事应到此为止,但安吉尔的突然归来,使苔丝一改俯首就擒的姿态,杀死了亚历克,与安吉尔出逃。但这最终也改变不了被捕的命运,她再一次成为猎物,这次是警察要围猎的对象。苔丝被捕了,这次狩猎真正地结束了;她像祭品一样被猎人宰杀,走完了猎物应得到的命运——被吃、被宰、被祭祀。“埃斯库罗斯所说的众神主宰已经结束了对苔丝的戏弄”,这句话贴切地说明了狩猎的结束。
当然,伴随苔丝被猎这一过程的还有别的,那就是运动的主题(14)。苔丝的生活空间已单纯地从农村移开,她不断地变化运动着,漂泊不定,从农村转向城镇,即她越来越脱离了她的土地,越来越走向无产者,同时,生活方式城市化。从“认亲”开始,她离开了家园——迁徙运动开始了。首先,她到了德伯家的庄园;后回到家乡;不久,又被迫离开,走向埃格敦荒原,来到奶牛场,并结识了安吉尔;这似乎要安顿下来了,结果她又被抛弃了;之后,走向打麦场,更艰难的地方,而最动荡的是最终她们全家失去了家园,被迫转向城镇,苔丝又掉进了亚历克的陷阱。安吉尔回来后,她杀了亚历克,与安吉尔出逃。场景不断地变化,最后,这种运动结束于巨石阵,她的生命结束了,运动也完成了。
因此,“读哈代的小说要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去读”(15),这样我们才能发现其的与众不同,感受他的现代意识。因为“在现代英国文学中,哈代是他这类作家中唯一一个怪人。他没有直接师承哪一个;虽然有一些模仿他的人,但至今没有真正的追随者”(16)。
注释:
(1)V.Woolf,《论托马斯·哈代的小说》,1928
(2)M.扎贝尔,《哈代为其艺术辩护:不谐调的美学》,1940
(3)(4)(5)(16)〔美〕D. 戴维森,《托马斯·哈代小说的传统基础》,1940
(6)(7)(8)(9)〔英〕A. 凯特尔,《哈代:德伯家的苔丝》1891
(10)(11)(12)(13)(14)(15)〔英〕J. 哈罗威,《哈代的主要小说》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