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行——走进香格里拉
从虎跳峡走回来,上了车,我们就向心目中的香格里拉靠近了。
香格里拉是我们在云南的最后一站。一提起香格里拉,大家未免特别兴奋,而且各自心中也有着自己的憧憬。在出发前,导游一再说饭菜会炒不太熟,水准会下降,可以带一下水果和食品等,我为此准备了牛奶,解渴、顶饿。但万万没想到,云南的纯牛奶真好喝,儿子也说好喝,这也许就是高原天然牧场的原因吧。实际情况是,大家对这里的饭菜还是很满意的,因为期望值低,整体不错,很像东北菜的口味。
“香格里拉”一词早在一千多年前的藏文献资料中就有记载,意为“心中的日月”。1933年美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LostHorizon”)中把香格里拉描绘成一块永恒和平宁静的土地。
这是我第一次进藏区,还好随着海拔的升高,没有太大的不适,只是稍微有些头疼,这应该也是高原反应。一路上,人很少,倒是看到了一些牦牛。我一直寻找着藏族的标志,终于看到了,那是经幡。

(这是从普达措回来时抓拍的。由于是透过车窗,行进中拍摄的,有点儿朦胧。)
进入香格里拉县,就快晚上了。一进入云南,我们就发现这里黑天晚。藏族导游建议去“访问藏民家”,大家都觉得好,每人另加200元钱,虽然最终是单位买单。
但是这个活动不能不说是上当受骗。首先这不是真正的藏民家,不能体验真正的藏民生活,而是一个固定的表演场所,有主持人,有歌舞表演,有藏民与游客的互动;第二,送上的小牦牛肉很柴,极难吃,藏民真的能演下去这么难吃的牦牛肉吗;其三,强行给你拍照,不管你愿不愿意,尤其是入门敬献哈达时,令人不爽,没有好客之意,只是应付了事,哈达质地非常不好,哈达不再圣洁。过后,每片20元,太黑了,藏民不再淳朴,成了金钱的奴隶。
(导游讲,这是村长家)
(记得看过杨二车娜姆的书,说她的朋友因为不听她的话,没有喝酥油茶,一直感到头痛。虽然酥油茶真的不好喝,只要不吐,我硬是喝了两碗。何况,之前我就预先体会到了牧民的这种奶茶味。邻居给了一小坛子自己家做的内蒙古奶油,但我和儿子都觉得像奶酪。我们做个面包,味道完全一样。我忍了。后来上海拔3900米的普达措也没有什么不适。)

(感觉不像新烤的,也许是上一天的吧,不好吃,难吃。)
(歌舞荟萃)

白白浪费了一个晚上。晚上下榻在县里的一个三星级旅馆,感觉还是不错的,而且要惊叹这个地方的现代了。

( 6::40
天刚亮不久,路灯还没熄)
第二天,吃早饭时才得以领略现代藏区的风貌,已汉化,建筑也说藏汉交融。

(这是我们吃早饭的酒店,分新旧两个相连的楼。)

(老楼的典型藏式小窗)
老楼的酒店入口,金碧辉煌
大堂也很气派,在这个县城有如此气派的酒店大堂,很不错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