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园里的21尊雕像(下)

标签:
哈尔滨大学校园省中医药大学旅游 |
分类: 我的家乡——哈尔滨故事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园里的21尊雕像(下)
11、钱乙(1032---1113),字仲阳,祖籍浙江钱塘,宋朝人。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钱乙的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组成。源于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载的崔氏八味丸,即八味肾气丸(干地黄、山茱萸、薯蓣、泽泻、丹皮、茯苓、桂枝、附子)的加减化裁。
12、宋慈(1186-1249),字惠父,建阳(今福建南平)人,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和县,唐相宋璟后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法医学家,被称为“法医学之父”。
宋慈在二十余年的官宦生涯中,先后四次担任高级刑法官,一生从事司法刑狱。长期的专业工作,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法医经验。宋慈平反冤案无数,坚持「审之又审」,重视现场堪验。
宋慈卒于广州经略安抚使的任所,享年64岁。宋理宗亲自为其书写墓门,凭吊宋慈功绩卓著的一生。
13、刘完素(1120--1200),亦称刘河间,金元四大家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二卷和《宣明论方》十五卷。他创造性地发挥了《内经》病机十九条的理论,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倡“六气皆从火化”说,治疗多用寒凉药,世称“寒凉派”。他提出“降心火,益肾水”为主的治疗火热病的一套方法,给后世温病学派以很大启示。
14、李杲(1180-1251)字明之,金元四大家之一。他家世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因真定汉初为东垣国,所以李杲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富甲一方。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首创内伤学说理论,代表作是《脾胃论》。他采取了一套以”调理脾胃”,“升举清阳”为主的治疗方法,世称“补土派”。所创的不少著名方剂,如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丸)、调中益气汤等为后世广泛应用。
15、张从正(1156-1228),字子和,金元四大家之一,具有革新思想的医家。其代表作是《儒门事亲》(其中前三卷为张氏亲撰),他善用攻法,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发展和丰富了应用“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他还十分重视社会环境,精神因素等致病作用,成功地应用“心理疗法”来治疗各种疾病,对心理疗法有重大贡献。
16、朱震亨(1281-1358)浙江义乌人,世居丹溪之边,号称“丹溪翁”或“丹溪先生”,金元四大家之一。三十岁才改儒学医,对刘、张、李各派学术都作过认真研究,成为当时著名的医学家。他创造性地阐明了“相火”有常有变的规律,提出了著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临症治疗上提倡滋阴降火之法。世称“滋阴派”。同时强调节制食欲、色欲的重要性。提出“百病皆因痰作祟”的观点,并创建名方——桃红四物汤。在国外,日本于十五世纪曾成立过“丹溪学社”,专门研究他的学说。
17、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
李时珍参考历代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于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的编写工作。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为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李时珍生于医学世家,祖父、父亲都是医生。
李时珍一生著述颇丰,除代表作《本草纲目》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脏图论》等十种著作。
李时珍曾在太医院工作过,为他重修本草打下基础。虽历次提议修本草,但得到的只有嘲讽。因此,他既然辞职。 经长时间准备之后,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写成。


18、叶天士(约1666 -1745),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名桂,号香岩,又号上律老人,人称半仙。出身医学世家。十四岁便开始行医应诊,同时拜父亲的门人朱某为师,继续学习。
叶天士博览群书,善学他人长处,只要比自己高明的医生,他都愿意行弟子礼拜之为师。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他先后拜过师的名医就有十七人,其中包括周扬俊、王子接等著名医家,后人称其“师门深广”。
叶天士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学说在身后二百多年的持续发展中,形成了中医史上一个重要的医学流派——“叶派”。
19、吴尚先(1806—1886),清代医学家。名樽,原名安业,字尚先,又字师机,清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年轻时迁居扬州,又移泰州乡间。当时其地药物缺少,他创用内病外治法,以膏药、熏洗等法治疗内、外、妇、儿等科各种疾病,颇有成效。著有《理瀹骈文》(又名《外治医说》),书以骈文写书,为一册治疗各种疾病的外治法专书,内容丰富。门类排列,包括敷、洗、熨、熏、浸、盦、擦、坐、嗅、嚏、刮痧、火罐、推拿、按摩等各种治疗方法,总结古代应用的经验和民间流传的秘方,两相结合。书中很重视使用膏,称“膏可以统治百病”,“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病外出之品为引,如姜、葱、韭、蒜、白芥子、花椒,以及槐、柳、桑、桃、蓖麻子、凤仙草、轻粉、山甲之类,要不可少,不独冰、麝也”。书中许多内容和治疗方法,值得现代医学应用并深入研究。
20、张锡纯(1860~1933)中国医学家。中西汇通派代表人物之一。字寿甫。河北盐山人1904年,中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1911年应德州驻军统领之邀,任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以后任过立达医院院长、直鲁联军军医处处长等职。1918年,奉天设近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聘为院长。1928年定居天津,创办国医函授学校。
代表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其一生治学临证经验和心得的汇集。
21、王清任(Wang Qingren,1768~1831)又名全任,字勋臣。清代直隶省(今河北省)玉田县人,解剖学家与医学家。
《医林改错》是一部几百年来令医学界争论不休的书。书中主要阐述了两各方面的观点。其一便是“改错”,王清任认为,我国古代医书中对人体脏腑的位置、大小和重量的描述并不确切,他曾在瘟疫流行的灾区观察未掩埋的儿童尸体300多例,逐一进行了解剖和观察,绘制了大量的脏腑图。他认为前世许多医书的讲法不正确,须改正,故书名便为《医林改错》;另一主要为他倡导的“补气活血”和“逐瘀活血”两大法则,这就是他的著名的“瘀血说”。
《医林改错》一书极大地丰富了祖国医学宝库。此书曾被节译成外文,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西方医学界称王清任为中国近代解剖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