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北京奥运开幕式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一)

(2009-02-19 22:32:26)
标签:

北京奥运会

开幕式

中国文化

知识/探索

天干地支

日晷

分类: 中華傳統文化

   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其声光电的精巧设计和宏大场面震撼了世界,其中展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更是多彩多姿,令人印象深刻。

    其中的传统文化究竟有什么内容?

    本文试就此进行图文解读。

    开幕式共分十一个篇章,兹按其篇章次序,逐一解析。



第一篇章  击缶而歌

[开幕式场景]

开幕式仪式开始,欢迎焰火开始燃放。

焰火环绕体育场一周,一道耀眼的光环激活了鸟巢上方古老的日晷,日晷投射出的光线燃亮了广场上的缶阵。

场地上的上下两处缶阵,呈长方形,由2008名击缶手组成(经笔者反复观察,实际上只有2006名击缶手)。

缶面上的灯光随着有节奏的击打依次亮起,整齐而震撼的声音随光波的律动传递着光阴的概念。

和着如心跳般的击打声,缶阵中开始显示出巨大的光影数字605040……,预示着北京奥运的分秒临近,全场用震撼的节奏一同倒数……

654321

燃放焰火!

2008名击缶手,一边击缶,一边高声吟诵着《论语》中的名句。

  鸟巢上空环形显示屏上显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及英文Welcome My Friends

[相关图片]

解读北京奥运开幕式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一)

日晷显现

解读北京奥运开幕式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一)

缶阵全景


解读北京奥运开幕式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一)

缶阵开始倒计时


解读北京奥运开幕式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一)

倒计时进入高潮


解读北京奥运开幕式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一)

烟花绽放的鸟巢


解读北京奥运开幕式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一)

击缶手击缶而歌


解读北京奥运开幕式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一)

缶阵俯瞰


 

[文化符号与概念]

    这一篇章所展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依笔者观察,主要有8项,与其所属文化范畴分列于下:
(1)日晷(传统天文学)

2)天干、地支(传统历法及术数)

3)十二时辰 (传统历法)

4)初正时辰 (传统历法)

5)缶 (古代音乐)

6)孔子 (儒学)

7)“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儒学)

8)《论语》 (儒学)


[文化解读]

日晷

日晷 (音guǐ),又称“日规”,是古代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日晷并非中国人所首创,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诞生于六千年前的巴比伦王国,而埃及也出土过3500年前图特摩斯三世时期存留下来的日晷。

解读北京奥运开幕式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一)
赤道日晷

按日晷平面的不同放置,日晷可以分为地平日晷、赤道日晷、立晷、斜晷等多种。最常见的是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北京奥运开幕式上的日晷属赤道日晷。

解读北京奥运开幕式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一)
赤道日晷的背面

 这种日晷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晷盘是一个圆盘,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时辰,计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晷面中间插着一根铜针,在太阳的照射下,铜针的影子随着太阳的移动在晷面上慢慢地移动。因晷针与地球的自转轴平行,其日影在晷面上均匀移动,所以这时些刻度是均匀划分的,移到哪个刻度上,就是到了哪个时辰。

解读北京奥运开幕式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一)

与开幕式上的日晷形制完全的赤道日晷

 

解读北京奥运开幕式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一)
北京故宫角楼上的日晷

中国对日晷的最早文献记载是《隋书·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公元574年发明的地平日晷,赤道日晷的明确记载初见于南宋曾敏行的《独醒杂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图。

但目前发现考古实物证明,中国最早的日晷是秦汉时期的二具石刻日晷,其一是1897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出土的赤道日晷(端方藏),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一具是1932年河南洛阳市出土,现藏加拿大多伦多安大略皇家博物馆,这二具日晷都是地平日晷。

解读北京奥运开幕式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一)
秦汉时期的地平日晷
出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呼和浩特地区的地平日晷,石制,原为端方旧藏,现存于中国历
史博物馆。这种地平日晷的刻度是不均匀的,原因就是它是地平放置的,日影的移动不均匀。

解读北京奥运开幕式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一)

韩国朝鲜时代仰釜日晷

解读北京奥运开幕式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一)
现代精制的仿古日晷
     这种利用太阳光的投影来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所用达几千年之久,然日晷有一个致命弱点是阴雨天和夜里是没法使用的,而且,一天的日照时间并非24小时,因此,象开幕式展现的这样的日晷,从戌时到寅时的这段时间是无法看到晷针日影的。


●天干地支

开幕式上的日晷上刻着十二地支、十天干和乾巽两卦。其中,十天干和乾巽两卦表示方位,十二地支表示时辰。

十天干是:

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

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 guǐ);

十二地支是: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

午(wǔ)、未(wèi)、申 shēn)、酉(yǒu)、戌()、亥(hài

    干支的文字含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有一些解释,但笔者认为没有什么意义,干支的符号含义才有意义。

    干支在甲骨文中就大量出现过,最初干支用于纪时,殷商时代即用于纪日,后来又用于纪年、纪时、纪月,在传统历法夏历中应用很多。

解读北京奥运开幕式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一)

甲骨文:完整的六十干支表

     其实,天干与地支,不但是中国独有的纪时系统,而且中国传统术数如《黄帝内经》、奇门六壬、文王占卜、命理八字等,基本上都离不开干支,均通过干支和与干支相配合的阴阳五行来推定事物的吉凶悔吝,因而干支是中国术数的通用符号。

笔者认为干支是中国古人一项伟大的创造,它的功用很大,但很难解释清楚,更难用西方科学来证明。

已故的原中科院院士、原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名誉会长、著名科学家翁文波先生,生前几十年一直专门从事地震和天灾的研究,在哲学、数学、知识论等诸方面领域有很深的研究造诣。他另辟蹊径,建立了一套独特且有效的预测理论而享誉国内外,他提出的“自然界突发事件的天干地支周期性”理论对信息预测学和多学科领域都是伟大的贡献。用他独到的理论,借助计算机,可以对全世界范围的地震、洪涝、干旱甚至灾害天气进行准确的预报,准确率达到80%以上,预测水平大大领先于世界。翁文波对干支的研究很深入,他把干支上升到数学理论的高度,提出了“沙中金地震序列”、“白蜡金地震序列”等以干支周期律表述的地震发生时间序列,他生前曾经大声疾呼,向国际历法改革会议郑重推荐干支纪历作为新历法的辅历或副历。

这是一位科学界人士对干支的认知,他所以认识到了干支的价值,是因为在其研究领域内极有实效,但他无法证明干支为何能预测地震,笔者认为,干支的奥妙绝不仅仅是这一两个方面,它的真正价值也许需要几千年去发现,这正是中国的天人合一的魅力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