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成都印度班加罗尔it |
分类: 产业 |
记者:高新区提供了哪些优惠的政策和配套环境来吸引企业来落户?
傅学坤:成都市和高新区,为软件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制定了从招商引资、科技创新到产业扶持的完整的政策体系,即根据企业引进和发展不同阶段配置不同的政策。对国内外知名企业,配置了土地优惠、房租减免到人才招募、人才培训到税收减免和奖励、产业扶持等系列招商引资政策,帮助其人才“本地化”和产品“成都造”;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配置了科技创新政策,包括房租优惠、创业帮扶、资金争取、项目申报、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等方面,扶持其快速发展、保护核心竞争力;为较大规模、处于发展临界点的企业配置了产业扶持政策,根据其在发展中遇到的资金、人才、市场、资质等方面的瓶颈,研究扶持政策,有针对性的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在2007年,高新区制定发布了《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软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试行)等一系列的政策。
可以举几个例子,有一家跨国企业要到成都来投资,但它的全球CEO很苦恼,因为中国区的CEO一直没有找到。我们通过猎头帮助寻找,给了他很多选择。最后选的CEO虽然不是我们提供的,但是他从心里非常感谢。最后,也到高新区落户了。另外的一个例子是,有一个本土的企业融资遇到了困难,高新区就牵线搭桥,为其找项目等。
记者:您和一些跨国公司有过很多接触,他们投资落户最大的顾虑是什么?
傅学坤:他们有一些顾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综合环境是否符合;第二是所需要的人才够不够;第三,知识产权保护的方面是否完善。我们的政策针对这些方面做了相应的改善。
记者:发展软件业,最缺的是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成都政府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傅学坤:政府不是办高校,所以政府的职责是“打通人才的最后一公里”。为此,高新区成立了“软件联盟”,给培养人才提供从寻找到培训等一条龙的服务。
记者:前几年,国内很多成都称要当中国的“班加罗尔”,成都也在大力的推进软件外包的发展,您认为成都目前离印度的“班加罗尔”有多远?印度的软件外包的发展对成都有哪些启示?
傅学坤:主要差距是时间,班加罗尔的发展比成都发展早了20年,这20年就是差距。我去过好几次印度,班加罗尔有几点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第一,人才培养,印度注重人才培养10年如一日;第二,印度注重本土企业的培养,目前印度的塔塔等企业都是国际型的,能参与到国际的竞争中。第三,印度能把古老的印度文化和现代文明完美的嫁接起来。印度的文化像中国一样悠久,但能很好的和现代文明嫁接起来了。
记者:与大连软件园、上海的浦东软件园等相比,成都高新区发展软件业的模式上有什么不同?
傅学坤:这些城市发展软件业都有成功的做法。大连软件园和浦东软件园以企业为主体经营管理、推动产业发展模式的某些做法值得成都高新区学习和借鉴。目前,高新区推动产业发展以政府为主导,少了些市场因素、多了些总体规划和协调,在成都产业发展的这一个阶段,我们认为是适合的。同时我们也在探索引进国内外先进软件园管理机构自建园区,引入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成熟经验,在区内形成“一区多园”,相互促进、共同竞合的良好局面。
记者:软洽会今年已经是第六届了,软洽会对成都吸引投资、促进软件业发展方面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在“以会促产业发展”方面,您认为还有哪些有待完善的地方?
傅学坤:通过前五届软洽会的举办,成都软洽会已经成为国内较为知名的业内峰会,每年吸引众多国内外知名软件及软件外包厂商和资深经理人参加,在吸引投资、宣传和推介成都软件业、推动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学也希望通过各方的努力,把软洽会办成有利于本土企业对接跨国公司,国际知名度进一步提升的业界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