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产业 |
“填补XX技术在我国的空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如此字样,何等熟悉!这样的鉴定同样给了2003年至2005年底的汉芯,伴随的还有掌声和民族的骄傲。但是,经过业界近半年的质疑后,在
从当初的众星追捧到人人唾弃,“汉芯”跌落的轨迹扇了谁的嘴巴?
首先,狂热的民族主义者该回归理性。长期以来,在高科技领域,打“民族牌”的技术总能轻易得到国人的追捧。正是在此背景下,2003年“汉芯一号”出世旋之成为了“民族的骄傲”,不能不说是狂热的民族主义情节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不是说扶持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不好,只是,不能凡是冠于“中国芯”等等诸如此类名号的技术和产品都不顾一切去追捧。正如善良容易被人利用一样,狂热的民族情结也容易被人利用。
其次,专家鉴定组该如何操作?专家问责制何日建立?在汉芯的多次鉴定中,专家组成员都是当前中国顶尖的半导体专家,居然没有看出“汉芯”非144脚,而是208脚。是他们看不出来吗?非也,是专家组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或许他们根本没有仔细看就在鉴定书上签名了。
在高科技产品的鉴定中,专家组的鉴定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要求非专业人士的政府官员、记者和普通公众对芯片这样的尖端科技有鉴别能力,太勉为其难。因而专家组的鉴定意见成为了公众判别正伪的依据。但是目前在鉴定会上,专家往往成为了幌子。所谓的鉴别会专家只是走走过场。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有委员抨击说,专家往往在鉴定会当天才能拿到材料,半天的时间很难了解清楚技术的情况,而且当时迫于压力和人情关系不得不做出鉴定。更重要的是,鉴别会上签了名也就签了名了,出事后并不需要担责任。如果相关条例规定出了问题得由当时鉴别会上的专家担着,试问哪个专家敢轻易签名呢?或者,为了避免被鉴定企业与专家间的利益以及人情关系,何不尝试请国外的相关专家参与鉴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