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继承传统【品读名画】 |
001 《鹳鱼石斧图》
新石器时期 陶质彩绘器 高47厘米 口径32.7厘米 河南省博物馆藏
《鹳鱼石斧图》赏析
|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 马执斌 |
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之一。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绘画艺术作为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的童年,即史前时期,就放射出奇光异彩。
迄今为止,考古工作者发现的中国史前绘画艺术遗存有彩陶画、岩画、壁画和地画。其中最主要的是彩陶画。仰韶文化中的彩陶画是中国史前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
仰韶文化是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而得名的。其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仰韶文化遗址颁分布地域东到豫东,西至甘、青接壤地区,南达鄂西北,北抵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而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先民善于制作彩绘的陶器。
1978年,在河南临汝阎村出土了一件陶缸。其器形为敞口、圆唇、深腹,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钮,腹部是彩绘《鹳鱼石斧图》。这幅《鹳鱼石斧图》是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作。
《鹳鱼石斧图》画面纵37厘米,横44厘米。在绘画史上,它不仅反映了人类童年绘画萌芽时期的艺术风格,而且以其宏伟的气势,体现了中国史前彩陶画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
整幅作品的内容分为两组:右边画的是一把竖立的装有木柄的石斧。石斧上的孔眼、符号和紧缠的绳子,都被真实、细致地用黑线条勾勒出来。左边画的是一只圆眸、长喙、两腿直撑地面的水鸟。它昂着头,身躯稍微向后倾,显得非常健美,嘴上衔着一条大鱼,面对竖立的石斧。
石斧是新石器时代人们普遍使用的生产工具。人们用石斧砍倒荆棘,开辟田地。人们用石斧防御猛兽袭击,保护自身安全。石斧在原始人征服、改造大自然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自然,原始人对石斧产生了崇拜的心理。画面上的石斧是经过作者精心艺术加工处理的,它不是简单地静物写生。真实情况,石斧只能随意平放,不会自然竖立。作者让石斧巍然屹立在画面右边,斧刃朝向外边,形象严肃,一丝不苟,显示出巨大的威力,石斧被赋予灵性,人格化了。它已经成为氏族图腾,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了。画面上的水鸟,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是鹳,但也有少数研究者认为是鹭。不管是鹳也好,还鹭也好,都是能给原始氏族带来欢乐、吉祥的益鸟。鹳衔着大鱼,虔诚地面对石斧,意味着向石斧奉献供品,祈求石斧保佑氏族平安、吉祥、欢乐、丰收。这幅彩陶画极有可能是原始氏族图腾崇拜礼仪场面的一个特写镜头。
一般彩陶上的绘画以装饰纹样为主,像这种描绘物象的绘画罕见。《鹳鱼石斧图》标志着中国史前绘画艺术由纹饰绘画向物象绘画的发展。纹饰绘画与器物密切结合,而物象绘画与器物形状基本脱节,绘画的独立性增强了。整幅作品中,鹳、鱼、石斧的描绘极具绘画性。无论是形象的塑造,还是画面的构思,都不像纹饰绘画那样考虑如何与器形有机结合,而它仅仅是以陶缸腹部表面作画而已。在这里,绘画性彩陶与几何纹彩陶的分离,以至绘画与陶器的分离,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审美观念、创作思想及绘画技巧向更高阶段演进的体现。
《鹳鱼石斧图》的表现手法与创作思想具有以下特色:
作者根据石斧、鹳、画的不同形象、内容和要求,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去表现。石斧和鱼,用黑色线条勾勒轮廓、起承转合刚柔互用的笔致,把表现对象的形状和神情描绘得十分生动;鹳则直接用色彩涂染形体,惟有眼睛,用浓重的黑线勾圈,中间用黑色圆点表现眼睛,显得分外有神。这幅作品已经孕育了中国绘画传统艺术表现手法的两种基本形式──勾勒和没骨。
用黑色线条准确地勾勒出石斧的真实形象,并赋予它灵性,把它人格化,让它巍然屹立在画面上,从这样的构思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中国史前绘画艺术家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思想。
书摘 |
人们开始制作、使用陶器是社会历程进入新石器时代最主要的标志之一 。陶器的出现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将一种更为清洁、便利、先进的生活方式 带入人群,同时也将原始人对于美最质朴的感受与追求留在了它的陶土表层 。美化陶器的方式很多,在种种装饰手法中,彩绘是最成功的一种。它在打 磨得很光滑的红色陶坯上,用就地取材的天然矿物质做颜料进行描绘,入窑 烧制后能呈现出赭红、黑、白各种颜色组成的美丽画面。中国新石器时期以 陕西、河南为中心的仰韶文化和以甘肃、青海为中心的马家窑文化都有最出 色的彩绘陶器存世。 这幅陶器上的画作被称为《鹳鱼石斧图》,是中国新石器时期中一件非 常特殊的彩陶绘画。想想我们所熟知的那些彩陶,“舞蹈纹彩陶盆”、”三 鱼纹彩陶盆”,还有这件”梳齿纹彩陶罐”,它们的彩绘多集中在器物的口 沿、上腹等非常显要的部位,而且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图案的连续性、重复 性。这些彩饰给人的第一印象总是图案、纹饰,而不是独幅绘画的感觉。有 时这些罐子从俯视的角度看可能会得到一个更美丽的画面,可见当时人在制 作时对这些纹饰的位置与效果是有着自己的考虑的。但《鹤鱼石斧图》不一 样,它的绘制与器形并没有非常明显的配合关系,而且只是画在一面,另一 面是空白,所以它不是为了配合陶器而产生的,而是一幅有着自己相对独立 的含义的彩绘,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说是一幅独立的绘画作品。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用白色颜料在夹砂红陶的缸外壁绘出鹤、鱼、石斧 ,以粗重结实的黑线勾出鹳的眼睛、鱼身和石斧的结构。画面右边的石斧被 捆绑在一个竖立的木棒上.木棒有四个圆孔,用以穿绳固定石斧,握柄处制 作者用尖状器刻划出绳索花纹,而木棒下端略粗则可能是为了防止绳索脱出 。左边这只圆眸、长喙的水鸟昂着头、身躯稍往后倾地站立,大家一般认为 它是一只鹳——一种捕食鱼虾的水鸟,形体像鹤又像鹭。白鹳叼着的鱼通体 涂白,头、身、尾、眼和背腹鳍都被交代得十分清晰,可能是鲢鱼一类的细 鳞鱼。虽然画法很简单,鸟、鱼和石斧的形象也处理得非常稚朴,但是制作 者却对表现对象的种种基本要素,如斧子的结构、鱼的结构都交代得十分到 位,在画面中将清晰的几何形式感与自然、犀利的观察非常完美而自然地结 合在一起。 艺术史家贡布里希(E.H.Grombrich)在讨论埃及早期艺术时曾经说过 .埃及画家是根据记忆,而不是在一个特定时刻所看到的情景绘画,所以他 们画的是自己了然于心的事物或场景,并且会十分清楚地将它们表现出来。 这对《鹤鱼石斧图》来说.也是一种恰当的分析。当这样一个画面给我们带 来视觉上的新鲜快感,而我们也乐意把它作为一种不需要任何解释的画作来 接受时,是否可以再想一想它为什么会被制作?为什么会被制作在这样一个 缸状的陶器上?这个陶器有多大?是作什么用的?当你慢慢地将视线渐渐地从 画面本身延展到它的承载物上时,也许就开始离这幅画更近了。 1978年11月,河南省临汝县阎村纸坊公社的几位社员在种树时挖出了11 个“缸”,其中一个上面就画着这幅《鹳鱼石斧图》。在考古学中,这种陶 器的学术名称叫做“瓮”,就是我们今天的“缸”的前身。这个瓮高47厘米 ,口径32.7厘米,底19.5厘米,敞口,在瓮的底部正中有一个圆孔,这说明 它是一件葬具,应该还配有一个缸盖,可能是遗失了。 围绕着这个画着令人费解的图像的瓮,人们产生了种种揣测与解释:有 的说是悼颂死者,有的说是氏族权威的象征,有的说反映的是原始生产,还 有人说其主题是男女爱情……接受面最广的是中国考古界权威严文明提出的 观点,他认为这是一个部落联盟酋长的瓮棺,白鹳是他所属氏族的图腾,而 鱼则是敌对联盟中支配氏族的图腾,这幅画是对他生前在与鲢鱼氏族战斗中 取得决定性胜利的称颂与纪念。严先生的观点并非没有值得商榷之处,比如 说,鸟吃鱼的图像在彩陶上的出现,并不仅限于这个地区,在陕西出土过一 件同样有鸟吃鱼图形的陶器,那也是象征鸟部落打败了鱼部落吗?于是就会 有人提出:”为什么只能鸟吃鱼不能鱼吃鸟,如果是鱼氏族打败了鸟氏族呢 ?……” 这些问题都还值得学者们作更多、更深入的研究,对我们而言,重要的 不是得到一个最终的结论,而是从对这样一幅画作、一个陶瓮的玩味中进入 到被文明隔绝了的史前。罗斯金(Ruskin)曾经说过,伟大的民族在三种“手 稿”中写下了它们的自传:行为之书、语言之书和艺术之书。如果不读其他 两本书的话,其中任何一本都无法读懂,而艺术这本书是最值得信赖、最持 久的……你是否嗅到了一丝来自远方的风呢? P3-5 |
鹳鱼石斧图彩陶瓮(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
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心灵的抒发
神秘的画卷
对首领的怀念
极高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