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成长点滴 |
宝宝昨天回家,脸上挂了花,很小的一点儿划痕,问孩子怎么回事?他说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抓的。有了上一次经验,我已经平心静气的接受了,早上我起床在洗刷间,听到宝爸和刚醒的宝宝交谈:
宝爸问:宝宝,你的脸上怎么了?
宝宝:是***和**一起抓的。
宝爸问:当时还有谁在啊?
宝宝:老师在,老师拉开的还说--不许抓人!
宝爸说,当别的小朋友来抓你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办?
宝宝:把小朋友推开。
宝爸说:...别让他碰到你...还要告诉老师...(这是断断续续听到的)
宝宝:嗯,嗯,嗯...
宝宝不是个攻击型的孩子,他性情温和,为人和善,和小朋友们在一起,即使他伸手出去,也绝对是友善的表达,不会攻击和伤害,当他不到一周岁的时候,经常会被比他还要小的孩子出其不意的抓伤,而且大部分都是小姑娘,有一次被小他两个月的一女孩抓的毫无招架之力,两岁时还在饭店被小他半岁的女孩抓肿了脸。只是因为大人抱着两个孩子近距离接触被突然攻击。因为都是孩子,都是无意识的行为,我们当时能做的就是加强看护,但他这样的性格脾气一度受到我们的强烈担心,其实做父母的,不期望孩子为人恶,但绝对也不希望孩子老是被别的孩子欺负。
上一次在幼儿园受伤后,我们就觉得进入幼儿园了,家长不能一味的跟在身边保护,幼儿园的老师照顾那么多的孩子难免有所疏忽,于是对宝宝的安全自卫教育也就被提上了日程。
首先,行为界定很关键。孩子太小,很多行为的界限还分不清楚,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友好的表示,什么是比较危险的“进攻行为”很重要。我们对宝宝说,如果对方小朋友动作很轻,宝宝不觉得站不住或者疼,就不要紧,高高兴兴的和他们玩就行,但是如果在玩得时候,宝宝觉得被小朋友推的站不住了,或者觉得被小朋友抓着疼了,就要有所反应。宝宝听了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第二,如何反应更重要。不主张主动进攻,不等于被动挨打。如果小朋友推宝宝,宝宝要把小朋友的手推开,或者快速离开小朋友,告诉老师。宝爸甚至在院子把少林拳的格挡术演练给宝宝看,还和宝宝过了两招,我饶有兴趣的站在一边观察,宝宝学习的时候,表情是轻松愉悦的,动作是稚嫩的,力度是轻柔的。不过教的时候我们都发现有两个动作进攻性太强,就放弃了,孩子太小,分不清轻重,万一真的学会了,就不是防卫,成了进攻了。
第三,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灌输是非观念。无论是看电视,看动画片,还是在路上和人交流,我们都随时灌输孩子这种观念,宝宝经常会和我交流,“妈妈,他打人,是坏蛋!”或“大灰狼,欺负人!”我问怎么办呢?宝宝会回答:“让警察抓住他。”或者“把他推倒!”我把它归结为简单的是非观念。
教育归教育,效果如何我还一直不清楚,直到上个星期的家园联系册里,我看到了老师的反馈,也看到了我们的教育成果:
老师这样写的:上观察课时,老师抓住了蝴蝶让小朋友们观察,宝宝特别好奇,第一个走上前去近距离看,结果别的小朋友都纷纷涌上前去看,宝宝不小心被一个小朋友推到旁边一个小朋友的身上,宝宝毫不示弱的转身把那位小朋友推回去,还不忘和老师告状:老师,***推我!
看到这一段,我明白,宝爸的教育见效果了。
其实,孩子都是晶莹剔透的,天使般的孩子行为也是无心的,当他们主动进攻或被动防守的时候,告诉他们界限在那里,如何应对,是家长也是老师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