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王兆乾晚年承认……之谜
(2012-09-19 19:39:45)
标签:
杂谈 |
分类: 转载的文章 |
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一说,最早见于王兆乾先生(1928-2006,男,山东省临沂市人,戏曲音乐家、剧作家、戏曲理论家。国家一级编剧职称。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学会理事、中国戏曲音乐学会理事、中国傩戏学研究会顾问、黄梅戏研究会总干事。)一九五七年出版的最早的黄梅戏专著《黄梅戏音乐》一书:“还有一种传说,是许多年前,湖北的黄梅县常闹水灾,难民扶老携幼、流离失所。部分灾民乃用云板、小锣和鱼鼓、简板为节拍,沿家卖唱换些谷物。这种曲调逐渐形成戏曲,在安徽生根并得到发展,因为来自黄梅县,故称为‘黄梅调’。”
2007年8月30日中安在线转载安庆新闻网上发表的《黄梅戏是一种皖河文化》一文中,介绍了国内唯一一家黄梅戏专业刊物《黄梅戏艺术》执行副主编何成结先生就黄梅戏“安庆说”、“怀宁说”、“湖北黄梅说”等众说中的“湖北黄梅说”所提出的异议:
“‘‘湖北黄梅说’是王兆乾提出的,后人基本沿用他的说法。但在王兆乾的《黄梅戏音乐》一书中,证据显然不足。’何成结说,‘王兆乾生前,我曾多次就这个问题与他交流,并提出了三点疑问:一,‘黄梅戏’前身‘黄梅调’,不是艺人们自己冠名的,直到解放前夕,没有一个艺人称自己唱的是‘黄梅调’;二,王兆乾在著书中称有很多逃水荒的艺人来到安庆,但是他们能否改变安庆本地的音乐基因是值得怀疑的,而且,至今也没看到有记载称湖北艺人在安庆收徒、传艺、甚至参与戏班组建之类的情况。既然是源头,就应该有传承关系,为何没有留下记载?三,湖北上世纪80年代时任省委书记的关广富提出‘把黄梅戏请回娘家’,在论证起源时参考的却是王兆乾、陆洪非的著作。’
“何成结的这三点疑问,不仅问倒了世人,而且也问倒了王兆乾。他向何成结表示,‘1953年调查这项工作时,自己只有21岁,在深层研究时缺乏理性的思考。’为了弄清黄梅戏起源问题,王兆乾将自己1953年考察黄梅戏的一段日记交给了何成结。
“王兆乾日记记的是1953年11月14日到26日在湖北采访的情况。何成结仔细研究后发现,当年王兆乾在湖北探源时主观性很强,且依据的是当时流传的采茶调。何成结认为用这种已经成形的音乐形式作为源头考察并不准确,且‘黄梅县’与安庆宿松(“宿松”为笔者所加)交界,音乐上有相通之处很自然,并不能据此来判定源头。”
晚年的王兆乾为什么会对自己当初写进书中的观点公开承认“1953年调查这项工作时,自己只有21岁,在深层研究时缺乏理性的思考”呢?
2008年1月6日《中安论坛》转发了《安庆广播电视报》特稿:曾担任安徽省文化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史学学会常务理事朱来常先生的《黄梅戏起源地争论引起的思考》。在该文中,朱先生列举了黄梅戏起源地“五大版本”:
●湖北黄梅说
湖北省黄梅县在“黄梅概况”中自称该县是“全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的故乡”,其理由是:黄梅戏在黄梅采茶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因县名,县因山名”(黄梅县西二十公里处有一山曰“黄梅山”)。此观点最早见于汤金城在《黄梅戏艺术》1989第二期增刊上发表的《话说黄梅县与黄梅戏》一文,在这里作者把县名“黄梅”与戏名“黄梅”划为等号。
●安徽宿松说 安徽省地方志学者廖理南认为,安徽宿松才真正是黄梅戏发源地。他说,据考证,黄梅戏渊源于唐初的黄梅采茶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代已经形成独树一帜的地方戏曲。“是安徽宿松和湖北黄梅一带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吟唱的一种曲调艺术形式。两县毗邻,有很长的边界线,很多东西是无法分开的”。廖理南先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在黄梅戏发展史上,宿松有十几项第一,如:1、第一个专演黄梅采茶戏。从明代中叶,宿松人就开始在松梅岭街上专演黄梅采茶戏;2、第一个将黄梅戏剧目写入戏台楹联。清代道光年间,当地人把《送香茶》、《西楼会》等几个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黄梅戏剧目写入廖河戏台楹联;3、第一个进行“官方公演”。宿松于1853年将黄梅戏由草野请进官方的县城公演,比《黄梅县志》记载的“黄梅戏1934年进黄梅县公演”早81年;4、第一个正式把流行于民间的黄梅采茶歌定名为黄梅戏,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记载了“黄梅戏”这个名称。
●安徽桐城说 黄梅戏是在桐城县罗岭镇严凤英的一出《天仙配》唱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之后,才真正形成一个剧种的。严凤英是黄梅戏的开山鼻祖,桐城罗岭(安庆市郊区)的山水、风俗人情孕育了这位杰出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没有严凤英就没有当代的黄梅戏。
●安徽怀宁说 安徽省黄梅戏发展基金会副会长柏龙驹说,如果“戏因县名,县因山名”,湖北黄梅县有个黄梅山,就说“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那么,安徽怀宁也有个黄梅山,两个“黄梅山”,究竟哪个“黄梅山”与黄梅戏有瓜葛呢?柏龙驹先生进而考证,黄梅戏的语言和声腔是以安庆、怀宁地方话为依托,与怀宁黄梅山一带民歌小调完全一致的,而与湖北黄梅县地方话大相径庭。
●《中国戏曲词典》
分说论
按照该词典解释,“黄梅戏,行于安徽、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采茶歌”。这里实质上点出了黄梅采茶歌长期流行于鄂、皖、赣三省相邻地区,三省相邻地区群众都有吟唱黄梅采茶歌风俗,因此,“采茶歌”不是哪个县、哪个地区所专有,谁在此基础上把采茶歌发展成为“黄梅戏”那是另一回事了。
从上面朱来常先生列出的黄梅戏源头的“五大版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多数“版本”内容空洞,理由简单,证据不足,很难说服人。2010年3月19日,笔者应邀在安庆参加由安庆市文化局和《黄梅戏艺术》杂志社联合举办的《黄梅戏班社到剧团的演进实录》编撰会议上,向与会的20余位专家和学者赠送了《宿松古今纵览》首辑,并就书中有关黄梅戏部分文章向时年83岁的安庆市黄梅戏研究所郑立松、《黄梅戏艺术》执行副主编何成结、怀宁县文化局张亭等老前辈请求指教。大部分专家、学者看过文章后,或电话,或来信讲到,《黄梅戏与宿松》一文,材料翔实,记写清楚,观点鲜明。他们此前,从没见到黄梅戏与宿松有如此深厚的渊源关系。2010年12月19日,在我整理《黄梅戏活化石89岁老人杨国英谈黄梅戏》时,与郑立松老人通电话,郑老还跟我讲,《黄梅戏与宿松》这篇文章,让他了解到此前不知道的好多新东西。他们大多认为,黄梅戏发源地不能不提到宿松。这里,我把当年宿松分管文化艺术工作的副县长和文化局长没接待王兆乾一行的这段隐情公开之后,一方面,对朋友们了解2006年前黄梅戏源头没有“宿松说”或许有点作用;另一方面,对解开晚年的王兆乾承认关于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缺乏理性的思考”之谜,或许有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