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艾玛的作品《白日梦》有感
(2021-04-25 06:45:39)分类: 读书随感 |
春来爱有归乡梦
——读艾玛的作品《白日梦》有感
手里这本作家艾玛的作品集《白日梦》的扉页上写着作家送给我的时间是2012年5月11日,依稀记得那时我那年在小城的文学刊物上发表了阅读她的短篇小说《浮生记》读后感不久,至于在那个场合得到的这本赠书,自己跟作家艾玛说了些什么,早已经忘记了,这本书让我带回家之后,便放到了自己的书架上,竟没想到这一放就是八年。
即便在这期间自己又阅读了作家艾玛的随后发表的一些作品,例如她在2017年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长篇小说《四季录》,还有发表在全国不同刊物上的作品,断断续续看了不少,严格意义上说,艾玛是我最喜欢的女作家之一,自然我也当着作家艾玛的面表示自己是她的忠实粉丝。
至于这本《白日梦》被束之高阁如此之长的时间感觉匪夷所思,在通常的情况下,只要发现艾玛的新作发表,绝对会在第一时间去拜读,去了解作家近一时期的表现手法和讲述给我们的与众不同的精彩故事。
认真阅读这本书《白日梦》已经是2020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因小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有的外出计划和接待计划全部取消,只好呆在家中防范疫情扩散,自己从书架上中随意地选择了几本,艾玛的这本《白日梦》就在其中,也成为了黄金周里面的最令人兴奋的精神食粮。
通过阅读才知道,艾玛的这部作品集是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新写实主义女作家从辑”中的一本,这本从辑选定的将近二十位女作家的个人作品集,而在本世纪初这些作家已经在中国作家阵营中崭露头角,已经是不可小觑的新生代作家,而这套从辑就像这套丛书的前言表述的那样,是欣欣向荣的中国文学事业的一个缩影,是生机勃勃的转型期中国小说界的一件雅事盛事。
看完了艾玛这本《白日梦》作品集,自然产生了想更多了解这些被选定女作家的不同写作特点,自己从当当网一本本地寻找,目前已经将这套从辑选定的女作家的作品集全都买到,将成为今后自己阅读计划中必读书目,目前阅读了艾玛的《白日梦》之外,还阅读了鲁敏的《惹尘埃》和王秀梅的《丢手绢》两个女作家的作品集,给我的感觉她们风格各有不同,但是有一点非常的相近,他们捕捉生活细节能力有异曲同工之妙,你能够从她们的作品中找到感动你的故事和人物。
作家艾玛的这本《白日梦》精选了她的中短篇小说十九篇,其中有多次获奖的作品,例如《浮生记》这篇作品发表于2009年第九期《黄河文学》,一发表就备受关注,《小说选刊》2009年第十期转载,《新华文摘》2009年第24期转载。并被收入了漓江出版社《2009年中国年度短篇小说选》,之后又选刊《2009年底小说排行榜》,并入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到现在我还记得在阅读完《浮生记》这部作品以后,我曾这样有感而发,《浮生记》之所以深受读者的欢迎和喜爱,绝非是一种巧合,不难看出作家通过塑造米新这样一个新时代的农村青年形象,来表达作者在变化发展的时代中名一个人对自己命运的把握。米新完全可以选择现代社会盛行的价值标准,冲出自己家乡那狭小的地域,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但是作家并没有按照趋利主义的大众观念去表现,把这样一个优秀的青年放在了新时期的中国农村的大环境中,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实际行动来证明,只要对故乡的感情在,只要对自己的劳作真心喜爱,也一定会过上幸福生活,命运同样可以跟着改变。
通篇看下来感受到作家把对故乡的关注点放在了发掘中国农民内心里最质朴和善良的本性一面,写出了中国农民的质朴、憨厚和吃苦耐劳的高尚情操,而正是这些优秀品质的发掘,让读者明白这种优秀品质恰恰是我们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逐渐被遗忘或正在丢失的品质,作家希望这种高贵的品质能够浮生,而新米则是这优秀品质的继承者。
作家艾玛把这部作品集起名为《白日梦》,而《白日梦》也是作品集里面选入的一部短篇小说,一直在想,到底是编辑采用了这篇作品的名字作为书名,还是遵循作家艾玛自己的意思。是谁更看好哪部作品,从我自己的感觉上说,这篇《白日梦》与艾玛在这本作品集里面其它的作品相比感觉并不是最有力度和感染力的作品。
根据这些年自己的阅读习惯来说,自认为把这本作品集命名为其中选入的一部作品的名字,一定是有着作家自己的深入思考,自己还是按照自己阅读特点先去看被命名为书名的这篇作品,例如在看这套丛书中的江苏作家鲁敏的这本书的时候,《惹尘埃》是她作品集里面的第一部作品的名字,也是这本作品集的名字。
《白日梦》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而且自己感觉看得有点压抑,或许自己的这种感觉也正是作家想要达到的目的。这是描写了一对进入中年以后的知识分子家庭中夫妻产生情感危机的故事。妻子发现了作为大学博士生导师的丈夫与他带的女学生有染,而且那个女学生也不避讳,当着她的面说了他们之间的感情的问题,这让她很没颜面,开始考虑分居和最终结束这段婚姻的问题,即使自己的丈夫表示出痛改前非,重归于好的态度,但是作为助教的妻子无法从这种情感伤害中解脱出来。
整个故事都是围绕着这个名为孟香的大学女助教为主线,以及她家庭处在情感危机过程中去写,写到了丈夫试图挽回曾有的那种温馨甜蜜幸福的家庭氛围,可是对于这个家里面的女主人的孟香心里对第三者插足这件事情伤害太深,对背叛爱情这件事情造成的心理阴影挥之不去,虽然也有孟香大学同学,成为律师的闺中密友的肖兰给她做思想工作,好言相劝,列举她经手的离婚案例中事例,告诉孟香必须谨慎处理情感问题,好像也没有什么收效,岌岌可危的夫妻情感王国感觉很快就要崩塌。
作家在塑造女主人公孟香这个人物时候,表现出她喜欢大雾的天气,自己分析这也是作家有意而为之,表现女主人孟香喜欢大雾的原因是喜欢雾里看花若隐若现的那种感觉,不希望把很多事情看的那么清晰透彻,看得太清楚,太明白也就没有了美感和神秘感,世上的很多事情不都是这样吗?就像作家在作品的结尾处写到那样:“人这辈子,就像雾中行走,有时候豁然开朗,有时候并不能看得真切,谁又能真正了解一个人呢?”我在想白日梦不也是同样呈现出这种状态。
类似这种家庭中夫妻感情问题的作品在这部集子里还有,只是用了不同的场景和人物来表现,例如《米线店》、《菊花枕》、《在金海角谈起故乡》都从不同的角度涉及到了家里面夫妻之间情感的那些事情,感觉作家始终对丈夫的忠贞有着她自己的看法,在这些作品中几乎全部都是男人失信,沾花惹草,最后让妻子左右为难,痛苦不已。就像她在《白日梦》中借用律师肖兰的话说的那样:“男人这种动物,天生就没有贞洁可讲!”
记得有一位著名文学评论家曾经这样说过:“爱情作为支持我们向往诗意生活的基本信念,作为最后一个缓解生存焦虑的孤独城堡,其赖以存在的基础正在受到致命的瓦解,或者说,神圣的爱情正在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一些残缺的情感。”想必作家艾玛已经在变化的社会中看到了这些,正在用这样残缺的情感故事忠告读者,对情感的懈怠或者是不专一是造成家庭情感悲剧的必然。
在作家艾玛的这部作品集里面,最令我感动的作品是《开满鲜花的土地》看完之后我在结尾处的留白处写下:“充满了人性的光芒”,我想这也是作家想要表达的意图,鲜花毫无疑问就是善良的人性之花,希望之花,无论自然条件多么的险恶,生活的多么的艰辛,只要抱持善良本性,生活就有希望。这部作品毫无疑问是作家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吃苦耐劳,精打细算,坚忍不拔的中国伟大母亲的光辉形象。
桂英是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个命运多舛的人,也是上帝眷顾的人,她一个人生活在已经废弃的矿区宿舍的破旧房子里,她的丈夫和大儿子相继在矿难中死亡,二儿子又不知去向,大儿媳妇带着孙子孙女改嫁到了镇上,桂英拖着年迈多病的身子骨顽强地活着,她知道自己的年老衰败,更知道自己的生命火焰随时可能熄灭,但是,在桂英的内心中依然还有一件事情让她放心不下,那就是她血脉相连的亲人,她的孙子和孙女小宝、小云。
这篇作品写了桂英拖着病衰的身子去镇上探望孙子和孙女开始,自己养的那只老母鸡下的蛋不舍得吃,攒到一定数量便会带到镇上送给孙子和孙女哪里。实际上桂英完全可以留给自己吃,补一补越来越衰落的身子骨。但是在这里并没有,她内心里只想着自己的下一代。
桂英坎坷的命运作家没有去罗列,而是巧妙地安排在桂英去往镇上的在路途上,大段的意识流的表现手法交代给读者,丈夫跟大儿子的死,儿媳妇无奈的改嫁,桂英老年成为了孤寡老人的悲惨现实,读者在为桂英揪心的过程中,了解了她的身世,这无疑是作家采用一个巧妙地叙述手法,选择重点事件来讲述,浓墨重彩地落在桂英豁出老命要去镇上探望自己的亲骨肉。我认为一个精彩的故事,必须借助一个新颖的形式,才可以得到完美的呈现,艾玛在这里做到了。
作家在作品的结尾处这样描写:她拍拍身上的尘土,把手里有些蔫耷耷的花束冲桂爹摇了摇,心满意足地说:“我还有多长的路要走,我自己还能不知道?”作家把桂英命运的悬念留给了读者,任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构想桂英借来来要面对的那些事情。这种留白很像是中国画的特点,留给了观赏者想象的空间。
这种表现方式又表现出桂英的那种易于满足,乐观豁达的品行。著名作家莫言曾说过:“一个作家的任务并不是要用文学来再现历史的真实,而是要用文学来表现人性,塑造出让人难以忘记的典型的人物形象。”回想这部作品,作家艾玛在塑造桂英这个人物形象做到了,桂英这个人物形象在作家的笔下熠熠生辉,也深深镌刻在读者的心中。。
在这本作品集里面很多描写涔水镇里面发生的故事的作品我都非常地喜欢,例如这本作品及里面的第一部《米线店》感觉写的到位,淳朴的乡间随着时间和社会变化的进行,这种淳朴开始变化,对充满情欲的世界,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认识和接触这个社会,民风在这种社会变革中也在发生变化,而涔水镇这个米线店就成为了洞悉社会发展变化的窗口,崔木元和菊珍就成为了不同观念影响下的年轻人的代表。
《菊花枕》留给我的印象深刻,整个故事围绕着四婆临终前的时刻,表现出来的新时代观念与传统观念的冲突,年轻人的想法与传统观念做着激烈的抗争,咏立的选择,桂子的强势出现,兰馨的透彻观察,作家在表现新旧观念交替时刻呈现出来的那种纠结。而《在金角湾谈起故乡》我认为是一部作家深思熟虑后写的一部思想性极强的作品,既有作家的思想深度,也表现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这部作品集里面的另一篇作品《小民还乡》我非常喜欢,故事的发生地依然是作家最熟悉的故乡,依然是那个名为涔水镇的地方,它像中国成千上万个农村乡镇一样正在经历着时代的变迁,城镇的快速发展或多或少地在影响着习惯于传统劳作的家乡的人们,原有的思维模式,道德观念从表面上看并命有多大的改变。
但是对于接受新事物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从这里走出去,到外面的世界追逐自己的梦想,在不同的大环境的影响下,他们对故乡的那种认识正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难看出既有对故乡那份无法割舍的眷恋,家乡的一山一水凝聚着走出去的这些年轻人最美好的回忆。
可是一旦走出这里,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的走出去,例如像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梁小民是被自己母亲逼走,还是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去到一个更大的生活空间,完全不同于曾经生活的环境打拼,实现自己改变命运的理想。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和高度看这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又会有新的感受和认识。
回过头来看一下留守在家乡的那些人的观念的陈旧,对新事物的那种盲目排斥,以及他们身上表达出来的那种对清贫生活的那种麻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现状,让已经接受新观念的年轻人无法接受。这种观念的差异,这种传统观念与现代思维方式的碰撞,催生出梁小民这样有新生代式人物出现。
作品的最后,梁小民给母亲上了坟,了却了内心里的遗憾和愧疚之后,选择了继续到外面去打拚这条路,结尾处作者很有寓意的做了这样一段描述,她写道:所有的人,从涔水镇出去的时候都走同一条路,那些年轻人,他们都是先出小镇,再顺着河岸边的公路往外走。就好像他们都是亲兄弟,在同一个屋子里长大,然后从同一扇门里走了出去——都是这样,比如梁小民,比如崔木元。王坪大的儿子强生去县城上高中,去北京上大学,后来又到那个远得了不得的美国,走的也是河岸边的这条路。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
这段话非常有寓意,涔水镇这条通往外面世界,略显泥泞的道路,不就是我们人生道路的一个喻示,这条路如何去选择,既有传统观念中的影响,更多的是自己的取舍,这条路既是通向外面世界的出口,也是衣锦还乡,或告老还乡的进口,这条路我们无法选择,不管你能走多远,都要这样一直走下去,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这种不停的走动中。
作家把这种不可逆的历史发展的既定事实,摆在了读者面前,似乎她在阐述这样的观念:这是中国农村发展变化的一种必然,梁小民、崔木元,还有已经功成名就的王强生,不过是千千万万中国农民,在经历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个代表而已。
一位作家说过:“真正的创新绝不是一窝蜂地去追赶时髦,而是老老实实地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如果你是一个有着独特的经历和人生体验的人,你写出的东西就会跟别人的不一样,而所谓新,就是跟别人不一样。你只要写出了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你也就具备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我想这也正是作家艾玛的创作的特色和创作风格,她笔下的故乡涔水镇,那里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无论是走出去的,还是在家乡固守的,他们都无法逃循社会发展变化过程的必然,在这期间他们的各种表现,又构成了一幅中国农村在时代的变革中,在发展变化的现实生活里,作家为我们描绘出波澜壮阔的景色。
高兵
2021年1月30日夜于家中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