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作家连谏新创作
(2021-04-03 07:42:25)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随感 |
紧扣时代主题
——读作家连谏新创作长篇小说《你好1978》有感
著名作家连谏创作的长篇小说《你好1978》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我有幸在第一时间得到了作家连谏的馈赠,我用了三个晚上的时间阅读了一遍,反复琢磨整部作品,正像作家连谏说的那样这部作品是她的转型之作,有了不一样的审视人性和关注社会发展的视角,有别之前那些擅长描写男女之间的情感问题上为着重点创作风格,作家站在历史的高度上,以她特有的敏感和洞察力,通过讲述一个中国最普通家庭伴随改革开放的大潮所经历的巨大变化,很好诠释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经历的时代的变迁,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
作家的使命与国家的使命是相一致的,在作家的笔下就像作家谢有顺说的那样:“俗世生活是世界的肉身状态,它保存世界的气息,记录它变化、生长的摸样。所以,以生活为旨归的小说,是对枯燥历史的有效补充。事实上,那些好的历史著作,也多采用文学的手法来增添历史叙事的魅力。”(谢有顺撰写的《小说的常道》第4页)作家连谏同样也是沿着这样一个思路去表现时代变革的过程,她把我们带回了更多人已经淡忘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初期。
作家选择了杜沧海为代表的这一家人的生活经历来表现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一九七八年正是社会变革代的开始,社会的变革带给这家人的不同生活变化,一直写到了当下,在我看来杜沧海一家人实际上这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就像有人说的那样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分子,通过细致分析一个家庭的发展变化,同样能够感受到国家的发展变化的历程。
阅读这部作品不难发现作家连谏笔下的杜沧海一家六口的命运与我们所经历的时代变迁不谋而合,杜沧海的父亲和母亲这是最具中国传统勤俭持家的代表,同样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个典型的家庭模版,他们的思想观念受着那个时代的影响,安于现状,与饥饿和贫困做着不懈的抗争,作家用简短的笔触还原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走过来的人都无法忘怀的饥饿和物资贫乏带给每一个家庭的艰难。
作家之所以把书的题目起为《你好1978》也正是从那时候起改革开放的春风渐渐吹进了每个普通百姓的家庭,作家以杜沧海家庭的每一个成员的生活命运变化,来表现传统与改革带给每一个人的机遇与挑战,有以杜沧海为代表的抓住机遇的第一批弄潮儿,当然也有不适应时代变化的部分人,例如杜沧海的二哥,不同的感受表达时代变迁带给人们的诸多不同认识和看法,最终每一个人都要随着时代的大潮前行,改革开放为弄潮儿提空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裹挟的还不适应变化的一部分人,因为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不以每一个人的感受而变化。
杜沧海的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工人,他一个人成为了支撑这个家庭的顶梁柱,一个人的工资要养活全家六口人的吃喝拉撒的所有生存问题,可想而知的艰难,而杜沧海的母亲则是勤俭持家,任劳任怨为家庭奉献伟大母亲典型的代表,为了四个孩子的吃饭问题,百般无奈之下成为了赶海达人,也正是由母亲的不辞辛苦,才能够让孩子们在最艰难的时期饿不着,杜沧海父母毫无疑问是传统观念的代表人物。
杜家的四个孩子则成为了整个改革开放历史期间的不同类型的代表,杜天河作为杜家老大,不难发现在作家的笔下他属于改革开放以后,知识改变命运的幸运儿,改革开放的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恢复高考,杜天河成为了幸运儿,也成为了杜家及周边邻里们的骄傲,考入名牌大学,毕业以后进入机关,后来成为了部门的小头头,看似按部就班的一步步走来,无论经历了多少感情的困扰,毫无疑问在作家的笔下他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
杜家的老二杜长江则成为了不适应改革开放带给他的那种冲击的一种人,在计划经济年代他成为了百货公司的小头目,自认为人国营大企业的招牌有着不一样的感觉,可是制度的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到来时,这种不适应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就像他反对弟弟杜沧海倒卖物资一样,认为那是投机倒把,就不知道这是多种经济形式的最初形态。
到最后自己所在的那个大型企业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摇摇欲坠,不得不面临着下下岗失业的局面,百般无奈的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判断,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向弟弟杜沧海请教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如何生存的技能,我认为杜长江是改革开放整个历史时期中经历阵痛的一种人。
作家花费气力最大的就是塑造杜沧海这个典型代表人物上,你可以感觉到作家自始至终表现了杜沧海我本善良的一面,无论是上学期间,看到母亲不辞劳苦去海边赶海,被风吹得患上的病症,他看在眼里痛在心中,为了给母亲买一条围巾,他背着家人去拉沿挣钱,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挣够了买围巾的钱,为母亲买了围巾,虽然遭到误解,但是作家想要表达的就是主人公的我本善良的本质,以至于整个故事的发展无处不体现这一点。
在我看来杜沧海就是改革开放的积极参与者,也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代表性人物,无论最初的那些生意有多么不好的声誉,从倒卖围巾到倒卖电子表和墨镜,在那个年代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是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弄潮儿,从现在去看没有这些人的试探,也不会有当下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的法制化经验的积累。
不难看到杜沧海的下海经商与传统观念的激烈碰撞,原本在恪守传统观念的父母那里,希望能够在学校努力学习,毕业以后找一份安稳工作,掌握自食其力的能力,接下来就是按照中国人的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做法,结婚生子,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日子,安于现状,生生不息。可是在杜沧海的内心里面并没有像父母期盼的那样,他发现了能改变贫困现状的另一种活法,那就是抓住商机勤劳致富。不仅如此,作家有意表现出杜沧海发财致富以后,并没有像有些爆发户那样沉溺于灯红酒绿,而是反哺社会助资办学,体现出杜沧海的家国情怀。
让我记忆深刻书中的那段情节,已经顶替父亲在邮电局工作的杜沧海根本就不满意那种沉闷的工作状态,当他毅然决然地要跟这会经商的师傅去闯荡社会,扔掉“铁饭碗”的时候,在他们家里面上演了传统观念与新观念的激烈冲突,作家非常精准地描述了作为传统观念的忠实守护者,杜沧海的父母为孩子的“大逆不道”而愤怒,木棍和铁钩子无情落在杜沧海的后背,杜沧海承受了怎样的痛苦我们无法感受,但是并没有为此改变他的选择,其实这也是改革开放能够到今天的一种奉献和带动,在那个年代下海意味着改变命运,改变生活,改写历史的一种选择。
作家并没有细致描写改革开放四十年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通过杜沧海这一家人的经历和变化来印证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作为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作家与这个历史时代的紧密相连。写到这里又想起一位作家说的:“小说所分享的,正是文化和历史中感性、隐蔽的部分,它存在于生命舒展的过程中,可谓是历史的潜流,是历史这一洪流下面的泥沙和碎石——洪流是浩荡的,但洪流过后,它所留下的泥沙和碎石,才是洪流存在的真实证据。生命的痕迹,往往藏于历史这一巨大幕布的背后,小说就是要把它背后的故事说出来,把生命的痕迹从各个角落、各种细节里发掘出来,让生命构成一部属于它自己的历史。许多的时候,历史只对事实负责,让生命构成一部属于它自己的历史。许多时候,历史只对事实负责,却无视生命的叹息或抗议,更不会对生命的寂灭报以同情,它把生命简化成事件和数字,安放在历史的橱柜里,这样一来,个体意义就完全消失了——而文学就是要恢复个体的意义,让每一个个体都发出声音、留下活着的痕迹。”我认为作家连谏的这部作品具有这样的特性。
当然这部作品远不止我所感受到的那些与改革开放息息相关的情节,作家依然以她特有的对情感方面的细腻观察,生动描绘,描写了杜家兄弟姊妹们的情感历程,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大哥杜天河与米小栗之间无法割舍的情感,最终以悲剧形式结束的情感历程。当然杜沧海的二哥杜长江与郭俐美两口子的关系,还有仰慕他,暗自喜欢他的同事小叶,都成为作品天光增彩的神来之笔。
而杜沧海的感情历程,显得比哥哥更有戏剧性的效果,实际上我能感受到作家对杜沧海那种发自内心善良所带来的痛苦的同情和理解,无论是上学期间一直爱慕的女同学丁胜男,还是一直喜欢他的吴莎莎,在这两个情感飘忽不定的女人身上,发生了不同境遇下的不同故事。
在我看来发生在杜家兄弟姊妹中的这些情感历程的表现,也同样是新旧伦理观念碰撞的表现。应该承认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体制观念上的改变,同样在情感与伦理观念上的改变,至于这些改变能否在未来的社会变革中被否定,我们不得而知,只能拭目以待。
作家通过一个处在社会变革时期家庭的生活的描写,表现了改革开放这四十年历史的过程,发生在杜家人的那些故事,我认为就是对历史过程添加的细节材料,也正是有杜家发生的那些故事,使这部作品变得丰富多彩,抓人眼球。当然作家连谏更懂得文学如果缺了历史的支撑,也会显得清浅,没有深度,所以作家抓住改革开放四十年这
英国作家毛姆曾说过说:“一部小说,首先要让人觉得可信;如果你本能地觉得人物的行为举止不符合常理,那么这部小说就完蛋了,小说家也完蛋了。”作家连谏这部作品的特点也就在于此,她讲述的故事正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每每见到作者笔下的那些场景,对于读者而言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不仅如此,你还会发现作家的功力就表现在感觉是清描谈写,确为我们展示了曾经那个年代的历史真实,犹如置身在那个历史时期,作家连谏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改革开放四十年百姓生活的“清明上河图”。
小说是唯一能使我们对那些因当代社会变化而成堆提出的问题中的大多数问题加以讨论的一种媒介。小说同样‘是社会的协调者、相互了解的媒介、自我反省的工具、伦理道德的展示、生活方式的交流、风俗习惯的产地,以及对法律制度和社会教条及思想的批判’。我想这应该与作家连谏在这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意图不谋而合,这也是我喜欢这部作品的理由。
2019年2月28日夜写于家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