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一千六百三十五)
(2020-03-27 07:04:3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每天写点文字,把自己想到的和感受到的一些想法记录下来,自己多次在想,这样记录到底有没有意义,时而觉得这是一件挺有意义的事情,等到自己写不动的时候,反过来看自己的这些文字感觉就像我们翻越最早的那些相册一样,带给我们一种特别的感受,知道我们曾经也激情洋溢过,对一些问题也曾思考过,至于思想深度怎样并不重要,那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与你的悟性和接受文化不无关系,很多事情是可遇不可求,能到今天就不错了。
有的时候觉得写这些东西没什么意思,无非把曾经想到过的和遇到过的事情记录了下来,不过是一种重复,既没有思想性,也没有借鉴的意义,完全在浪费时间,是一种近似于意淫的表现,觉得能写点文字,与那些作家相比你就是在哪里浪费时间,知道有功利主义的情绪左右,但是这也不能不认为说的这些不对,在一些人眼里你每天的絮絮叨叨就是在浪费时光,不如走到室外去领略大好河山。
就这样纠结中度过了十几年,看到还有三百六十五篇就写到两千篇了,到底还写不写,写什么?感觉要写的东西已经写得差不多了,继续记录自己的梦,意义何在?假如是年轻这还算作是为创作提供素材,梦的荒诞性是一个很好的表现手法,而且梦能带标着很多平日里想说而不能说的情节。
问题是自己也没有了小写小说和散文的冲动,年轻时不写,到了这把年纪就更不能写了,你的才分决定了你在这样的年龄就应该放弃,现在看一下身边有才分的年轻人的文字都比咱好,思路也比咱清晰,在读者的面前是一道风景线,我则是枯枝败叶,失去了美,我们的那些老生常谈确实没有任何的生命力,倚老卖老是一件挺让人讨厌的事情,更何况你写的确实技不如人。
这些年习惯用这样的手法来表述内心的想法,很多人劝我最好写出标题,这样对你的发表大有好处,你的这种“想到哪写到哪”的方式让喜欢你的编辑都无法去选用,实际上你加上一个标题就可以成为一个自足的文章。这些建议对我好像诱惑力并不大,发不发表都无所谓,已经过了那种心里面急需要被认定的年龄。
不过不能不承认,你能这样长时间的坚持下来,一定会有你内心里的一些需要的东西,不然的话支撑你坚持下来的力点找不到,觉得那是一件挺可怕的事情,也就是说你可以随时停掉你的这种喜爱,因为你不过是临时想到的一个行为。
但是你已经坚持了这么多年,感觉已经成为你生活中的一件不能忘却的事情,每一天无论是早晨还是晚上,这一天你可能有种种事情没有这样抒发,假如自己没感觉也无所谓,最关键是自己这一天没坐下来把自己内心里的一些想法写出来,似乎若有所失,这也许就是自己的动力所在,把内心里的那些想到的东西通过记述释放出来。
就像一个学生每天必须完成作业一样,这个作业可能是老师布置的,也可能是你自己加上的复习题,为的就是完成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上学的完成是被动,到当下自己的写作没有任何的指标和压力,完全是自己真实的一种愿望。
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一些做法跟上学期间的做法非常的相近,例如写这些文字的过程,假如那一天自己在写作上有了情绪,想到了很多东西,自己会在这一天使劲释放自己的想法,假如时间允许自己一天可以写三篇博文,用自己的话说积攒一些为了应对那一天有事无法写作的时候,拿出来做替补,省得有期盼的人认为你 出了什么事情,所以自己的存稿箱里总会有那么十篇二十篇的文字储存在那里应对不时之需。
记得上学的时候,自己最害怕写作文,就不知道怎样去写,大脑不开窍,所以经常作文成为了老师拿出来做为反面教材进行批评,后来感觉不单纯是批评,有一点讽刺挖苦的意味,主要是自己不虚心接受老师的意见,我行我素,让老师忍无可忍,只好用这样的办法打击自己。
后来自己想了一个办法,一旦那一天自己有了兴致,看到了那一个小画书里面有感兴趣的故事,自己也会抄一小段,作为自己作文的素材,加上胡编点自己的语言,感觉就是自己的作文作业,这样的事情在寒暑假作业里表现得最充分,老母亲是看不出来,要是老父亲检查作业我就倒霉了,他知道我这是应付差事。
记得很清楚有一次我把电影里面的情节编到了自己作文里,说老父亲跟我讲解放前怎么受苦受穷,把动画片《半夜鸡叫》的情节变成了老父亲控诉旧社会的自己经历,老师在班里面分析课文,便把自己写的这篇作文给分析了,让全班同学哈哈大笑,自己心里面想以后坚决不再写作文了,不够让老师损的。
谁还知道,从毕业以后,没有老师让你写作文,自己到喜欢上了用文字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方式,而且一度感觉一发不可收拾,这些我写过很多,特别是跟自己高中下乡的同学通信,后来发展到给自己喜欢的人写信,沿用上学期间的办法,东拼西凑找来一些“鸡汤”,把那些华而不实的句子认为是有水平的表现,洋洋洒洒写一大堆。
在后来停顿了一段时间,主要是参加工作以后,你不能在乎乱写文字,万一那句话写不好影响你的前途,所以把所有的文字都用在了年终总结上,或者是学习体会上,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到后来才知道比你写的好的人有的是,别看他们平日里不说,但是到了关键时候出口成章,写的文章你真的不得不佩服。
那时候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还属于深受十年流毒期间,还经常召开所谓的控诉大会,让一些员工上台发言,感觉他们写的真的很不错,后来知道这些老三届的学生文笔都很棒,那时候就会引经据典,整个讲话你就不感觉乏味,知道这就是能力。
在后来去机关帮助工作,从抄写文件开始,到后来领导让你比着葫芦画瓢,学着写一些会议通知之类的文字,在后来就是学着写学习贯彻意见,最初觉得很为难,后来领导告诉你,你不要去想自己怎样去理解,你把上面的指示精神照抄下来即可,既不犯错误,也不会走题,就这样一点点地开始接受领导的工作安排。
你放心写不好不要紧,因为你写完以后要经过副部长和部长的审阅,他们认定可以了,发现他已经把他认为不合适的部分给你删掉,加上了他认为补充的那些问题,在拿到大领导那里过目,这样一层层地过目,到最后的文字你已经感觉不出这是你的最初文字样式。
后来独当一面,你就知道官样文章的特点是什么了,只要不违背上面的指示精神,你按照上面的格式把名称改动一下即可,千万别有自己的独立见解,那是一件挺危险的事情。除非调研报告你可以加上一点自己的分析,而且要说的圆滑,不能把事情讲得过于严重,因为你不知道反应的这些问题会牵扯到谁。
到了最后你发现,假如你按照上面的要求完成他们要的材料,你的其他工作就不用干了,所以学会了曾经领导的办法,把任务分配到下面去,让他们去学着写,你成为了最终修改的人。至于到了退休以后,没有了精神压力,不怕得罪谁之后,才逐渐地改变自己的文风。
不过把话又说回来,这些抒发自己内心感情的这些文字,自己并没有去修饰什么,直言快语,缺乏艺术性和思想内涵,自己觉得把想要表达的东西阐述完了,就像解手一样,完成任务感觉一身轻松,把压在内心里的那些东西通过这样的方式排解,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至于它是不是锻炼大脑,延迟衰老不得而知,但他让你觉得时间过得飞快这是一个已经验证的事实,用这种方法学会跟自己交谈,估计将来不会因找不到人交流而抓耳挠腮,气急败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