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一千五百四十八)
(2019-12-24 06:13:2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自己的任性表现在很多地方,第一个感觉跟风不在是自己这个年龄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知道别人喜欢的东西未必就是你喜欢的,即便可能是你喜欢的,发现手头上有那么多的事情还没有干完,知道先把自己手头上的这些琐碎干完了也不晚,宽慰自己的那句话:“心急喝不上热黏粥”。
过去可不是这样,就愿意跟着风跑,也不问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听说出了一本新书,只要自己的老师和文友提及这个消息,其实有的时候他们也是道听途说,自己心里面就急了,赶紧想尽办法去找这样的书,找到以后囫囵吞枣看了,便急忙到熟人那里去卖弄,就怕别人不知道你在赶时髦,其实内心里面的不是学习的动力驱使而是虚荣心作怪,觉得不比别人差,实际上什么也不是。
年轻时候分不清什么是自己感兴趣的,自己能力范畴之内的,认为大家追寻的那些事情都是被认定的,后来才知道所谓的时髦更多成分是一种盲从,根本就不知道里面的内涵是什么,你跟风去学那些东西,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样地风光,在那些固守传统的人那里,你就是一种对传统的反叛,就是盲从,标新立异实际上是幼稚不成熟的表现。
那时候哪有这样的分辨能力,到现在回过头去想一下年轻时候自己的所作所为就知道办了多少不应该办的事情,跟风说白了就是没有定力的表现,就不知道在中国文化中早就有类似这样的事情,而且早有定论,就属于不成熟的一种表现,跟风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某些有企图人的利用。
最早的时候,就像自己曾经写过的那样,自认为有文化水平的表现形式就是看你身上上衣口袋里插着的钢笔,自认为有这样的装束就是有文化的表现,也忘了自己肚子里就没多少文化水,也跟着时髦,别人上衣口袋里插一支,咱插着两支钢笔,装成有大文化的样子,那时候没有人逗你,假如真的有人让你帮着写点东西,那一定会露怯。
上学和刚刚参加工作,自认为插着钢笔就代表着有文化,而插着的钢笔也是最简陋的,经常在跑跑颠颠中钢笔漏水,把胸口的口袋染了,让自己难堪,要知道那时候自己就没两件衣服,一旦发现污染了以后,心里面那才是一个窝囊,知道这是虚荣带来的意想不到。不知道能力和水平不在与你插几支笔。
年轻时候没有审美的标准,自认为把头发留的越长越有文学范或艺术范,也不考虑自己到底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和水准,年轻不去想这些问题,喜欢表面文章,跟着留了一个长发,自己觉得挺美,招摇过市,在更多的人眼里觉得这是一个另类,在自己家人的眼里这是一种反叛,多次跟你说,你的发型还是大众为好,自己哪能听进这些,一直到自己认为都没意思的时候,自己才多多少少知道头型与内涵不在一个层面上,头型不过是你内心想法的一种外露,也证明了你的审美情趣,用亲友们的话说,不学好。
在后来什么喇叭裤、牛仔服成为了时髦,自己也会在第一时间跟风,觉得成为了“西部牛仔”,就不知道衣服就是御寒的物件,奇装异服就是证明你审美的层次,领导说,你这是自觉其美,就你这一身衣服,你看一下那一个领导穿成你这样,那时候自己觉得美得难受,岂不知,这些服饰在那些国度也都是另类青年的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反叛,标新立异的做法。
后来进口旧西服盛行,自己托朋友买了两件,又成为了新的时髦,穿西服按要求里面要有笔挺的衬衣和领带搭配,那时候哪有那样的“装备”,跟着朋友学里面穿一件汗衫,不知道这是什么样的装束,到后来才知道那是混社会人的装束,里面不系领带穿衬衣,是需要动手时那身打扮不利于战时的需要,万一让对方抓住领带那就死定了,当知道这些赶紧把西服脱了。
师傅看得很清楚,跟我说,发现你总是跟着时髦走,这些是在说明不了你有水平,只能说你在外表上与众不同,而这种不同又是作为领导判定这个青年内心想法的最好观察点,你就不会跟更多人那样大众化,我实在看不出这些奇装异服有什么好的。听到这里知道师傅和同事们都看不下眼了,估计也会影响到自己的进步,这才有一些清醒,把那些自认为美得不行的行头换下来,恢复到大众状态。
到后来虽然生活上的很多事情不再去追求标新立异,但是脑子不够用,在很多事情上根本就不去考虑那样去做对你有什么用处,跟风成为了自己觉得不落后于大众的一种方式,不知道在更多问题上保持自己的性格是一件明智的事情,人云亦云是管理者希望看到的事情,便于他们的管理,到现在管理者也不喜欢有独立见解的那些人,他们希望的是异口同声。
后来这样的跟风又表现在读书和学习上,一段时间把自己打扮成文学青年,经常手里拿着一本书,跑到公园或者外面的某一个地方坐在那里装做认真阅读的样子,知道是做给别人看的,真的读懂了没有谁也不知道,但是喜欢那样一个表现形式,自己觉其美。遇到熟悉的人也愿意说几句,就不知道自己说的对与否。
那些年跟着风买了不少现在来看就不应该买的书籍,到现在看到那些书籍更知道永远也不会去阅读那些书了,似乎也想不起来买这些书当时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估计就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自己拥有书籍的数量,到了一定的积累之后,你才逐渐地知道,书的数量不意味着你的水平,只能说你拥有的资源多少,拥有资源只是你的优越性的体现,不在于你拥有就是你的水准。
到现在知道虽然读过那么多的书,但是你真正读懂的书没有几本,你现在也说不出来,看了未必就是懂得,看了没有了印象那就跟没读一样,看了没有准确把握同样也是如此,所以到后来自己真切地感受到,真正意义上读懂一本书你这一生足矣,很遗憾一本书到现在也没有真正意义上读懂,依然在不断地探索之中。
也正因为感受到这些,现在不在跟着所谓时髦去走,不管哪一个当代走红的作家写了一部怎样有影响的作品,大家趋之若鹜地跟风,那是他们的事情,自己依然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阅读,不再跟风飘动,知道你自己喜欢的才是你需要的,在你不断地阅读中,你自己便会有一种取舍的自我判断,跟着自己的想法,去完成自己想要的那些东西,我想最终达到的目的是相同的,即便不一样也无所谓,就像有人说的那样,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只要你在翻阅足以,真正意义上的开卷有益。
这些年跟文化人在一起的时间非常之多,听到他们谈及当下文化的情况,各有各的认识,对于我而言不过是了解而已,知道这不是我现阶段感兴趣的东西,一切还是遵循内心里的那种召唤,你当下把喜好停在某一个作家的作品上,就应该继续去完成你自己当下感兴趣的这些事情上。
有些人不理解我,说别人都在新的道路上前行,新的表现方法,新的构思,都会给我们带来新的视角,提供新的借鉴,即便他们说得有一定的道理,这也不足以影响我继续按照自己的感觉去阅读,跟他们说,你们现在已经走得很远,我发现开始对古典作家的作品感兴趣,发现所谓的当代不过是表现方式的标新立异而已,从发觉人性方面没有更多地提高,我们所有认为的新不过是外表的形式而已,人性不会变,只是你挖掘的程度深浅而已。
所以说你认为哪个作家好,那个作家弱,还真的不好说,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你便会发现好与弱不过是你自己认识而已,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遴选自己喜爱的作家的作品,他们的喜欢未必就是你的喜欢,当然公认的大家一定会有共同的感受,至于这所谓的共同感受也一定有理解的层面问题。
看书是一件属于自己的事情,沉浸在你自己的理解和欣赏之中,别人的见解只能作为借鉴,因为你知道阅读是你跟作者的一次敞开心扉的交谈,是你与作者之间的事情,没有别人参与,至于你看到另一些观点,那不过是他们交谈的内容,不属于你自己真实的想法,所以在阅读上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内心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