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到哪写到哪(之一千五百一十)

(2019-10-18 08:12:59)
标签:

杂谈

分类: 感悟生活

过去就愿意凑热闹,听说那有热闹戏,一溜烟就去了,至于说去看什么,还真的没有仔细想,觉得人多的地方一定是热闹,根本不知道人多的地方危险性也很大,记得很清楚儿时政治运动时期,经常在大院响起广播音乐声,时间长了就知道一定是有重大的消息发布,跟集结号一样,大人穿上衣服就去单位了,知道很快就要组织游行,孩子们跟打了兴奋剂一样,先是在院子里聚集,之后便向院子里的大操场集合,知道一会就能见到游行的队伍。

 

最让孩子们兴奋的是游行队伍还没到来之前,宣传车提前到来,更多的时候是有人向路边的观众撒传单,五颜六色的传单对孩子们而言充满了诱惑,跟着宣传车后面奔跑,抢撒下的那些传单,后来知道那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情,万一不小心摔倒了,被后面跟着的人踩踏不可避免,其实拿着那么多的传单一点用处没有,既看不懂写的什么,也不知道意义在哪里,完全就是看热闹。

 

后来到了小城,不长时间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体育场踩踏事件,为的是一睹世界跳高冠军的样子,用现在的话说名人效应,那一天自己也想去哪里看,不知道什么原因没去成,自己还觉得有些可惜,没想到发生了惨剧,在我们家门口听到拉着警铃的救护车呼啸而过,不停地往医院里送被挤伤的市民。父亲和母亲分别打来电话问我在不在家,当听说在院子里玩,一块石头落了地。

 

就别说这些极个别的突发事件,在学校里同样是这样课间休息期间,大家蜂拥下楼,挤成一团同样是一件挺危险的事情,那时候不知道这些,觉得挤在一起挺热闹,只有老师知道危险性,大声的呼喊让后面的同学不要往前推,到后来为了预防类似踩踏事件的发生,只有下一节课上体育课的班级到楼下去,剩下的同学都在教室和走廊里玩耍。

 

长大以后自己逐渐知道喜欢热闹是来自我们骨子里的一种习性,这与我们的人类发展史有关,部落氏族都是这样的一种生存方式,聚集在一起,人多力量大,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强,由此而见我们血脉里也流淌着族群部落的基因,通俗地说就是群居动物,是一个正常的心理想法与要求,由此看来喜欢热闹就属于很正常的一种表现方式了。

 

不过自己发现到了一定的年龄对于这样的热闹感觉就没有之前的那种兴趣了,开始喜欢自己一个人静静的呆上一阵子,不想去随从更多的人凑在一起,觉得是挺没有意思的事情,凑在一起有一个大原则,就是要放下很多自己的主张,也有人把这种主张称之为性格,在人群里或圈子里,需要你在保护好自己的大前提下,也要学会适应别人,这是一件挺让人不舒服的事情,但一点办法没有,想要维持一种大面上说得过去的相互关系,就要求每一个人求大同存小异。

 

有的时候感觉为了照顾面子做的忍耐是一件特别不舒服的事情,倒是离得远一点,感觉眼不见心不烦,你知道自己到了这个年龄,已经不需要更多地依托他人,自己完全有能力做点自己的事情,特别是像我们这样退下来的人,面对的更多的是自己的生活,在自己有能力解决的大前提下,一个人独处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

 

就像我之前说的那样,工作期间有同事群,关系业务群,还有同学亲友群,更多的时间在这其中混迹,感觉好像是那个群都离不开,到了退下回家,一些圈子自然的就失去了功能,不管之前这些圈子里的人跟你怎样地说,不会因变化而发生变化,到现在知道发生变化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到是不变化是一件不正常的事情,你跟那些人没有了交往的目的性,原本就是工作业务,离开了单位工作业务都没有了,人家离开你很正常。

 

真正失去了一半以上的这些人群,你自然会有一种感觉,更多的人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才会面对现实,自己不用这些,早在这之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而且也感到了自己想到的那些事情,所以已经提前给自己打了预防针,知道回归是必然之路,就像到了晚上必须睡觉一样。

 

喜欢热闹并非像我说的喜欢凑在一起,表现在方方面面,例如现在的微信群,根据门类和喜好组建不同的微信群,在我的手机里至少被邀请参加了二十多个群,说实话,有些群被拉进去自己也不知道干什么,自己跟自己说,或许是群主拉我过去凑数,因为打开群里的名单,更多的人自己就不知道他们是谁,也可能是自己老年痴呆忘了他们,反正是觉得有点奇怪的感觉。

 

当然也有自己每天上去看的群,一个是高中同学群,名为毽子队,这是我们每周都要凑在一起活动的同学群,毕竟这些人已经有将近五十年的交往,彼此都非常的熟悉,所以在这里面你不必防备什么,可以做到畅所欲言,多一句,或少一句,没有人会介意这些,一句话,在这里你不感觉累,而且这些同学知根知底,像我这样大嘴巴的多说一点,更多的人都保持着沉默,用我的话说争当“吃瓜群众”,也挺好,知道现在微信群也是一个危险地带,群里面的人一多,监察机构就会留意,那一个不讲政治的说了不负责任的话,很可能株连九族,把这个群集体删除。

 

并不是我危言耸听,前些日子认识一个大哥,他算作是学者,有着自己非常专业的业务群,而且探讨的问题都是纯学术性的问题,当然对现实社会也有极个别人热衷,就是这样一些人到后来给群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被强制性的剔除,用朋友的话说,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第二个每天必须去的是老团干群,发个笑话,发个图片,完全是轻松娱乐,宗旨:娱乐人生,莫谈国事。这些年觉得挺好,想喝酒了在上面发出申请,很快就会得到相应,觉得比打电话的效率更高,不仅如此,其中一个身在大洋彼岸,在群里面可以第一时间了解这些兄弟们的近况,达到地球村的效果。

 

还一个就是文学圈建的群,这里面有专业文学人士,有业余爱好,例如我就属于业余爱好,这里面很热闹,更多人发挥它们作家想象力,可以编出很多感觉是真事的故事,其实那不过是大家胡侃的一个说法,千万不能当真,到时在那里谈一些阅读作品的感受觉得有点学术氛围。

 

 在剩下的那些群,说实话自己基本上只是浏览,从来也不发言,你就感觉没法说什么,你不知道那些人是干什么的,你就不敢随便的去说,搞不好那些人就是为了“钓鱼”,现在的事情确实没法讲,各怀鬼胎,还是离得远点为好,安心地在家里面呆着干点自己高兴的事情就挺好。

 

前两天,一个朋友打电话找我,说让我参加他们的群,并不需要我在其中做什么,有你一个人名字就可以,自己也没多想就答应了要求,就这样进了他们的群,后来发现这个群确实有点发展的过快,三天不到已经近二百人,而且每天大量的没有任何意义的信息不停地发送过来,占了我微信信息量的一半以上,实在有点受不了,当然也觉得危险系数在加大,未经群主同意,自己主动撤了出来。

 

后来群主问我为什么退出来,只能跟他说,实在不想凑这样的热闹,并不是我每天没事情可干,天天跟着你们一起神聊,更何况你们神聊的内容我就不感兴趣,所以自己有点适应不了这样的铺天盖地的信息流,主动地退出是对大家好,更何况到了做减法的年龄,把以前那些不切实际的虚头八脑都减了去,这也算作是轻装上阵,腾出时间干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后面的话没说,这样突然爆发式地出现的微信群,一定被某些机构关注,这里面不同想法的人都有,那个别有用心的人在里面不负责任,大家都跟着沾光,确实没有必要,凑热闹的年龄已经过去,清静一下是自己主要的选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