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一千五百零一)
(2019-09-30 07:51:53)
标签:
杂谈 |
我的博文根本就没有纪实性,除非是特别的事情,例如那一个人突然的离开,觉得不及时发出去,过几天就失去了时效性,才会立刻写一点文字与博友们分享。再就是重大节日中自己参加的各种活动,同样是有纪实性的要求,贴出去与大家一起分享。有一些博文是在这之前写了放在那里的“存货”,那一天早晨起来脑子不灵光,觉得写不出来任何文字,那么就会动用“存货”,从那里选择一篇发表出去,很多博友以为这是刚刚发生的事情,没有可能是很早之前自己的所思所想。
记得有几次,博文发出以后,上面写着自己外出游玩的事情,熟悉我的朋友以为我出门了。原本想喊着我一起小聚,看到那些文字以后打电话给我,告诉我以为你在小城,准备坐一下,发现你去了外地,等你回来再说,听到这里自己觉得挺好笑,要是觉得这个朋友还想跟他一起聊天,便会实话实说,自己在小城家里面呆着,那是先前的文字,一定会参加他的聚会。要是遇到不太想参加的聚会,便会感谢他们的邀请,说等着以后再说,既不说是不是在外地,也不说就在家里面,知道这样的选择挺好。
也许有人会问,你现在存放在在草稿箱里面的“存货”有多少,可以说有那么几十篇吧,内心的想法就是预防不时之需,这些年每天吭哧写这些文字,深感码字的不易,别看自己写的随意,但是你要沿着你的思路一直的写下去,而且还要可以走出去再走回来,前后不能太自相矛盾也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情,经常坐在那里发呆,就想不起要写点什么。
要知道现在的大环境并不是写作的最佳时候,一些人不太希望像我这样“手贱”的人,每天写那些自己的感受,因为很多时候自己的感受与他们需要的发声不吻合,这是他们最不喜欢的事情,但自己一直遵循内心想到的那些东西去写,也没考虑更多的事情,想到哪写到哪就是这样一个内心的想法,展示一个最真实的自我,即便这种展示或多或少有很多不真实的成分,但沿着自己的思想脉络你一定能看到那个最真实的自我。
自己总认为这些年自己比较的讲政治,对一些敏感的话题基本上不去涉及,知道作为一个平民百姓,你自己内心理由多么大的想法,有多么自认为忧心忡忡的个人想法,对于一个社会而言你就是一粒沙子,你起不到任何的作用,你的声音不过是你自己的自说自唱,不要把自己太当一回事情,就拿那句话说的那样,等同于“蚍蜉撼树”。
不过有些人并不是这样去想的,他的理由非常的简单那就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而我们就是那千千万万蚂蚁中的一个,所以不得不引起重视,自己特理解有些人的想法,不过我倒觉得防范到牙齿有点兴师动众,根本就没有像一些人想到的那样,例如自己的这些文字不过是自娱自乐的把戏,就我个人而言就是一种精神发泄,写出来这些文字把内心淤积的一些感受发泄出来,内心里保持了平衡,感觉一定会对身体百益而无一害,在没有想得更多。
很让人不理解的是,有些人不这样去看,认为能写,而且还有读者那就是潜在的危险性,按照他们的想法,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错杀三千也决不放过一个,就这样自己也在众多被监视的人群中的一员,这是一件挺让人说不出来的一种感觉,不过自己更知道真的一点办法没有。
到了这样一种大环境你真的无话可说,只能自己按照一些人的要求,不谈敏感话题,风花雪夜,自说自唱,远离那些部分人不愿意听的话题,让媚俗进行到底,用自己的话说,不写行不行,要是与吃饭相比当然可以,与生命相比更是如此,更多的人没有自己这样的嗜好,他们生存的大环境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枯燥无味,他们的兴趣点与你不在一个层面上,他们的快乐与你想获得的快乐,从本质上是相同的,你喜欢用文字去发泄,而人家有的是可以让他分心的事情。
当然不否认每天吭哧写这些文字有着严重的虚荣心,总想让别人知道自己会写字,而且自认为成为了有文化的人之一,好像很多人都喜欢有文化的人,其实这跟大家去动物园看动物差不多,无论是猴子窜上窜下,还是别的动物的各种表现,更多的人觉得好玩,没有几个人觉得这是他特有的本事与能力,所有自我感觉良好的想法都是虚荣心的表现,当然不否认虚荣心是一件让人感觉挺舒服的事情,也正是为了这种假象满足,忘却了很多最真实的内涵,跟穿着皇帝新衣招摇过市的感觉一样,假象满足也是人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满足。
就这样坚持了十年以上,把自己的那些凌乱的感受用文字记述下来,之后贴在博客和微信里与朋友们共同分享,让他们知道现在这位自我感觉良好的小老头依然还健在,还没有糊涂到写不了字的程度,即便这些文字啰里啰唆,哼哼唧唧,但这还是一个鲜活的人写的文字,知道他现在的境况如何,更知道这也是自己的“辛勤汗水“的结晶,好与不好就我个人而言不太在乎这些,毕竟这是“原创”,也是最真实的情感脉络。
自己知道每天写这些文字是一件挺难的事情,所以自己在感觉精神状态上好的大前提下,一定会在空闲期间在写一点,作为积累保存在哪里,但是这样好的状态并不多,所以这些年自己攒下的“存货”并不多,知道假如哪天不舒服写不出来,就可以动用这些“战略储备”,装成一副依然可以书写和思维的样子,也算作是关注我的文字的这些朋友报平安。
存一点写好的文字感觉与早前家里面的大人都要从大家的嘴里面攒一点余富,用于不时之需,例如我们春节吃的大馒头,就是平日里家长给咱出来的存货,用于关键时候的消费。小时候不理解大人的这种想法,认为眼看着面粉就对放在仓库里不用,而让家里面的人一吃粗粮为主,心里面也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受,但是没有任何的办法,到了春节的时候才知道平日里你不做好计划,就不可能在节日期间敞开胃口大快朵颐。
也许是受了这种家庭观念的影响,认为必须要有一点计划性,要有一些机动的物资以防不时之需,用老话说,家里有粮心中不慌,同样的道理在存稿箱里面存上几十篇文字,那天你写不动,没有灵感,就拿出自己的这些曾经的想法跟大家交流,这些年一直这样觉得是一件挺好的事情,只要有文字贴出来,就跟向大家说早晨好一样的效果,同样自己也会去关注其他朋友的文字,与他们进行互动。
后来发现有点“存货”是一件挺好的事情,过了一段时间你的理解可能发生变化,或者是你想要表达的那种观念又有了自己新的表述方法,你自己知道经过修改以后呈现的鲜果更好,更易于与问友们进行交流,自我感觉也觉得比之前要更有深度,就像一个作家的创作,放一下再去看就会有新的想法,算作是一次升华的过程,跟我们烧开水一样,水烧开了最好让他沉淀一下,把那些杂质让它落到壶底。
至于纪实性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并不重要,毕竟你是一个退休的老人,你更多的文字就没有纪实性,因为那些文字是你对曾经的那些事情的回忆,十多年前发生的事情,不过是你到现在拿出来说事,本身就没有什么纪实作用,就像被海浪推到沙滩上的那些杂物,不知道经历了多长时间的漂移过程,被推倒海岸上,你看到的这些觉得有意思,不知道在这个物品的前生会是怎样的情景,也带给你无尽的想象空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