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一千四百二十七)
(2019-07-01 07:55:2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身边越来越多的人有了“信仰”,无论是形式上的,还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我都能理解,只要不影响他的日常生活,信什么不重要,感觉生活充实,感觉有了往前走的动力就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有了寄托就像心里面升起了太阳,内心一片敞亮,那是一件多美好的事情,哪怕是皇帝的新衣又何妨?在那一段时间里他似乎找到了前进的动力,同样是一件好事情,千万别把一些事情跟那些人讲明白了,只要他自我感觉良好足矣。
我这个人蠢钝,到了跨入老年行列,也没有什么特定的信仰,我曾经写过,年轻的时候,单位里面的老同志关心爱护我,告诉我想办法加入到组织里,你的前途无量,自认为加入到组织里那就是信仰,而那时候看到已经确立信仰,并加入进去的一些人,并没有像宣传的那样起着模范带头作用,到有了一种大功告成的样子,用他们经常批评别人时说的那句话,把自己混同于普通老百姓,早忘了自己是先锋队里面的一员,发誓要为这项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看到那些人惟利是图,看到那些人投机钻营,看到家里面的那个老革命的父亲,看到终于心想事成加入到组织路的母亲,再看一下他们后来的结果,与我们接受的那种宣传大相径庭,父亲在党同伐异中败下阵来,母亲则身体原因心有余而力不足,早早的病休回家了,心里面那种困惑,不知道这样的信仰最终以这样的方式来表现,到底封信的真实内涵是什么。
所以我自认为,组织的确立目标一定有问题,自己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来印证,真正的奉献一定是没有组织去限定的,所以跟老同志说,我想做一个不履行手续的真正的好人,他超过了组织确立的目标,老同志听到这些,认为我是疯了,只好摇头离开,知道这个年轻人考虑问题还太幼稚,还需要继续培养,等他开了“窍”再说吧。
人的虚荣心,人的两面性,无论你多崇高都免不了,自认为做给那些被认定为体制内的成员看的动机,以及后来为之付出的那些实际行动,并没有引起别人的反响,即便有的人说你是一个好人,但是在现实社会里好人并不意味着什么,看到有了你想得到的机会,因为你不是组织中的人,那些看得见的利益从你眼前划过,心有不甘也没有办法,久而久之,心里的那种坚信也变得不那么自信了。
时而也在想,我们的组织呈现给我们的也不是一碗水端平的公平,既然你倡导的那种无私奉献精神,那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你就应该为这样的人做点事情,当你发现只有加入到他们的团体中你才会得到你想要的那个虚荣,不仅仅是这一个组织的问题,后来各种信仰都可以加入的大环境下,发现各种组织的内涵与要求基本上是一致,只照顾到自己的成员,没加入的一律不予考虑,无论你的内心多么的纯洁与善良,对不起,你必须表明态度,必须选择你认为值得加入的队伍,你才有资格获得相对应的待遇。
我不是一个完人,更经不起来自精神和物质的诱惑,当我的介绍人在私下里敞开心扉地跟我说,那怕你暂时地低下你高贵的头颅,之后你再完成你想实现的目标也不晚,现实情况就这样,你不加入往后的所有事情就不可能落到你的头上,这是最现实的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何去何从你自己要把握。
想一下,自己就因为理想化的去想一些事情让领导认为我疯了,自己不得已离开那里,而离开就意味着真正的离开,知道自己选择的是无法回头的不归之路,那里已经没有了自己立足之地,那么当下自己就要通过更加的努力确立站稳脚跟的基础,而这里的大环境优势组织内举多的现状,也就是说无论有多少机会,你不是其中的成员,你就没有资格去考虑,想帮你的人也无能为力。
就这样改变了自己的初衷,开始靠近了一个叫组织的人,自己认为这就是自己选择信仰的确立,后来的事情就不用多说,跟加入其他的组织一样,经过考验,经过他人介绍,经过组织内的那些人的认同,履行完一些必要的手续之后,你变成为了他们团队中的一员,算作是有信仰的一个人了。
其实,并非如此,假如有一天我想写忏悔录的话,我一定会把自己的这种机会主义的做法做一下深刻的剖析,动机不纯正,必定会朝着相反的方形运转,并没有因为参加进去自己有了更大的提高,像更多的人一样早就忘记了赋予你的使命,混同于一个百姓,不仅如此,自己承担一定的责任的时候,也变成了官僚,也变为了世俗的享乐主义的一员。
我像加入其他组织的人一样,更多的是形式上的加入,就没有从内心深处去反省自己,改造自己,让自己变得更纯粹、更善良,所有性格中的那些缺点不仅没有克制,而且越发的放纵,也只有你离开了那里,回过头来回望,你才知道这些年你一路歪邪的走来,绝非是你想要的那种结果,你成为了一个十足的市侩。
你会突然有一种荒诞的感觉,看看自己,看到本应是殊途同归的其他组织的兄弟,好像更多的人与我相同,没有按照教义去执行,完全按照自己的心里想法行事,感觉教义不参与生活,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从来不涉及教义,私人生活中也不去遵守教义行事。教义竟然是在远离生活并独立于生活之外被信奉着,如果能和它搭上点关系的话,也仅仅把它当作一种与实际生活没有丝毫关系的表面现象。
到现在我觉得还是托尔斯泰说看得透,他在自己的那部《忏悔录》中写到:“唯一真实的信仰——自我完善”。但是,“完善”佳境是什么,它的目的为何,我说不清楚。
“我努力完善自己的智力水平,学习所有我能学的,以及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我完善自己的意志,给自己制定一些准则,并努力去遵守;我完善自己的身体,通过各种体育运动是自己更有力量,动作更灵敏;通过克服各种困难来培养自己的韧性,使自己的内心更强大。我认为,所有这些行动属于‘完善’。当然,最根本的是道德的完善,但是,没过多久,它就被世俗生活的完善代替,即不是希望在自己或是上帝面前表现得好,而是希望在别人面前能够‘表现’的更好些。很快这种愿望又被另一种愿望所代替,那就是超比别人更有名、比别人更有地位、比别人更有钱。”
想想自己的所作所为何尝不是这样,什么无私奉献,什么大公无私,都是一些早已被忘记的口号,在利益面前表现的是那么的赤裸裸,在荣誉和利益面前表现的是那么的洋洋得意,与你之前想的背道而驰,你也成为了浑浑噩噩的大多数,别再说什么先进性。想起一个体制外的朋友讲了一个故事,知道那是在暗喻体制内的人,但是这个故事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