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星空思故人
(2017-12-19 08:05:54)遥望星空思故人
——观看影片《至爱梵高——星空之谜》有感
动画片《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在国内影院上映不久,在微信和博客上看到有人写的观影感受,引起了我的兴趣,要知道自己一度痴迷梵·高,主要是从阅读美国作家欧文·斯通的那本享誉全球的传记作品《渴望生活》,阅读这本充满对梵·高崇敬的作品,让我第一次走进了这位享誉世界的艺术家,为这样一个命运多舛的艺术家而难过,随后又看了一些介绍梵高的书籍,写了自己的一些感受,当自己得知有这样一部影片的时候,自然不会失去学习的机会。
我猜想这是一个带有学术价值的影片,不了解这个艺术家的观众不会喜欢,所以我是一个人去看的,就是想找到与导演和编剧对梵高感觉上的一致性,很遗憾,我认为影片没有很好地把握梵·高兴个性中的很多东西,对信仰的真诚付出,对探索艺术表现的执着,以及他带给世人的精神财富和艺术表现力量。影片落入了艺术家是如何死的这种俗套取悦观众,不管怎么说,整个影片总体感觉还算不错,只是自认为选择的角度有一些背离艺术家的内心想要表现的东西,那就是艺术家内心里的那种孤寂。
同样在去观看这部片子的之前,我到网上搜了与之这部影片的相关介绍和评论,知道2015年是梵高的125年诞辰,为了纪念梵高,英国著名的电影工作室BreakThru Films(曾获得奥斯卡奖)和Trademark Films从2012年开始筹拍一部名叫《Loving Vincent》的动画电影,通过动画师手绘的120幅梵高画作,试图探索梵高的精神世界与死亡之谜。波兰画家、导演DorotaKobiela想要借此致敬这位天才画家。他和奥斯卡获奖制片人hughwelchman一起在kickstarter上发起了一次众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部影片还原了梵高的100多幅作品,《马车与远处的火车》等梵高名作都“动了起来”,犹如一幅幅流淌的油画,被赞“美到眩晕”。不少观众表示,能够在大银幕上感受梵高画风的浓墨重彩,“绝对是一次非常特别的观影体验”。也有观众表示:“用梵高风格的画做动画来讲述一个关于梵高的故事,创意本身已经很厉害。”
不只有瑰丽的画面,《至爱梵高》95分钟的剧情也充满悬念,通过梵高的最后一封写给弟弟提奥的信展开,开始了一场探寻梵高死亡之谜的惊险之旅。除此之外,故事也极力还原了梵高生前最后六个星期的种种经历,当片尾《Vincent》的音乐缓缓响起时,影片的气氛十分忧伤。有观众表示,看到他生前那么孤独,却又那么努力地活着:“实在是太催泪了。”
华商报记者 罗媛媛
片子当中的电影人物均来自于梵高的画作,通过他们的视角和语言,神奇的组合中解出“梵高之死”的谜团。相信观众在看过片子之后,不光对于梵高画作视觉美学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也会对于梵高本人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其实我并没有那样的感觉,我倒是同意英国批评家乔纳森·琼斯(Jonathan Jones)的看法,他在一篇文章中他直言不讳:“我们应当把梵高从流行文化的陈词滥调中解救出来!”这部电影,从内容到形式,乔纳森·琼斯统统不买账。
《致梵高的爱》讲述了梵高死前和死后的故事。但琼斯对电影制作方提出质疑:他们考证过史实吗?在预告片中梵高的朋友说看到他带一位女孩回旅馆,“接下来我就听说他自杀了。”对于这个情节,琼斯义愤填膺得就像昨天刚跟梵高通过电话一样:“什么女孩?!梵高从没干过这种事,人生最后几个月没有、最后几年没有,甚至一生都没有!不要把虚构的恋爱癖好当成事实拍进电影中!如果你想做一部梵高的电影,可以用他留下的那么多作品和信件,当我们可以听到他自己怎么说时,为什么还要听这些骗子的声音?”
而对于电影中这种梵高风格的手绘油画,琼斯同样十分愤慨:“最让人不能忍的是整部电影那种‘聪明’的绘画风格,这种做法可能很会讨人欢心,但它很蠢。梵高不会以所谓的’梵高风格’作画——他在自然中努力的观察和研究,他的每件作品都有创造性。他不会按照一定的笔触顺序创作,每次他都面对着一张空画布,每一笔都是一次重生。梵高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唯一的,每一个狂乱的笔触背后都是他不安的灵魂。但是为了娱乐大众,这部电影把梵高充满激情与力量的探索变成了画师手下刻板的模仿——这正与梵高的精神背道而驰。”
我理解英国批评家乔纳森·琼斯的这些观点,就是不满意将伟大艺术家庸俗化去表现,他的艺术成就,他的悲惨命运应该成为表现的主要内容,但是这部片子并没有。前两年我在关注这位伟大艺术家的过程中曾经写过很多文字,就是想探索艺术家的悲惨命运的形成原因,除去不被社会和家人理解,当然还有更多的因素,我曾经写过:
阿伯J·卢宾在他写的那本《梵·高心理传记》记述的那样:“奥提(梵·高的弟弟)和家人的通信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而梵高的家信则“不幸遭到损毁”。同样,在处理他的画作上,他的母亲依然草率了事,这就更加令人信服他的受排斥感并非单单源与他的想象和虚构。事情发生在1885年11月,当梵高离开纽南的时候,他几乎将自己画的所有的素描和油画都留在一个天主教堂司事的家里,因为早些时候,梵高为了摆脱自己的家庭,向教堂司是租借了一间房间。到了1886年5月,梵高母亲也离开纽南迁往布雷达,此时,这些画和家具、行李箱一起交由一个木匠运到了布雷达。后来上面所提到的那些“被虫蛀了的画”在行李箱里被找到,可是,他的母亲被一种“传染病的恐惧感”所日益困扰,这“恐惧感”使得她把儿子的作品统统丢弃,估计多达“六十多幅上了框架的油画,一百五十幅松散的仅存画布的油画,两个装有大约九十幅钢笔画的纸夹,还有一些蜡笔画,约一、二百幅。”如此大的一批绘画作品最终落到一个废品商人手中,其中一些被他毁了,另一些载满一辆手推车,仅仅卖了几个便士。”
让我想起来我们小城艺术界中也有这种贫困潦倒的艺术家,也有因不堪生活重负而选择了“离开”的艺术家,2007年11月8号在北京宋庄壹号当代艺术公社举办的那次“当代艺术青岛梦”的活动,在那里展出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活跃在我们小城的“非主流艺术家们”的作品,在其中就有两位先我们而去的青年艺术家,我曾在他们的展板前久久驻足,是李善君的朋友提供的一张与李善君的合影照片,在照片的一侧,有一段话看完了以后,自己的泪水潸然而下,就像看到梵·高悲惨一生是的悲伤一样,有一种特别悲凉的感觉,图片上的文字是这样写的:“这个画友活活的穷死了。在我心里他比梵·高伟大的多,可惜他死后作品都被付之一炬,一个脆弱的生命无法完成100年人生戏剧,30岁离开了人世。临死前几天,我请他喝了一顿羊肉汤,可能是因为在一起太久,临死前对我说:“等我死了以后变成一棵树,当你看到那棵树在摇的时候,你就会发财,再也不会这么穷了。”
这是一个艺术家的期盼,这是一个怀着最善良内心的艺术家,对同仁的最美好的期冀,然而这一切对于他却是那样的残酷,他的才华被贫瘠的现实所淹没,他在那个不被世俗观念认可的创作探索的道路上迷失了,他留存给我们的只有这一幅素描,但是与他接触过的所有同仁,都会为失去这样的才子而惋惜。”
也许真正的艺术家命运是相同的,他们走在一条艰辛的探索的道路上,摈弃了世俗的价值观念,义无反顾走上了漫漫的艺术探索之路,兴许上苍垂爱他在有生之年被承认,也许他们一生就这样默默无闻的被埋没。我在梵高的笔下看到了这种苍凉的感受,他写道:“我还感到有传代的可能性,感到有可能看到自己绘画创作里消失殆尽的一天,就像一个人在人生跋涉中走完了他那段年富力强的路程。我力图不要丧失我的技能,不管怎么说,在创造重要获得某种熟练的技能是很困难的,而停止工作,我将会失去它。这比消除为获得它所付出的痛苦要快和容易得多。前景黯淡无光,我根本看不出来有什么欢乐可言。”
生活的重负最终压倒了伟大的画家,他最后采取的行动,就像是他写道的那样“我想成为这样的人———在我拥有的岁月里,我是充满活力的。因此当一个人面临死亡之际,他会想:我要到所有那些人都勇敢前往的地方去。”我想更多的观众希望看到这样的一个被生活逼死的艺术家。
2017年12月12日写于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