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一千三百九十七)
(2019-05-27 06:11:2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我们自己喜爱的物件,有时候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别人一定也会喜爱,其实那就是你自己的感觉,不否认有与你相同爱好的人,但更多时候不是你身边的那些人,你花了那么多的钱,买回来的那些你觉得百看不厌的物件,其实就是花钱给自己买了一个安慰,由此认定喜好是一个人的事情。
喜好的范围不一样,喜好的程度也不一样,你的素养决定了你的嗜好,在这点上自己要说,嗜好没有高低之分,只有痴迷程度和选择的物件不同,从心理安慰的角度是一样的,有人总愿意分出个三六九等,其实那也是一种偏颇,谁说喜欢藏书的人和喜欢打扑克、跳广场舞的人就有区别,从兴趣爱好上讲各有所取,但愉快的程度,幸福的指数都是相同的。
在我身边有形形色色有不同爱好的人,感觉这些人把自己喜欢的那种爱好当成了最好的一种生活习惯,他们不知道所谓好的生活习惯,就是让自己身心愉快,让自己忘了时间,在自己高兴的同时也给别人带来了愉快。不过你即便没给别人带来愉快,但是不影响别人的生活,自己活在自己的小愉快当中也挺好。
无论在博客上,还是在现实生活里,经常听到高雅生活的活动,就是那些发烧友们组织的活动,小城的发烧友太多了,身边就有好几个这样的音乐发烧友,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什么样的生活都不如品茶听音乐的生活高雅,他们花了不菲的价格买来据说是高保真的音响设备,为的就是听到最纯正的音乐效果,用他们的话说,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曾经去过一些人的家中去聆听,说实话,自己很难听出身临其境的感觉,自己知道内心里的那种快乐的感觉,与这些发烧友有着巨大的距离,他们已经在设备的帮助下,有出神入化的那种感觉了,他们融进了音乐之中,感觉他们的陶醉是有了真实的画面感觉,在这一点上自惭不如,自己为了迎合,也装成一种很严肃的样子,不过我知道他们能看出来我是在哪里装的。
每一次的这种欣赏音乐的聚会,也都会有文化人用文字表达那种激动,那种赏心悦目,被陶冶情操后的有感而发,这种感觉真的自己还没有找到,只是跟着大家的音乐的节奏去与自己内心感觉能够相碰撞的那些情愫去联想,我自己知道这种联想与那些人想到的决然不同,因为他们表述的那种感觉自己没有。
后来自己有点明白为什么称这些人为“发烧友”,毫无疑问他们也是病人,是在某一个兴趣爱好方面呈现出病态的状况,所以被称之为发烧友,后来知道为了达到他们想要的效果,不惜重金买回尖端设备和器材,说传输线最好的是纯金的,一根传输线就需要好几万元,我真的有些愕然,区别就那么大吗?毫无疑问这就是我爱的不深,病得不重。
我也喜欢听音乐,但我绝对不是发烧友,我觉得一个好音乐不管用什么播放器放出来都好听,当然有好一点的播放器效果更好,以至于用最顶尖的设备能好到哪去我真的没这种感受,就像我最初说的那样,在我们的物质生活还没有现在这样丰富多彩的时候,半导体收音机你能拥有这样一个设备那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请。
我曾经写过文革后期,老父亲买了一个收音机,跟砖头一般大,带着一个皮套,感觉非常的豪华,播放音乐是给你的感觉非常的悦耳动听,但是,大人不让你动这样的物件,好像是大人的专利,但是更多时间大人上班,自己便会溜进大人的卧室,去找那个收音机,当听到里面传来歌声或音乐的声音,觉得这是最好的播放设备。
到了后来,工作以后单位处理仓库积压物资,里面有老旧的电子管收音机,自己买了一个放在单身宿舍里每天听的也是美得不亦乐乎,估计那种感觉与现在的那些发烧友的感觉有一拼,再后来什么落地收音机,组合音响等等就一点点地出现了,自己也听不出哪个更好,所以说,好的曲目不管从那个播放器播放出来都好听,到了发烧友这种超高要求,我是觉得有点过,也知道自己的这种感觉是对音乐无知造成的。
记得前些年兴起来的MP3、MP4音乐播放器,咱看有些人买了,跟我说效果跟在大剧院观看效果一样,听到这里自己就动心了,花钱买了一个,最初听起来确实有那种感觉,到了后来就越来越没有那种亲临现场的感觉,去找那些发烧友,他们告诉你你换一个质量好一点的耳机,又去了商场,让服务员介绍好耳机,人家专门给你介绍了一款价位在三千元的耳机,说这是目前最好的耳机,听了一下觉得确实不错,便买了下来,没过多久你发现那不过是你的一种心理安慰,因为听音乐与你的心情有直接的关系,心情不好你听什么都没感觉,心情好的话,收音机里播出的节目你都能跟着兴奋。
我身边的那个留着方便面头型的文学老师,也一度成为了发烧友,不惜重金添置了不知多少个功放、音响、连线,每一次更换之后我们都成为了试听的听众,不仅如此听完之后还负责管我们晚饭,这样的好事情怎能不参加,坐在那里听他给我们介绍新更换的这些部件带来的不同效果,自己一头雾水,总感觉与上一次的效果没有什么不同,要非说不同,那一定就是多花钱更换了部件。
过去了几年,再到这位老师家,那个音响就摆放在那里,用一块大布盖着,问他还经常的听吗?他说很少听,没时间静下心来听音乐,太多乱七八糟的事情了。其实我知道他又把兴趣爱好转到了收藏石头上面,看到家里面那那都是摆放他游历祖国山河时买回来的“奇珍异石”,问道这些石头的来历时候,这位文学老师眼睛开始放光,知道说到他的兴奋点了,就像曾经让我们到他家听音响时的表情一样,他会把得到这块石头的逸闻趣事讲给我们听,这时候你知道他的兴趣发生了变化。
看到满屋子堆满了这些他认为价值连城的石头,问他,这些石头给谁买的?听到我这样问,最初他一愣,后来他明白我的意思,先是哈哈大笑,接着说,你还没有找到对石头的那种感觉,你看他们的造型和色泽,虽然他们不说话,但是他们是最忠实于你的朋友,不仅如此,这些石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他们只能一点点的消亡,不可复制,想到这些你就知道买这些石头的价值所在。
我不怀好意的问他,这种感觉是你们全家人的感受,还是你一个人的感受,他说,这都不需要问,这就是我一个人的感受,你嫂子和我女儿对这些物品一概不感兴趣,这些物件是我现阶段的精神寄托,就像你买的那么多的书,你们家里人都不喜欢的处境一样,听到这里自己什么也就不说了,印证了我的一个观点,所有的嗜好都是自己内心里面的需要,只是你个人的想法,达到自娱自乐的效果足以,千万别说那个更高雅,那个更俗套,任何东西玩到极致我看都是病,更是一种贪婪,我也算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