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一千三百七十五)
(2019-03-25 07:49:0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晚上被邀请参加一个聚会,请客的人听名字很陌生,但是,朋友告诉我你一定跟他熟悉,没有印象也就没有感觉,但是知道这个人这些年一直笔耕不辍,文学成就不菲,但是低调处理他的生活,知道他可以完全很自信宣扬自己的成就,他的书籍在小城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名声,后来知道这些名声主要是书中的人物,也算做事小城的名人,只是有些人不太留意这方面的消息。
跟这个人见面是我的老师,也是我这些年一直玩的朋友引荐,听老师说这个人非常的正统,不太被社会上的流行的东西而左右,坚守自己的观念,无论是行左还是行右,有这他自己的主见,后来知道这就是他最初感觉中的那种观念,左和右不过是事物中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你无法确定那个对和不对,你站在那个立场就有不同的观念,对与不对只是观念不同角度的相互对比产生的不同观念。
见了面,你已经忘却了他的容然,但是提及那些曾经的往事,你便会回忆那个年代自己亲身感受的那些场景,你可能隐隐约约感觉到一个模糊的影像,这个人真实地展现在你的面前,无论你确认与否,他谈及的那些人都是曾经的同事,你不得不相信他的那些谈吐是真实的,即便那时候自己就是一个马弁,但是经历过的岁月,更多的人物历历在目,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才有了你认为的那种巧合。
认识他的时候,正是我从第一个单位隐身撤退的时期,无论你觉得曾经的一切你付出得太多,那不过是你自己的观念,在更多的人那里你曾经的那些往事,不过是历史曾经的短暂留存,你在那个时候没有像现在那样的影响力,因为那时候落地有声的不是你的所作所为,而是超出你想象力的那些事件。
你无法想象那个年代你的真实表现,但是通过相互间的交流,你知道那时候自己不过是相互之间彼此交往的开始,那时候自己的领导,对于他而言并非跟我的感觉一样,那个前额没有头发的男人,呈现给懂得人性的人,他知道这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更多人希望有这样的能力,很遗憾的告诉大家,越是有这种想法的人越难达到这样的境界。
那时候的我刚刚去了上级机关帮助工作,其实自己知道这样的描绘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机关也罢,基层也好,永远有着一层隔膜,你永远融不进他们的那个高大上的圈子,他们知道帮助工作就跟临时工一样,永远是边缘的人,你不知道这其中蕴含着多少无奈,因为你是局外的人,他们不希望任何人之桥他们的内部隐秘。
这位朋友结识的那个用他说性格开朗,豪爽侠义的女豪杰,那时候同样是一个大头兵,我们曾经共事过一段时间,无论她怎样的表现,对于她的晋升无济于事,因为两个领导谁也不敢得罪,最终的结果是都无法很准确的引荐这位曾经的手下。
作家想要表达的那些情愫,只有生活经历相似的人了解,更多的人觉得那不过是杜撰出来的情节,其实,作为作家所有的情节都一定会有他的切肤之感,不然的话不可能如此的表现,那怕是延伸和杜撰,与我们感觉中的相似,你一定会觉得这就是自己曾经的那段经历,即便有相似的成分,但是,在表现的方法之内,没有参照别人的手法,他确实在叙述自己经历过的那些事情。
共同认识的那个人,用我的话说,今非昔比,无论我们曾经关系有多好,那已经是过去式,现在这位前途无量的熟人,下一步会怎样很难去说,不过她如何的去进步,也逃脱不了曾经的那些大头兵的日子,谁也不知道若干年之后,这些不足挂齿的蟹兵虾将会有如此痛彻的感悟。
那时候自己不过是一个抄录员,一个在他们感觉无足轻重的人,但是,自己感受到了大头兵的感受,自己曾经无数次地写道过,一心想要表现的自己,不会理会那些善意的劝告,认真地完成领导交付的各项任务,包括对领导家里面的那些琐碎的零杂活。
到现在很难有清楚的记忆跟这位朋友的交往,只是听他谈及曾经的那些老人,才有一种曾似相识的感觉,也记不起那时候面对媒体自己的那种态度,但是这位朋友讲述的我认同,我那时候真的不显山,不露水,一切都在领导的旨意当中,感觉无论部门有多重要的事情,自己都会留在办公室里面干自己的事情。
那个时期是自己经历过的非常时期,别人怎样去评判我无言以对,因为那时自己不得不忍辱负重的阶段,自己知道选择离开单位就无法再回到曾经的之前,那已经是过去式了,这种感觉最初不知道这是一种很准确的感悟,若干年之后才知道那种选择,那种忍耐都是自己摆脱困境的最佳选择,所以到现在特别的明白“小不忍则乱大”的道理。
离开那里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但是那里的人自己不会忘记,即便这些人现在早已经各奔东西,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依然有着深刻的记忆,两个性格迥异的正副职领导,表面上一团和气,实际上实明争暗斗,谁也不服谁,也正是这样我就成为了他们的牺牲品,无论他们谁跟我说我自己的事情,我只有一头雾水,因为不知道谁说的更靠谱,后来知道这些人没有像他们跟我表白的那样,最关键的时候没有人跟我说实话,他们都没有实打实地说,需要这样一个人,但是私下里他们都守着我表功。
一直心存感激的过了若干年,一直到真相大白的那一天,是他们的领导跟我说出了真相,在办公会上探讨自己的事情的时候,他们都保持着沉默,结果就不用去说了,自己被淘汰,后来去了另一个部门,在那里实现了自己的最终选择。
我并不对那些不说心里感受的人有更多的意见,到现在自己觉得应该感谢他们,因为到现在知道那里不是我内心里希望去的地方,作为喜欢有自己观念和看法的自己还是觉得现在才是自己想要的感觉,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表达自己内心里真相表达的东西,跟着大环境去写一些自己不想写的东西永远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
不过曾经的那两个领导,后来他们都先后成为了市管干部,曾经的那些做法,好像是有些虚情假意,但是到今天我依然感谢他们,因为在机关能呆的住与他们曾经的栽培有着决定因素的关联,我曾经写过最初让我抄他们的文稿,后来让我学着他们的写作格式如法炮制,以至于之后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做法,归功于他们的指点,在我去了另一个部门这样的程式化写作自己得心应手的把握就是在那里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