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陋室遐想(之四十二)

(2019-06-18 06:15:15)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随感

到了二十一世纪的当下我把话题放在十九世纪法国最著名的作家巴尔扎克身上,有人会说这个老东西脑子有病吧,巴尔扎克早就成为“历史文物”了,当下现代文学也早就发展到一个新高度,继续停留在那些先人哪里有点不合适宜,不过我可没有这样的想法,随别人怎样去说,要知道这位伟大的法国作家在我进入外国文学的圈子里对我有着非常之大的吸引力,在我的书橱里摆放着巴尔扎克的作品,而且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痴迷地阅读过一些巴尔扎克的作品,与看后来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作品没有什么不同,各有各的特点,在这一点上我赞同毛姆的观点,他说:“伟大的小说家以他们的作品充实了全世界的精神宝藏,我认为其中最伟大的要数巴尔扎克了。他是天才。”

 

记得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在夜校里学外国文学,老师在讲授法国文学部分的时候花了大段课时讲了巴尔扎克,那时候他的作品还算做好找,也就是那时候阅读了一些,很遗憾那时候上学做的笔记都让我处理掉了,当三十多年以后,再看到毛姆写的《文学回忆录——世界十大小说及其代表作》一书中谈及巴尔扎克,无论巴尔扎克的情感历程历经了什么与我毫无关系,但是我对毛姆对巴尔扎克的分析认为是非常认同的,为此将毛姆的部分观点摘抄在这里与博友共同分享,既不属于怀旧风,也不属于复古风,就是自己的喜爱和专注。当然,大家都认为有些不合适宜也无所谓,权当是自己补上曾经被我丢弃的那些读书笔记的一种补偿,写给自己看。

 

巴尔扎克的多产能力更是惊人。他那个时代的整个人生都是他描写的范畴,领域广及他们国家的疆界。他对人类的知识十分广博,但某些方向特别精准,他熟知社会的中产阶级,包括医生、律师、职员、记者、店主、乡村牧师,远胜过他对上流社会、城市工人或土地耕种者的认识。他跟所有小说家一样,描写坏人比好人成功。他的观察精确又翔实。他的创作量惊人,他所塑造的书中角色列出来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但我想他不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他的个性不怎么复杂,没有让人不解的矛盾,没有错综难懂的微妙处。事实上,他相当平淡无奇。我甚至不敢断言他的头脑是不是非常精明;他的想法都很平凡、很肤浅。但他具有非凡的创造力。他像一股大自然的力量,例如一条喧嚣的河流,漫出河岸,席卷前面的一切,或者像一阵飓风,呼啸而过,穿过宁静的乡村或人口稠密的城市街道。

 

身为社会的描绘者,他特殊的天赋不只是揣摩人跟人彼此之间的关系——除了单纯些冒险故事的作家,一切小说家都这么做——也特别设想他们跟自己生活的世界之间的关系如何。大多数小说家找出一组人物,有时候只有两三个,把他们当作生活在玻璃橱窗内一般来描写。这样往往会产生密集的效果,但不幸也是人工化的效果。

 

人不但活在自己的人生中,也活在别人的人生中:他们在自己的生活里扮演主角,但在别人的生活里偶尔很重要,也可能只是跑龙套而已。你到理发店师那里去理发,对你不代表什么,但很可能是理发师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巴尔扎克明白个中的一切含义,他能让人对人生的多面性、局促不安、相互矛盾,以及造成重大后果的起因都能给予鲜明、生动的描写。

 

我想他是第一个注意到经济在每一个人生活中重要性的小说家。他觉得只说“钱万是恶的根源”还不够,他认为对金钱的渴望、对金钱的欲求是人类行动的主要动机。他的小说人物一个一个都执着于金钱,钱愈多愈好。他们一心想活得光彩体面,拥有华屋、骏马和美妇。只要成功了,一切追求所欲的方法都不算错。那样的标准很庸俗,但我想在我们这个时代跟他那时候一样普遍。

 

写到这里我们不妨用简短的笔触去了解一下这位十九世纪的伟大作家的简要情况,不像介绍托尔斯泰那样介绍的那么详细,在作品里我也看到了巴尔扎克复杂的感情历程,不想在这里赘述,好像我们是为了猎奇,每一个人的感情生活在我看来与他的性格和遗传来的很多东西息息相关,幸福或者不幸福我们无权去评说,只有她自己知道自己一生的情感生活是怎样。

 

巴尔扎克上了几年学,品行不佳,学业怠惰。后来其父迁居巴黎,他通过必要的考试,进入巴黎的一家律师事务所。家人要他以法律为职业,他叛逆不从,想当作家。家中起了剧烈的冲突。他的母亲是严厉有现实的女人,他一向不喜欢她。尽管母亲坚决反对,最后父亲却让步了,答应给他一个机会。他必须自力更生,靠一笔仅够勉强糊口的津贴度日,试试他的运气。

 

他首先写了一出以克伦威尔为题材的悲剧。家人聚在一起听他朗读。他们一致认为这出剧本一文不值。接着剧本被送到一位教授那儿,那人判定作者改行做什么事都好,就是不该写作。巴尔扎克又气愤又灰心,他决定自己既然没法当悲剧诗人,就一定要当小说家。他受了沃尔特·司格特、安·拉德克里夫和拜伦的作品鼓舞,写了两三部小说。但家人的结论是他写作经验以失败,命令他搭第一班公共马车回家。

 

我选《高老头》当他的代表作,有几个原因。书中所叙述的故事接二连三都很有趣。巴尔扎克在某几部小说中曾打断叙事,大谈各种不相干的问题,但《高老头》大体上没有这项缺点。他客观地让书中人以言行来表现自己。《高老头》结构精良,书中有两条主线:一为老头为不孝女自我牺牲的父爱,一为野心勃勃的拉斯蒂涅初涉当时拥挤腐化的巴黎的情形,两条线交织的可圈可点。

 

《高老头》之所以有趣,也在于巴尔扎克首次将同一个人物先后放进好几部小说里。这种手法的难处在于你必须创造出你非常感兴趣的人物,你才会想知道他们余生有什么遭遇。这方面巴尔扎克极为成功。拿我自己来说吧,我读小说,若能得知某几位我一心想知道其未来的人物——譬如拉斯蒂涅——的境遇如何,我会更有乐趣。这种伎俩很管用,不用花费太多创造力,但我相信生产力永不枯竭的巴尔扎克这么做,绝不是为了这个理由。

 

    巴尔扎克的小说开场很慢,他的方法是先详细描写情节的场景。他显然从这些描写中得到许多乐趣,所以他往往会说的比你想知道的更翔实。他始终没学会“只说该说的话、不必说的话就别说”的窍门。接着他告诉你书中人长得什么样子,性情如何,出身如何,有什么习惯、想法和缺点;然后才开始说故事。他笔下的人物是透过他本人的热情性格来观察的,他们的现实不完全等于真实人生;他们以基本的颜色描绘而成,很生动,有时过于浮华,比一般人更能扣人心弦;但他们栩栩如生,有如令人亲闻瞽欬(gukai);我想其所以可信,就是因为巴尔扎克自己强烈相信他们的存在。他的好几部小说中都出现过一位聪明正直的医生,名叫毕安训:巴尔扎克临死前就曾高喊:“找人去叫毕安训来。毕安训可以救活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