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到哪写到哪(之一千三百七十二)

(2019-03-19 06:56:53)
标签:

杂谈

分类: 感悟生活

参加婚礼跟参加画展和签售仪式感觉非常相近,都呈现出热热闹闹开场,接下来就没有了下文,至于是不是惨淡收场不得而知,知道吃饱喝足的各位回家一觉醒来,昨天参加的那些活动都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这还不是最典型的事例,我曾经写过有一位朋友过世,他的不错的朋友都去送他最后一程,在那里见到所有的人都一脸沉重,好像不应该失去这样的一个朋友,但是不难发现一旦告别仪式完了以后,走出殡仪馆大门的刹那似乎就忘记了这是一个非常难过和严肃的日子,更多听到的是一种欢笑的声音,不知道是在表示活着真好,还是如释重负。

 

也正是看到了这些现象,所以对很多事情也就不太认真对待,有时候接到通知希望你参加某一个展览,也未必像朋友邀请的那样按时抵达,知道第二天去可能效果更好,因为你可以一个人静心的去观看,可以用自己的理解去判断参展者的内心想法,不需要像开幕式那样你必须表现出人云亦云的样子,其实你知道你有自己的理解。更知道你不参加开幕式好像伤了他的面子,其实并没有这样的逻辑关系。

 

最让人感觉到可悲的是那些自以为是参展者,觉得自己的展览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其实那不过是他自己的想法,大家到这里参观真正抱着学习的态度的人微乎其微,更多的人是来凑热闹的,不客气的话说,是来混口酒喝,混碗饭吃,刷一下存在感,你的艺术价值在很多人那里就没有想你想象中的那样光彩照人,要知道在场合理的溢美之词并非他由衷而发,更多的是客套。

 

别说是小城的这些展览和文化艺术活动,在京城看到太多的类似的大型活动,参加的贵宾可以说是国内的大腕云集,有什么用处,跟小城的这些艺术活动一样,轰轰烈烈的开幕,接下来就是不知下文的结束,其实对于参展者而言可能就是需要这样一个开幕式,这就是他经历中的一个印证,将来有一天在印他的艺术成就的时候,这样的展会绝不会忘记,这成为了他的骄傲,没有去问这样的展览最终的成效是什么,只看有没有而不去追问实际的效果。

 

京城的朋友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跟着他参加了太多的类似活动,看到他不为之所动的态度,最初不理解,既然不为所动,为何要帮助干这些事情,后来知道这是受人之托,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类似这样的艺术家实在是太多了,朋友的话说,就不敢去接这些事情,不然的话什么事情也不用去做了。

 

那年在那里见到一个据说在故乡特牛的艺术家,觉得家乡这片土地有点狭小,想在更大的范围上让更多人知道,便把自己那些年的积蓄拿出来想在京城扬名,那个人最初的公关策略好像是有点章法,把自己跟一些名人的照片拿出来,自认为这样别人可以高开一眼,后来发现这种想法在京城根本就不管用,更多的人根本就不理会这些,似乎在告诉他用自己的实力说话。

 

朋友一度成为了他的发言人,后来知道想在京城扬名绝对的这样的方式不管用,需要的是逐级的认同,这就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蜗居在京城的艺术家,有影响的艺术家多了不敢说,成为他们圈子里的人少说也有万人之余,而且那些有影响的大家根本就不屑于参加这些推荐活动,他们认为最实惠的不是推介,而是让自己的作品有更大的市场。

 

亲眼看到他的忙碌身影,也看到那些不屑一顾人的冷言冷语,让那位想在京城立足的艺术家尴尬无比,他印制的宣传册就被那些名人仍在酒桌上,像对待大街上的散发传单的人一样,自己知道那位先生的功力还真的不错,但是,社会的大环境就是这样,想进入一个新的圈子,没有一定的时间和办法几乎是不可能的。

 

过去半年多,电话里想起那个闯京城的艺术家,问朋友他的近况怎样,朋友说,这位艺术家早已经离开京城,明白了自己想法的不切实际,他在属于他的乡土里,更多的人会买他的帐,但是,离开故土就不是这样的一回事情,需要更多的人去推他,现在想出名的人太多了,谁有人脉,谁就有出头之日,这位有想法的人想混进艺术核心层面如同痴人说梦。

 

在京城的花费打了水漂,而且落得一个伤心而归,这就是想出名需要付出的代价,用朋友的话说,京城不好玩,那不是更多人想当然的逗留之地,那里是给真正有实力人准备的天地,他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在那里享受家乡人对他的那种崇拜,他在那顺风顺水,一言九鼎,才知道任何不自量力的想法都是自寻烦恼的必然。

 

小城的现象又何尝不是,自以为不得了的某一个画展和签售仪式,自认为就成了气候,那不过是自己膨胀的开始,不知道那不过是你生涯中的一段经历,说明不了你的什么,就像你画了一幅画,写了一篇自己认为满意的文章一样,只代表哪一个阶段的心情和状态,而绝非有这样一个活动你就成为了不可逾越的高度,那就是你的在展示,至于你展示的那些是否被认同还是一个未知数。

 

之前自己跟更多的人想法一致,每次参加一次艺术活动,总想第一个将这些所见所闻让更多的人知道,后来知道这就是一种虚荣,害怕别人不知道你对艺术活动的那种热爱,想让别人觉得你是艺术圈里面的不可忽视一员,但实际并非如此,你去和不去都不影响艺术展览的水准合影响力。

 

后来发现自己的想法跟凑热闹没什么不同,并不是你欣赏艺术作品,而是表现出你感觉好玩的不争事实,你跟更多的观众一样,在参加完这些活动之后,用最快的时间把这些本应牢记的艺术作品的印象和感觉记在心里,实际上并没有这样,而是随着活动的结束而忘却,到后来才知道自己也是鱼目混珠种的一员。

 

在我手机里存着一些自己参观一些艺术家和作家的活动照片,感触颇深,很多的热热闹闹的活动早就被参加者遗忘了,居然有一个朋友回复我的微信,说开幕式的第三天去那里就看到撤展的情景,估计艺术家和作家也不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这跟忘掉展览没有什么不同,与忘掉悲痛类似。

 

这样去看我们生活中的这些事情就不需要这样的形式大于内容的活动,正相反这样的活动依然会继续,凑热闹的人也会如同之前那样络绎不绝,因为这种形式是艺术家和作家认同,这样的展示和小虚荣是一种推动他们往前走的动力,当然也是展馆业绩需要,在满足一些人的意愿之后,也达到了相得益彰的实际效果。


无论这样的展馆负责人怎样去看待艺术家和作家,这样的表面文章还是要去做,即便有时候感觉对艺术家和作家并没有那样的友好和尊重,他们知道更多的人不会注意这些或往这方面去想,只有像我这样不着调的人才愿意这样去胡思乱想,因为我知道对艺术的态度更多是一个说不清的事情,真假难辨,只有艺术家自己心里面明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