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到哪写到哪(之一千一百七十六)

(2018-08-06 07:08:24)
标签:

杂谈

分类: 感悟生活

我喜欢那句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就是说行善的事情应该成为一个人的常态,而不要成为你想最终得到回报的一种动机,现实中得到回报的事情不多,更多的是面对忘记,其实我认为表面上的忘记,也是考验你内心真实出发点的试金石,无怨无悔是一种境界,有一丝丝隐痛也是一种境界,哀怨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看的太多了。

 

不过我认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更多的行善者都是需要回报,而那些僧侣们也是这样对信封他们教派的信徒们是这样去说的,我认为这是埋下怨恨种子的一种必然,倒不如说,让更多的信教信徒了解,一如既往的行善,你已经得到了恩惠,因为你在行善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了内心的充实和行善以后的快感,恻隐之心就是行善的初始,当你帮助了他人,就是行善的进行,哪怕是给乞讨者一元钱,你便会这道你内心里的那种满足感,知道行善并不费事,不过是举手之劳的事情。

 

当然我也不是反对有回报,只是说回报的几率与没有任何表示的几率,后者大于前者,因为遗忘是一个人很正常的做法,特别是在众多帮助他的时候,他不会记住在这些人中还会有你,你可能就是一个过客,想让他记住你也同样是一种奢望。

 

而我们的布道者更多的人愿意用可以得到回报的故事让人相信行善一定会有回报的这一个事情,举的例子不一样,但是结果却是一样的,告诉信徒好人有好报,做了好事迟早会得到恩惠,其实我觉得这样的说法很功利,就我看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太少了,而且感觉也没有这种必然的关联,不过是自己接受了那些人灌输的这些思想而萌生出来的一种愿望。

 

前两天我看了一个视频,是一个僧人给大家讲的一个故事,说,多年前有一个家庭生活非常地拮据,穷到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程度,家里面只有一个六七岁的小孩跟他的奶奶相依为命,父亲母亲都过世了,奶奶也患有重病,用僧人的话说,每天晚上咳个不止,孙子听在耳里痛在心上,但是家里面确实没有钱给奶奶治病,这孩子觉得奶奶太可怜,这一天她便跑到街上的药铺,去偷了一瓶止咳药水,这一举动被药店老板娘看到了,抓了一个正着。

 

药店老板娘要把他送到警局,这时马路对面卖面条的餐馆经理看到了这一幕,在想孩子要偷东西也不会去偷这吃,肯定里面有事情,他边走出来求药店的老板娘先不要把孩子送警局,他问了孩子偷药做什么,那个孩子讲了是想给没钱买药的奶奶用,面条点的老板很感动,主动地把药钱给了药店老板娘,把孩子带到他的面条店,问孩子是不是还没有吃饭,孩子点了点头说没吃,面条店老板给孩子准备了两碗面,让他拿回家跟奶奶一起吃,这孩子临走前用心的看了一下这位好心人,便离开那里回家了。

 

用讲述人的话说,孩子用心的看了这位行善老板的长相,说他便永远得记在了心里,这个面条点的老板是远近有名的善人,经常的帮助困难的人,所以小有名气,也正因为他经常地帮助困难的穷人,他的店一直也没有发财,艰难地经营。

 

三十年后的某一天,这位面条点的老板突发疾病被他女儿赶紧送到了医院,经过医生诊断需要赶紧动手术,护士开出了手术和住院的费用单子让家属去付款,面条点老板的女儿看到账单就傻了,根本就付不起这样高额的医疗费,就在老板女儿一筹莫展的时候,医院的小护士出现在她面前,告诉她不需要为钱发愁了,我们的医生主动的为他担负了医药费和住院费,现在正在为他做手术。

 

后面的事情我不需要详细的去描述大家就都明白了,这个为他做手术的医生就是当年他帮助过的那个小男孩,当这个医生来到病人的面前,一眼就认出这时他幼年时期真诚帮过他的恩人,二话不说,给他垫付了住院治疗的钱,好人有好报在这里得到了成分的体现,这个故事非常的圆满,不过我还是认为这样的有回有报的事例太少了。

 

为什么要写这方面的问题,因为很多事情自己就是亲历者,同样面对着很多的困惑,自己知道内心里还没有达到那样的纯净,依然还在一种矛盾的焦灼之中,知道你的选择就是你内心的指使,不要去想更多的事情,沿用那句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毕竟修炼的没有那么的彻底,到了一定的时候凡心泛起,其实就是功利主义的想法,试图在求回报。

 

也知道行善积德需要有一个自身学习和省悟的过程,把行善当成一种内心里没有杂念的行动是自己应该达到的一种境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感觉离这种境界十分的遥远,自己与周围的部分人的境界相差得太大,内心里自私的小算盘经常的发出拨动的响声,在内心里问自己值吗?

 

那些年根据朋友的倡导,自己也伸手帮助一个困难家庭的孩子,那个帮助的家庭自己亲自去看过,当时看到他们家的情况,从心里面萌生了一定要帮助他们的想法,当场跟负责人敲定了结对帮助的协议,三年下来自己一直按照协议履行,还好帮助的这位已经完成学业,走向社会。

 

我能感觉出他们家人希望继续伸援手的想法,可是自己有了不一样的想法,又认领了一个年龄更小,更希望得到帮助的家庭,当我把这些情况讲给第一个帮助的家庭主妇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她的失望,从此以后也就没有了音信,感觉好像自己做错了事一样,一直困扰了我一段时间。

 

分析下来估计还是自己有功利主义的想法,一切表现都正常,那边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了,也知道在他孩子没找到工作的时候,帮助他也是有必要的,可是你看到那些更小的贫困孩子,你就没有了那些愧疚的想法,觉得应该把手伸给更需要帮助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