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一千一百六十六)
(2018-07-17 06:25:0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书房离家五站路,坐车一刻钟,走路一小时,就像我说的那样根据自己心里面的想法,选择怎样去怎样回,既可以走着去乘车回,也可以乘车去走着回,目的很简单为了锻炼,而且自认为选择的几条线路的风景都不错,绝大多数是一个人的行走,像其他老人一样随身带着一个“戏匣子”,一边走,一边听,时而自己会根据音乐的节拍加快步伐,有一种雄赳赳气昂昂的感觉。
到了这个年龄且不说是未老先衰,反正自己想出去走走的想法远不如前些年,即使有人动员一起外出,感觉没什么兴趣,觉得隔三差五的去书房坐一下,喝点茶,看看书,之后看着沿路的风景往家走,跟在外地感觉非常的相似,从距离的角度去看,家跟书房的距离自己心里面更容易接受,只身在外觉得还是有点心理负担,万一有什么事情,在小城一个电话就解决问题,只身在外就没有这样的条件,感觉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那才是一个悲催。
这些年外出,无论是工作关系,还是跟熟悉的朋友,大家都知道自己对玩的兴趣不高,即便身在外地要不是东道主和朋友相劝,恨不得就呆在宾馆里面,觉得那才是一种很惬意的生活,想躺着就躺,想看书就看,想到附近散步拔腿就走,不用听从导游的安排,更远离旅行社埋下的陷阱,做自己的主人,要是居住地有几个商店自己就更不愿意出去了。
当然知道这种感觉也是物极必反,早年也有自己疯狂的时候,在第一个单位基本上没去过什么地方,一个事业单位就没有多少外出的事情,那时候年轻就是有外出的事情也轮不到你,到后来自己干了采购才有了外出的机会,即便那是去工作,由于更多职工没机会外出,也招惹了不少羡慕嫉妒恨。那些年除去每年到省内发运煤炭,在就是去东三省运木材,经常途径京城,那些年主要在这些地方转悠,特别是在东北林区,也没有什么景色可看,大都是冰天雪地的时候去那里,天天呆在宾馆里胡思乱想,期盼着一日三顿饭的到来。
别看那时候这样的出差机会多了,也没有想到可以假公济私去看一些周围的景点,那时候咱傻,真的就一根筋,东三省有多少地方可以去看,可是为了早日完成任务,就坚守在林区,就没动过歪心思,哈尔滨的太阳岛还是跟着同事一起去的,也不在我考虑的范畴,同事年龄比我大,想的事情比我多,成为了老油条,假借着一些理由去那里看了一下,说实话与内心中想象的美丽岛屿差得太大了,记得很清楚去到那里给你的感觉就是一座荒岛,与那首美丽动听的吟唱太阳岛的歌曲不相吻合,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至于长春人民广场上的那个纪念碑是自己路过那里看到的,绝非是自己故意到景点去看,记得很清楚那是一个非常冷的天,我们坐在公交车上,两边的玻璃挂着霜,什么也看不到,但是,自己好奇总是朝窗户上哈热气,露出一点透明的地方,就是从那个小孔里看到的纪念碑。
后来去了第二个单位,长春成为了兄弟城市办事处,开始了经常的往来,去看了伪皇宫,其他的地方自己也没有去过,例如长影的最具影响的影视城,静泊湖公园等等到现在也没有去过,他们建议去看一下,自己更愿意呆在宾馆里面,那里的寒冷与夏天的热都让人受不了。
第一个单位干采购,假公济私的想法就连想都没想过,到现在还记得饥肠辘辘的我和同事,发运走了木材以后,从林区回到了哈尔滨,在市中心的某一个食品店里面看到了炸肉,嘴里面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是,没有钱买,只能用气力闻几下过瘾。在哪里买上返程的车票,挤在车厢里面没有座位,根本想不到景点,最想的是能够倒下来,闭一会眼,又饥又困,实在撑不住了,钻到座位底下倒下就睡着了。
每年在省内发运煤炭,也没有想到去那里玩玩,自己写过听说离蒲松龄的故居不是很远,一狠心借了一辆自行车,自己骑了将近三十多公里的路,到那里参观了一下,而那时候那里的景点都是免费开放的,也没有现在圈地围挡,可以说是不花钱看的景点,来回把自己累得不轻,也没敢在那里买点垫肚子的食品,忍饥挨饿回到城里。
再后来,去京城的次数比较多,那些事情自己的文字记述太多了,可以说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幸亏那时候年轻无知者无畏,也不知道自己缺陷在那里,就敢去那里推销自己,最终是无功而返,后来知道在京城你必须要有来头或装扮,像我那样就跟一个叫花子的摸样,办成事情才见鬼了。
到了第二个单位,似乎自己知道了一些事情,外出的机会多了,也有为你出钱的条件,所以自己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机会四处游走,例如京城和大西北自己不止数次的到访,那时候依然感觉意犹未尽,江南一带也是自己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最后来东三省的景点都通过相互学习看了一个遍。
后来发现这种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发生变化,对自己不太感兴趣的地方也不会兴奋地选择,而是指派别人去那里,因为工作议程中就有一项工作,呆着下属的代办点的工作人员每年去外地参观学习,现在可以说实话,学习是假,犒劳他们的工作业绩是真,因为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就没有这项事业的发展。
每年组织数批代办员外出学习考察,那时候起自己就很少跟着出去了,让手下的工作人员分期分批带着外出,自己在家里面坐镇,即使他们希望我带队,自己还是把外出的目标确定在自己非常熟悉的几个地方,认为到那里可以自由安排的关系好的城市,那些偏远的景点再好自己也不会上心。
不要是以为我挑三拣四,自己曾经带过一两次外出学习,经历了太多的意想不到,后来自己知道越是偏僻,景色越好,意外事情发生的概率就越高,要知道你带人出去是要承担责任的,例如去西藏假如有一个高山反应死掉了那就麻烦大了,后或不堪设想。
记得有一次带着一个“领导团”,去了海螺沟,咱不知道是什么情况,从成都出发前往,到了那里才知道公路的情况非常的不好,堵车几小时是经常的事情,最可怕的是下雨天之后最容易发生的滑坡,我们从海螺沟往回走就经历了这样一次“滚石雨”,山上的石头往下滚,所及看到情况打开车门让游客下车往回跑,那才是一个惊现,最大的一块滚石重达五十多吨,就横在马路上,设想砸在车上会是怎样的结果。
那次的经历让车上的更多领导明白了这样的道理,无限风光在险峰,更多的人说在也不来这里了,其中一位脸色煞白,说万一出事我就麻烦了,因为我出来没跟市里面主要领导汇报,出了事他们不会管的,看到他们惊魂未定的样子,自己知道这种选择错误不在他们而在于我们。
经历了太多的风险,感觉还是呆在家里面为好,别看从家到书房,跟一次旅游没什么区别,你想要看的景色都在那里,你到书房呆在那里的感觉如同置身外地,但是你想到触手可及的便利你就有了一种不一样的安全感,所以说,到这个年龄怎么方便,怎么舒服,怎么不麻烦人就怎样去来,当然也是省钱的一种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