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一千七十八)
(2018-03-21 08:14:4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我曾写过小时候住院的事情,为什么住院自己真的不知道,感觉那种记忆是我最原始的记忆,自己曾经问过家里面的老人,老人说也记不清了,反正自己小时候真住过几次医院,最初的那次住院应该就是我母亲从老家把我抱回来住进医院,那时候我不到四岁,用母亲的话说,完全是一个非洲难民的形象,三根筋挑了一个骷髅头,胳膊和腿就是骨头架子,鼓起来的胸部,全都是清晰可见的肋骨,在火车上不敢让人看,跟死了一样。
我始终在想最早医院的记忆是不是那次的记忆,我依稀还记得护士抱我去治疗,根本不是抱,跟提溜一个小鸡一样,拽来拽去,自己没有任何的哭声,并不是不想哭,是没有哭的力气,只好任医护人员从病房提到治疗室,记忆中最深刻的是医院里的来苏水味,以至于影响到我上学以后,患个感冒发烧的病,大人带着你去门诊部,闻到那个来苏水味,心里面就有一种恐惧,感觉病好了很多。
从小学到工作以后三四年期间,自己与医院在没有任何的关系,因为工作以后工作单位就是一个半医疗性质的单位,虽然没有医院分的那么清楚科室,但是在我们这里也有内科和外科,几个疗养区也根据病种进行划分,也有一个门诊部,我们职工看病大多在那里,吃药打针也可以在单位里面治疗,所以一般的小来小去得病,就在单位里面解决了,除非你的病情单位的那些医生看不了,便会让你到大医院去看。
我的第一次去大医院看病,还是我结婚以后的第二年,自己总觉得有些乏力,但也找不出毛病,到单位的门诊看病,他们也诊断不出自己的这个问题出在哪,既不发烧,也没有感冒,就是感觉到乏力,胸透也做了,心电图也做了,都没有问题,但是自己感觉特不舒服,有些人误以为我想偷懒想出的注意,其实那时候我工作态度非常之认真,想着通过努力工作改变命运。
医生实在没办法,让我去大医院检查,到大医院一查,来事了,做化验结果中的一项数字让医生大为吃惊,粒细胞数量极少,医生认为是做化验的做错了,让我第二天再做一个,第二天又去做了,检查结果还不如前一天的,医生的脸色就沉下来了,问我接触过什么放射物质,我告诉他没有,问我近来是不是做过强力的体力劳动,也回答没有,接着问,近来吃了什么药物,回答依然是没有,大夫说,我先给你开点药,你回去吃一下,一个星期之后再来,根据情况再说。
掌柜的是医生,大体知道点事情,感觉她也有点紧张,到了一个星期以后,又去了医院,再一次做检查,指标不仅没升又开始下降了,医生把掌柜的叫到一边说了声么不知道,反正医生跟我说,一个你住院进行穿刺,来检验到底是怎么回事,后来自己知道怀疑我患了白血病,在一个在家里休息治疗,假如指标继续往下降,你就想干什么就干点什么,后面的话他没有说,自己很明白后面的意思,那就是等着死。
我那时候二十几岁,根本就不相信自己会成为那样,毅然决然的离开医院回家,按照掌柜的要求在家里面安静的休息了几天,感觉体力有所恢复,便到单位上上班了,之后再也没有去医院,过了两年之后,在医院里遇到了给我看病的医生,他很吃惊的看着我,认为这都是一种不可能,我还能说什么,跟医生说一切皆有可能。
到了五十岁以后,几乎每年都会在医院里住几天,先是高血压急性发作,在医院里面住了十几天,带上了高血压的帽子,成为了老父亲的继承者,最初看到老父亲每天吃药,心里面很害怕,害怕有一天突发病情,没有父亲怎么办,就这样担心了数十年,老父亲九十岁了,依然在与高血压做着不懈的斗争,自己补了他的后尘,而且一定性就是高血压三期,最严重的那种,通过生病自己了解了作为病号的心里想法,他根本就想不到自己的意外出现,就像我现在那样吃了降压药之后,感觉就像游泳时套着保险圈一样,意味着万无一失的事情,岂不知,保险圈是辅助作用,最关键看你的水性如何,没水性保险圈一旦出问题必死无疑。
高血压病种确定了不到三年以后,再一次住院,就被认定为糖尿病患者,同样继承了父亲和母亲的遗传,在大病的项目上又添了一个病种,真正意义上达到了东亚病夫的程度,不过这些并没有让我感觉有多害怕,只要自己身体的部位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自己一定把自己视为健康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把自己的病情忘得一干二净,特别是跟朋友一起喝酒聊天的时候,别人根本看不出你有那么多的疾病,更何况自己也不想在那种场合提及自己的这些事情,让别人以为你用疾病吓唬他们。
住院住长了,所有的人都麻痹了,觉得不算是一件什么特严重的事情,知道自己不把这些事情当回事,后来的住院实际上就是去那里疏通血管,办理了住院手续,白天去那里打完吊瓶,便自己坐车回来了,用掌柜的话说,根本看不出你有病的样子。
倒是身边的朋友患病住院到那里探望的时候觉得有一些说不出来的感觉,特别是那些患了重疾的朋友,觉得自己不知道说什么为好,离开那里之后自己在想是不是自己住院的时候,来看我的那些同事和朋友也像我那样不知道如何劝慰,都知道人越活越愿意活,哪怕到最后抓住最后一根根本无法挽救他的稻草也要拼命一搏,到最后是人财两空。
所以说,这些年自己去医院探望病号,基本上在那里一站,把给表达的心情表达出来就走,因为知道呆长了自己不知道怎么去说,对于病人来说,同样也是如此,你表现得越同情,给他的压力越大,误以为自己快不行了,即便你表现出来的那种无所谓的态度,病人会从另一个方面去考虑,是不是强打精神装出来的,是不是欺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