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到哪写到哪(之一千五十二)

(2018-02-07 07:56:03)
标签:

杂谈

分类: 感悟生活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存在着内在的相似性,就拿看书来说,即便在书城里面有那么多的品种繁杂的书籍,可是对你脾气的书籍,细细的看下来,也无非就是这么些,别看手头上有万卷图书,发现一旦归类去看就感觉不多了,特别是你需要大量查阅资料时候,你就感觉少得可怜,这些书籍分类也只有两类,社科和文学,而这些书籍打动你的方式又近乎一样,臭味相投。

 

同样的道理,你在社会上经历了六十年的过程,认识了许许多多的不同类型的人,但是到了当下,你发现更多的人已经从你的记忆中离开,有可能这种离开的根本问题在于你,是你不想跟人家继续往来,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内心的召唤,最终你的朋友跟你收藏的书籍一样,没有呈现出泛滥的感觉,能继续交往的同样是两种人,男人和女人,而且是感觉对脾气的人,一定是越来越少的现实。

 

自己书房搬家,开始自己整理书籍,发现了很多自己知道可能在有限生命中永远也读不到的书籍,横下决心把这些书送人,仅自己的那个书屋里就挑出了七八包书籍,分别送给了自己认为值得送的朋友,至于他们喜不喜欢这都不是我考虑的范围。

 

这就跟我上面说的那样,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你工作的变化,也随着你对社会的不断的认知,以及对人性的逐渐了解,你的关系圈,你认定的那些朋友和同事,也在做着不断地调整,已经没有了最初那种多多益善的虚荣,知道你根本没有精力去结交那么多你顾不过来的朋友,更何况在这个金钱至上,利益为重的社会里,靠你的热情是无法满足一些人内心的想法。

 

在这个社会里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对那些想从你这里捞点好处的人来说,看到你的那点本事,不用你说他们就自动离开了,而且,按照俗语讲的“三年不见,当亲不亲”的观点来看,最早的那些记忆中的朋友,早已经被记忆给自动删除了,即便自己依然有记忆的那些人,也可能被对方记忆删除,反正是感觉到所谓的朋友圈越画越小,到最后呈现出一个句号,至于句号里面能容纳几个人,自己想象不出来,一生中能有一两个就相当的不错了,更多时候呈现的状态就是在句号里面什么也没有,人生也就一切全部完结了。

 

自己回想自己从小到大的这段历史阶段,到现在可以记住的好朋友还有几个,就像我之前写的那些文字一样,更多时候自己认为一生一世可以交往的曾经的那些人,几乎无一例外的渐行渐远,这也许真的不是他们的责任,但是呈现的状态就是这样。

 

别说是朋友,就是你的结发妻子又会怎样,这也许真正意义上的血脉联系,可是又会怎样,相守期间,不同的意见和诉求,变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战争的结束最终是求大同存小异相互退让的结果,也算作是一种精神境界,你一旦不存在了,过上多年你也就变得模糊了,爹死娘家人——各人顾个人就会真实上演。

 

记得有一个特别不一样的朋友,觉得这一生中很可能在他的身上彰显友谊天长地久的真实,自己也是这样去想的,很遗憾时间并没有让彼此的这种感觉坚守住,而是越发变得无所谓起来,即便在几年之后大家又聚到一起,发现已经没有了当初那种难舍难分的感情,从大家彼此理智的去谈论问题,分手时候的那种彬彬有礼就知道这种情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还有一些人似乎也在上演类似的一种逐渐淡忘的过程,但是,当你发现这种过程发展的超出你想象的时候,回味曾经的那个时期,你会有一种命中注定的感觉,或许那时候大家的那种情感都不是从心里面发出的,在一些细小的事情上可以感觉出来,到最后我认定这就是一种宿命。

 

有一个朋友要去很远的地方,当初我们的关系是那么的要好,知道他要走,不知道送他什么礼物为好,受限于那时候我们都是无产阶级,几乎都是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自己心血来潮买了一个石锁和一把石钥匙,把锁给了对方,把钥匙留在我这里,寓意我们的友谊永不变,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自己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这个锁是实心的,钥匙怎么会打开这把锁,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来认定,内心深处就没有一生一世的想法,你选择的礼物就已经暴露出来。

 

而对于书籍,这要是在二十年前,就跟结交朋友一样,绝对是不可能把任何一本书送给别人,把书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我写过在自己的家中的书橱正面,贴着我写的字条,私人藏书,恕不外借,也就告诉借书的窗子不会对外开,即使后来老师到家中看书借书,自己还是违背了自己的信条,但是自己到时间一定会去老师那里索回,而且借的那本书都记得一清二楚,觉得自己拥有这些书,跟结交了这么多朋友那样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

 

到了这个年龄,逐渐的对自己的情况有了更深刻地了解,就像我自己的体力一样,知道那些事情你可以去做,那些事情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对于自己的书籍也有了一种认知,那些自己感觉思想离我最近的书籍,一定是必须保留的书籍,那些知道自己能力达不到,也看不懂的书籍,就应该转让给别人去看,留在自己这里就是资源浪费,内心里的某种召唤在告诉我,属于自己有能力阅读的时间不多了,去关注最让你心动的那些书籍和朋友。

 

我一直在想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的在做减法的过程,最后减成为零,人生就这样过去了,所以人生中的那些财富积累都是虚幻,最终你什么也带不走,撒手人寰这说的也太直白了,我们一度看得那么重的物质,在最后的阶段没有了他的现实意义,可能所有的意义都是给活着人的一种念想。

 

    即便现在研究量子力学的那些知识分子,告诉你人永远不死,只是变成了另一种方式存活在这个世界上,我认为这不是我考虑的范围,你的文字存在,你的遗物存在,你的名字很有可能在所有认识你的熟人没有离开的大前提下,你可能还被记住,算作是一种存在,但是,排除这一切可能性,这种存在我不知道他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我们成为了魂魄,漂流在我们才能看见的那个太空,这样的存在有意义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