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一千三十四)
(2018-01-10 08:21:2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游山玩水 |
在自己的记忆中,年轻时候就没有旅游的概念,虽然自己出公差去过很多地方,自己认为那绝对不是旅游,就是去工作,也没有刻意的去想到那里可以顺道看一下什么景点,一定是孤陋寡闻的原因,就不知道人文地理上的那些著名景点,在一个就是穷出来的病,不敢去花自己计划外的任何资金,量体裁衣这是贯穿自己一生坚守的底线,知道要想毁掉自己的声誉,那你就去借钱,再加上到期还不上,那你就成为了自毁信誉的人,也就失去了人格。
现在想想年轻时候在东北发运木材,一呆就是一两个月,等待的日子完全可以到周边的景点去看一下,就没动过这样的心思,待在林区的招待所里面,最多在招待所的周围能步行走到的地方转一下,说实话也没什么可以让你值得去看的地方,把大量的心思用在了思念远方的亲人上面,更多的时间把时间花费在写给远方亲朋好友的书信上面,一封封感觉是情感炙热的情书寄往自己居住的小城,从邮局寄走之后,便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希望看到对方的回信。
等不到也绝不会失望,假想一些客观的原因,给自己下台阶,之后又是一封封更炙热的书信,于此同时也会给自己感觉关系不错的同学写信,搜肠刮肚找出一些认为自己满意的句子,不管这些句子是从哪里摘抄下来的,只要符合自己的心思,感觉那就是自己的“水平”,洋洋洒洒写上一大篇,觉得那才是咱的风格,寄给同学的书信,回复的概率比较大,因为那时候大家都在犯“青春综合症”,无病呻吟成为了最典型的表现。现在知道那就是荷尔蒙聚集造成的现象,内心深处并不是为了男同学,而是对异性的极度渴望,不过是用这样一种变形的方式来发泄而已。
知道没有同学会把我们的来信保留到现在,在东北林区里面,一两天写十几张纸不觉得是什么特别困难的事情,而且觉得那样时间过得特别的快,绞尽脑劲之后带来的是自己可以昏昏欲睡,忘记了思乡之苦,记得很清楚,写的信感觉太厚了,害怕超重,寄不出去,听一起等待车皮计划的供销员说,当宣传品寄可以减少花费,自己还真的去寄过,至于同学收到了没有不得而知,即便收不到也无所谓,那时消磨时间的一种方法,并没有把自己的那些文字太当一回事情,知道即便收不到也无所谓,制造文字垃圾不是一件很费事的事情,这种状况一直到现在依然继续在制造文字垃圾。
一直在想那时候自己要是有一部照相机该多好,林区的风景那才是一个漂亮,那时候能拍一些图片,留到现在也有价值了,很遗憾那时候真正意义上的一穷二白,不仅买不起相机,连吃饭都要计划,每天自己可以吃多少心里面很清楚,包括出差在外同样也是这样,那时候还不知道那句俗语“吃不穷,喝不穷,计划不周必受穷”,但自己知道量入为出,不能借钱过日子,虽然身边的师傅很多都是这样,更听到过老职工背后议论借钱不还的人是说的那些难听的话,也是一种警示,引以为戒。
记得很清楚,出省差旅补助每天六角,自己设定饭费不能超过五角,剩下那一角钱作为机动,那天自己馋了,买黄瓜和西红柿吃,当然也可能买五香豆腐皮,要知道更多时候就是馒头和咸菜,只有这样才不会超支,这样的饭不用三分钟就搞定了,在东北同住在一起的供销员很多时候都以为自己不吃饭省钱,有一个我曾经写过的唐山的供销员实在看不下眼,把自己的饭端给我,我告诉他自己已经吃过了,他不相信,说你现在年轻不能不吃饭,我把放在橱子里的那些馒头拿出来给他看,告诉他每天吃几个自己已经都做好了计划,即便这样他有时候故意说吃剩下的饭菜端给我,那才是像模像样的饭菜,趁屋里没人狼吞虎咽吃掉,一整天觉得不饿。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跟着师傅一起工作,好的品质跟着学,还有一些其他的想法同样也潜移默化的受影响,例如假公济私就是跟师傅学的,我上一篇文字里说过,跟着“师傅”一起出差,绕道去爬泰山,这才知道还可以这样,只要你不说,在报销的账单上不体现就无所谓,不仅如此,多了一天时间还可以多那一天的出差补贴,一举两得的事情。
那年去淄博发计划外煤炭,再等车皮的过程中,想到了当地的景点,蒲松龄的故居,打听了一下距离,感觉离淄博并不太远,不到三十公里地,去老父亲战友家里面借了一辆自行车,利用空闲期间自己去了那里,整整一天的时间,差一点累死,蒲松龄故居那时候还没有成为热门旅游景点,故居也没有修缮,也不用花钱,所以,出了一点骑自行车的力,看了免费的景点,觉得挺值,现在知道那也算作是穷开心,到了蒲松龄故居的村里面,口渴得要命,到井边上打水,咕咚咕咚喝了不少,感觉那才是清澈甘甜。
沿着村子往东走不远,就是蒲松龄的家墓,在那里听当地的一位先生讲述蒲松龄的故事,娓娓道来很是受用,往回骑的路上多半都是在想听到的那些故事,不知不觉就回到了城里,第二天把去蒲松龄故居的事情分头写了好几封信寄给心爱的人和同学,现在知道有点展扬的意味,好像是自己见多识广,其实,狗屁不懂,蒲松龄的作品一点都没看,所谓的知道一点就是在那里听别人讲的那些,真假也不知道,鹦鹉学舌。
后来带着外地的朋友又去过那里,发现跟全国所有的名人故居一样都成为了当地政府的摇钱树,把整个村子都围了起来,想要进到里面,对不起,买票,想听到更多相识的情况请导游讲解,而导游所讲的那些事情,在书本上都能找到,跟关系讲述自己曾经的参观感受,朋友说,你讲得比导游更生动,早知道就不到这里了,你给我们讲讲就行了,实话实说真的没什么看点。
也正因为这样到后来自己也跟着学会了,到朋友的二亩四分地上,他们也想尽地主之意,领你看一下他们当地的景点名胜,自己也会学着他们的口吻,最好先将给我听一下,找一下感觉,有感觉就去看一下,没感觉就不去,他们简单的陈述之后,多半被我给否定,朋友知道我有这个毛病,也就不再征求我的意见,拉着我就去,不管我怎样的不在乎,这些年很多参观过的景点就是这样被强制性拉去看的,看了以后才知道应该去看,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