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一千三十一)
(2018-01-04 07:46:0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这位朋友我写过很多文字,一个特别有爱心的人,绝对有山东大汉的气质,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也就是为了他这一身好爽之气跟他开始交往,到后来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了兄弟之间这样的关系,相互走动越来越频繁,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的优秀品质,觉得认识这位朋友值了。
由于他的工作关系的原因,他结识了比我更多的“关系”,在我看都是性格使然,搭界不搭界的人都交往,跟我不一样,只圈定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面,而且就那么一些人,而他无论走到那里都会有他熟悉的人,感觉他与人交往有一种我学不来的东西,敢于直面面对他不熟悉的大环境,以及一点关系也没有的陌生人,也许是一种亲和力,不用多久就可以跟对方称兄道弟,看到这些自惭不如。
前些年他帮助我真不少,利用他工作的便利没少给我吹嘘,居然有的文字被作为内参送到了省级和京城大领导的办公桌上,听别人说,要不是特别好的关系,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别说咱这个不起眼的工作,那些机关和大企业想把情况作为内参往上送,绝对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所以说,自己一直把他当成对我有恩的人,但凡自己能够帮助他的机会,自己一定不会拒绝,想尽办法去做一点自己认为应该报答的事情,不过是自己的这种机会并不多,我曾经写过他,正因为他的人脉很多,走到那里根本就不要我具体的做什么,到后来发现想跟他在一起也是一件挺难的事情,走到那里更多的人把他留在那里,短短的几天时间根本没时间照应你。
前两年还在岗位上,多半是到他那里跟他见面,他也会找一些对我工作有帮助的人过来一起热闹,后来自己发现这种找来的关系与自己想象中的不太一样,最初自己认为这些人真的可以为你做很多事情,到后来发现这些人对你要求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你请他坐一下不很费事,但是让他们具体办一件事情那就是很难的事情,到了一定的地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们知道看不准或不了解的事情一定有风险,能回避就回避,即便他在场合上大包大揽,你也不要当回事情,知道那一定是酒后说的话,第二天一定忘得一干二净。
咱这个人也属于没有定力的人,年轻时候的想法跟许多人的想法一样,背靠大树好乘凉,就希望认识一个大官,某一个场合见到了一个自己认为大官的人,觉得非常得不得了,想尽办法跟人家套近乎,其实自己为什么表现出那么一种媚态,自己也不清楚,估计是可以有利用价值,更有可能是骨子里面的东西,到最后证明那不过是自己的臆想,想不到一个大官的身边有多少个有企图的人,我只是最不起眼的一个。
那时候自己就是一个马弁,也见不到大官,单位的领导在自己的感觉里就是大领导了,领导叫你去干一件事情,那才是屁颠屁颠,在内心的感觉里领导有了好的印象,感觉马上就有被重用的可能性,后来自己才知道这都是自己的一种幻觉,领导看一个人是从多角度去考虑,绝非你考虑的那样简单,领导干到一定的程度都成为了老狐狸,成不了老狐狸,也成了老油条,你对他的期望值与现实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在后来知道基层单位的领导也是一个干具体活的人,所谓的领导应该是市管干部以上的领导,而那样一级的领导,咱这些马弁根本靠不到身边,更何况人家也不会把你当回事情,忘记了那句俗语,富在深山有亲,穷在闹市无近邻。自己亲眼看到围在大领导身边的那些有所图的人。
那年我在第一个单位在接待科工作,接待了两个“大领导”,一个当时是某区领导,倒是这个大领导跟我的一个朋友关系不错,朋友给他打电话,让他多关照我,自己也尽力为他做好服务工作,后来知道我能想到的那些事情,他身边的人早就想到了,你感觉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发现每天他的房间就跟走马灯似的,人来人往,自己根本靠不到边,一直到他离开,顶多见了一两面,记得很清楚,临走时他送给我两件衬衣,自己觉得那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两件衬衣一直没舍得穿,过了几年发现那衬衣的领口已经开始变色了,也没了穿的兴趣,好像捐衣服的时候一起捐出去了。
接待另一个领导更大,省里面的一个领导,现在想想所谓的接待自己就是一个打水的,因为要找一个政治上可靠的人服务,我正好在那负责,所以每天的打水工作由我负责,干了没两天也并“罢免”了,因为自己确实“有碍观瞻”,单位领导找了一个秀色可餐的女员工负责这项工作,估计是效果不错。
这个领导住在这里,上面的一些人成为了座上客,我们领导也靠不上边,现在知道即便靠上边,也没有任何用处,他管不到具体的下面,想通过他继续往上爬的可能性很小,虽然一言九鼎,但毕竟他在上面,底下的事情还是要尊重下面的领导意图,还好没住多长时间,他就走了,后来知道他在这里是做一个短暂的调整,他早就知道自己已经被另有重任,而那些跑来的官员也同样得知他将高升,都是过来套近乎,反正那时候自己是看不懂。
言归正传,我的那个朋友,依然是热心肠,每次到这里总会喊着我,参加一些场合,把我介绍给他的那些关系,让他们对我多多关照,朋友忘了一点,我现在是一个告老还乡的“闲人”,根本不需要在工作上关照,真正的关照也只有自己关照自己,安排好一天的事情。
朋友似乎忘了这些,看到他满怀兴致的听那些人谈工作,谈思路,我特佩服他的这种能力,感觉对任何事情都有一种好奇的态度,认真倾听别人的讲述,坐在那里自己就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三年前谈这样的话题自己一定会认真参加进去,而现在这些已经与我无关,自然也就没有这样的谈话热情,坐在那里说不出来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