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一千一百二十八)
(2018-05-21 07:45:2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我曾写过年轻时候听说去殡仪馆,心里面的恐惧一下子就产生了,现在知道那是对死亡的一种恐惧,那时候刚参加工作,领导分配的工作如同军令,心里面在害怕,也要装作没事的样子,车子开到殡仪馆附近,心里面就有点毛骨悚然的感觉。好在上年纪的同事对这些事情司空见惯,一般的冲在前面,自己跟着后面,经常被安排照顾离世职工家属,拽着他们别“同归于尽”,后来知道哭得越厉害,越有益于健康,这是在释放悲痛,尽快的恢复平静。
我现在发现从参加工作以后,我就没间断的参加这样的处理丧事的事情,用自己的话说,越怕什么,越来什么。当初,参加工作的单位算作是一个医疗单位,但是,属于康复疗养,没有急症科,更没有急诊室,太平间就更不设了。
但凡有重病号,医生、护士,单位医务处的领导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转到综合性医院里面,单位的救护车拉着急救的警笛直奔综合性医院,后来知道领导的意图是死在综合性医院里面单位不负责任,一旦死在这样的单位,家属要找麻烦还真的说不清楚。
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我在单位办公室里面工作,那年夏天我们的老院长在家病逝,这成为了单位里的头等大事,因为老院长是老革命,当时是行政级别十级,听说市领导都让他三分,单位成立了治丧委员会,看到院领导一脸严肃的样子,心想最好别让我参加,心里面对死人的事情非常害怕,可是你越害怕事情就越找上你,名单里面写着自己的名字,分配在后勤保障组,具体工作是组织参加告别仪式的职工乘车。
心里还挺高兴,觉得这样就不用去死者家里面了,没想到单位领导让组织职工在他家门口上车,要看着他的灵柩抬到去殡仪馆的车上,后来自己知道这叫送别,员工站在道路两旁,叫做夹道目送,之后职工上大轿车,去殡仪馆开追悼会。
在领导家门外,单位的十名膀大腰圆的年轻人组成了抬灵柩的队伍,他们有说有笑,根本看不出来这是去出殡,很像是过节一样的兴奋,他们在等候领导一声令下,冲进领导家里面,临进门前每人喝上一大口白酒,后来同事告诉我,由于夏天,加上已经遗体停放两天了,已经开始腐烂,有味道了,喝白酒是去味的好办法之一。
看着灵柩从领导家抬出来,知道这位过世的老领导身材魁梧,看到硕大的棺椁,自己吓的一下子跑到路边上的冬青树后面,蹲在那里从树缝里看,这个动作被同事看到了,笑话了我好多年,说我是胆小鬼,说人死了跟睡着了一样,怕什么。靠,小时候听大一点的同学讲鬼的故事都是与死亡有关,一直以来认为死人就是鬼。
那件事情处理完了以后,所有参加处理后事的职工,晚上在单位食堂吃饭,那时候没有补贴这一说,用喝酒的方式压惊,我不喝酒,但是跟着吃了很多好东西,心里面想这是一件挺好的事情,到最后还可以赚一顿好饭吃,从那以后就知道为了吃顿好饭,就你不能惧怕死人,这些事情处理多了,那种恐惧也就一点点的开始有所好转。
我这个人特招这种事情,工作以后在办公室或总务科都要参加单位里的值班,美其名曰:行政值班,必须是单位里的行政干部才有资格,那时候咱离着家近,有些同事该他值班,家里面有事,就找到我帮助值班,咱这个人好说话,值班就成为了经常的事情,值班多了遇到的事情就多,真的遇到了几次死人的事情。
单位里有一个老干部得了绝症,医院明确告诉他已经没几天时间了,言外之意,让他回家等死,家属不同意,要求到单位住下,死也要死在单位,由于是老革命,家属的要求不敢不听,在单位里面的一个平房里放了两张床,找了一个陪护,同时在平房的头上,腾出一个房间,作为临时的太平间,说一旦死了,先放在那里。
行政值班十几个人轮流,靠,那天正好我值班,这位老干部半夜时分病情恶化,我被医务人员叫醒,说估计没戏了,赶紧派人和派车去老干部家报信,拿处理后事的物品,自己站在平房外面,漆黑的夜晚,看着那位老革命走到生命的尽头,家属和医务人员帮助处理好之后,搬搬抬抬的事情就成为了行政人员的事情,跟司机两个人拽着被单,把他放到了担架上,抬着担架摸黑送到“太平间”,点上蜡烛,关上门走了。回到值班室吓的一晚上没敢合眼,一闭眼睛就出现担架上躺着的那个人和盖在他身上的白被单。接下来就不用再说了,成为了善始善终的工作人员。
那些年,遇到这种事情,感觉频率怎么也要有几年时间发生一次,可是到了现在每年都要去小城的殡仪馆多次,指不定那一天接到电话,那边告诉你哪位朋友或同事不幸去世,对逝者最好的悼念无疑是参加他的告别仪式,送他最后一程,我曾经说过这种做法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完全是为了做给朋友和他们家人看的,觉得有人送最后一程,证明逝者在世有人缘。
都说这个社会科技发展到了相当的程度,似乎重大疾病的治愈率也在不断地提高,其实,我一直感觉并非这样,更多的是厂家在忽悠患者去买产品,发现生活水平提高,与百姓身体简况的状况成正比上升,生活条件好了,疾病的犯病率也大幅增加,说不准什么时候得上大病。
有一个朋友,我们应该是同一届的同学,因为交谈中知道他的同学我们很熟悉,这个同学是娱乐型人才,而且玩得很专业,由于自己不善于这方面的娱乐,所以跟他有一段时间不接触,算下来三四年的工夫,原本一个挺英俊潇洒的美男子,等接到他家属的电话,知道我们已经阴阳两重天了。
那天去送他,连殡仪馆的那个司仪都认识我了,见到我大家都会意地笑了,我笑的是人生苦短,这么短的时间来了好几回,我的那个同学躺在那里基本上已经认不出来了,疾病折磨的他脱了形,活生生躺在那里是一个面容憔悴的老大爷。
从殡仪馆出来,跟他曾经的“麻友”(麻将桌朋友)一起,看他点烟的劲头,显得很愉快,跟他说,你朋友的死,最伤心的应该是你,发现你没有想象中的悲伤,他看着我说,我可不愿意那样,少了一个送钱的,我还要加紧练习,我要活出我的意义。
这让我想起了塞内卡的那段话:“生活就如同一场戏——不在于表演持续多长时间,而在于它多么的出色。你停在哪一点上无关紧要。你愿在哪里,就停在哪里——只要确信,你使它有个完满的结束。”哎,老外说的那么绕嘴,不如中国话直白:人死如灯灭。为此我专门写了一首诗,曾经贴过,不过配合这篇文字再贴一次。
去殡仪馆(诗歌)
早没有了恐惧
像去开会
和上实践课
每年
都会有几次
下了
公交车
走进小吃店
一个茶蛋
一根油条
一碗甜沫
吃顿好饭
有了气力
好去看
生死离别
那场大戏
心满意足
的我
顶着未擦净的油嘴
沿着
摆满鲜花的大道
像去天堂的路上
嚎啕哀伤的人群
从眼前走过
知道
在拯救自己
摸出香烟
点上
像是
燃烧自己
最终
烟灭灰散
走出那里
如释重负
听到了欢快的笑声
觉得
活着真好
忘记了
哀嚎
和随手扔掉的
烟蒂。
201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