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八百二十三)
(2017-02-20 08:11:1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都说“书到用时方知少”,知道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人类的能力有限,学到书本上的东西也有限,自认为学得差不多,到关键时候才觉得那点学的东西,真的在现实生活中不够用的,你才知道“技不压人”,“学无止境”的道理。
有一天,自己突然感觉,除去“书到用时方知少”之外,还有一种深刻的感觉,就是“书到看时不觉多”,这些年自己一直为自己的这些书成为了骄傲,也成为了家里面的灾难和负担,可是当你真的坐在书房里面,仔细的看去,发现这些书籍涉及的范畴非常有限,根本无法满足你想要更细致的了解,以及全方位阅读的最基本要求,突然你有一种少的“可怜”的感觉,觉得自己拥有的书籍太有限了。
前两天,一个朋友去我的书房,说是找几本书看一下,他知道书房存有不少被朋友认为“有意思”的书,自己觉得那些书籍应该够这位朋友挑选了,可是,真的他在那里慢慢的翻阅,你看到他一点点的根据他的需求寻找的时候,发现可挑选的空间并不大,原来自认为是包罗万象的书籍,突然你就发现其实不过是几个方面,社科类、文学类、艺术类和传记,突然感觉自己收藏的那些书,并非之前想象得那样丰富。
要知道堆放在书房里的书籍是自己这些年根据自己的喜好买回来的,自认为喜好比较广泛,可到了当下你突然发现,并非是这样,很多方面的书籍,你并没有考虑到,所以说,别人的喜好假如跟你不一样的时候,你的这些书籍在他们的感觉中就显得涉猎面有些窄,就像那天的朋友去那里的感觉一样,转了半天,实在不好意思不借,选择了一本书,还是一本传记,感觉也不是他真想去阅读的书籍。
也应该承认,近几年买的书,基本上都堆放在那里,古典的书籍并不多,主要是文学和社科类的书籍,而这些书籍,也只限于极个别的“精英”们的代表作,再就是感觉一时半时排不上计划的书籍,都放在那里,经常自己根据现阶段自己阅读的兴趣,跑到书房,寻找一些感兴趣的书籍,会从那里取回来,把自己堆放在床头上的书籍,感觉已经失去兴趣的那些书,在放回到那里,但明显翻阅的速度,越来越慢,书房可能很长时间都不过去看看。
最初设计书房的想法非常之好,退下来以后,有了自己这个私人空间,每天约几个好友,在这里看书、喝茶、聊天,后来发现自己的这种想法根本就不现实,一个作家他希望更多的是想有自己的独立空间,放飞自己的思想,慢慢品味那些哲学巨将,文学大家所说的那些观点,更多的是耐得住寂寞,确保作家独立存在的空间,自己聚堆的这些想法,就有悖于文化人的这种特性。
在后来发现,你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书房,你也未必真的在那里就有所收获,对于一个作家而言,就不存在呆在书房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灵感出现,在其他地方就不行的事情,后来自己知道,就作家而言,灵感在每一个地方都会被激发。
即便这里的空间比书房更狭小,但不影响自己灵感的激发,同样在这个狭小空间里,堆放在床上的那些书籍,真正意义上做到触手可及,那些按计划排列的书籍,每天都接受你的检验,坐在这会让你有一种很充实的感觉,知道这种充实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体现在精神食粮方面。
自己知道家里面的那些书籍,要比书房里面的书多,涉及的范畴相对也大,可是,这些年房子不变的情况下,物质上的东西,一天天的增多,放置那些物质的东西,只能蚕食有限的室内空间,最终的现实就是大部分的书籍,已经成为了“死书”,被家里面的杂物遮掩。
你想找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要像搬搬家一样大动作,把摆放在书架前面的物品全部移开,这项工程就可以形容为“千辛万苦”,书找到以后,还要将物品移回原位,确保生活空间的畅通,每次寻找就像是一次体能训练。
站在这些书前,你会发现书架上的图书门类比书房要丰富,但你同样会产生本文一上来我说的那种感觉,并不觉得我的这些书籍有多么的丰富,无非是多了一些古典和当代著名小说家的东西,而很多古典的东西,好像已经被赶时髦的年轻人给遗忘了,用行内人的话,你书籍受众面依然是很小,就拿自己女儿和掌柜的态度来说,足以证明这些书籍不过是自己喜欢的范畴,不代表他们的欣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