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七百七十六)
(2016-12-01 08:55:3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到书店去看一下,你就知道出版业现在真的太强大了,新书的出版量你想想不出来有多少,过去自认为非常不好搞到的书籍,到现在可以说到处可以看到,曾经极为稀缺的精神产品,多年之后成为了“大众货物”,有一个好处就是满足了读者的需要,但也有一个弊端,就是失去了急切阅读的那种兴致,就像现在物质极大丰富以后,人的味蕾对美味的快感在不断减弱一样。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文化解禁好像是一夜之间,大量的外国文学读物,开始出现在全国各地的书店,但是,由于印刷量不大,依然是紧俏物资,对喜欢书的人来说,想搞到这样一本书,是要费尽周折,除去要经常的泡书店,再就是及时到出版社订阅,不过对有的特别热销的书,订阅到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那时候自己订阅了《新华书目》,全国各出版社的出版书目都一目了然,但是,你按照计划要出的书目,把钱寄到出版社去订购,经常是泥牛入海。
我曾经写过,为了买《十日谈》这本书,自己费了很大的气力,也没有买到正价的这本书,全市一共进了五十本,近百万人的城市,买到的概率是多少?就没有这种可能,实在想得到这本书,去了高价书摊,原本4.5元一本,花五十元买回来,而那时候自己每月的工资35.5元,把自己辛苦攒的那点用于“急需”时的准备金全部拿出,即便这样心里那个激动,回到家中把书包上书皮,用了一周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觉得不过瘾,又觉得花这些钱有些亏,后来自己给自己安慰,小城拥有这本书的读者不多,你就是拥有者之一,假如卖出去,一定会卖出原价。
我有一个最好的文友,知道了我有这样一本书,知道我还要有一阵子“热恋期”,没急于管我借,三个月后到我家,提出借阅的要求,自己那时候心里面真斗争了一小会,但是碍于面子,还是借给了他,但是,提出了苛刻的要求,一周内必须还给我,不能有任何的污渍在书上出现,想看书的他对我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顺,其实,他爱书的程度远比我强,我曾多次写到他爱书几乎到了极致,每次看书都要戴手套,他家里的书籍多少年过去后几乎与新书一样,不仅仅是包着书皮,任何家里人不允许动他的书,倒是还守诚信,四五天的时候把书换回来了。
到后来他也买到了这本书,故意到我家跟我说起这件事情,感觉是对我曾经的苛刻要求表示不满的样子,自己也不当回事情,知道自己买书的种类和数量他是无法与我相比,那时候自己买书的劲头有点癫狂,我写过了小城从市南到市北,再从市北到四方,之后就是沧口,从沧口往回走去四方、台东,一路骑来每个书店都会停下来,查看有没有新书,有没有自己中意的书,每周一到两次,周末一定会这样的转一圈。
掌柜的感觉我有点走火入魔,已经表示出不满意的态度,而那时候的我基本失去了理智,觉得生活中只有买书和看书,剩下的都是俗,忘了食人间烟火这一说,什么老婆孩子根本想不到,现在知道那是自私的最明显的体现,既然唯有读书高,结婚干什么?什么都想要,什么都不负责任,不是自私是什么。
那些年各种乱七八糟的书籍买回来不少,觉得也是学友到我家的动力所在,有一些书对他而言依然有很大的诱惑,到了九十年中期,自己拥有的书籍数量,已经成为周围小圈子里的“图书馆”兼茶室,自己的老师经常的呆在我家里面看书查阅,之后就是讲课,曾经的那些圈子里的朋友都汇聚在这里,穷开心,当然他们也会借走了一些。
那个年代喜欢读书的人,几乎无一例外的有相同的爱好,拥有的书目相差不大,外国文学名著,杂志上感觉不错的国内作家的作品,以及一些社科类图书,所以说大家阅读以后,可以坐在一起谈自己的读后感觉,感觉那时候学习的风气很好,真的能够沉下心来阅读作品,那时候自己知道自己的学识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更多的时候事情听老师们读书的感受,结合他们谈的观点在去翻阅,寻找相同的感觉,自认为是一条读书的捷径。
在后来买《唐吉可德》这本书,与阅读也是这样的情景,但看这本书自己很动情,最后看到唐吉可德死的时候,自己的眼泪像决堤的水,被唐吉可德的那种执着精神感动,不管别人怎样觉得他迂腐,我一直认为唐吉可德一生有这样的坚定的信念,就是一件值得尊重的事情,曾经的感动,过去那么多年自己没有改变,即便现在有些人把这种执着说成是一根筋,我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就缺乏这样的执着精神,无论我看的对与否,这种执着一直成为我做事的原则。
多少年过去后,我在小城的书城里面,看到了《唐吉可德》的另外的一个版本,自己毫不犹豫的又买了一套,会在自己合适的时候,自己一定还要重新的阅读。自己感觉唐吉可德与梵高性格特征特别的相像,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几乎就是扮演了殉道者的角色,有几个人可以这样的做到,在翻阅《渴望生活——梵高传》的时候,同样也是看的自己热泪盈眶,觉得生活对他们太不公平了。
一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那个经常到我家聊天、蹭饭的最好的文友,再也不会到我这里借书、喝茶、吃饭了,带着眷恋,带着遗憾,带着治不好的病症永远离开了这个让他无比热爱的世界,我们家里面寂静了许多,多少年过去,与他曾经的爱书如命的态度,形成巨大的反差,真正体味到爱书不过是一个人的事情。
曾经那个买书、卖书、读书的“书贩子”,也随着我的那个文友去了天堂,自认为人间书摊太多,到天堂没有人间这样的繁杂,在那里继续买书、卖书、读书,想必自己的那个文友,也会成为他的最忠实的读者,天堂与人间一样物以类聚。
从他那里高价买回来的那本《十日谈》依然还摆在书架的显眼之处,知道那是对这位朋友最好的纪念,即便自己后来又买了一本新版的《十日谈》,把它放在了书箱里面,将来有一天自己有了外孙,会找出来送给他,把自己年轻时候的这些故事讲给他听,希望他能够喜欢老爷这些凝聚心血的藏书。
书现在太多了,到了让人不待见的程度,曾经的那种学习交流讨论氛围似乎也不在,自己面对四壁的图书,一个人静悄悄,都说百年孤独,其实,面对这么多的书籍,你并不孤独,他们是你最忠实的朋友,慢慢地阅读,慢慢地与作家交流,有他们的陪伴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